人性的力量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_xi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像雕塑作品的成功在于作者所塑的人被了解此人的观众认为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由此而发出由衷的感叹与赞叹。被不了解此人的观众所震撼,震撼于雕塑家在被塑者身上所投射的普遍人性和思想,震撼于雕塑家所塑造的形象、所创造的形式能打动所有的心灵,是极具个性化的共性存在。
  英国雕塑家爱泼斯坦所作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塑像便是这一类典型杰作。
  我们所了解的爱因斯坦是他众所周知的科学成就和他那张为大家所熟识的照片,深邃的眼神与飘忽而有序的长发。10年前我曾根据这张照片作一泥塑,约50cm高。与爱因斯坦有过亲密交往的杨振宁先生看了塑像后并没有发表意见,倒是对与爱因斯坦像并放的鲁迅像极为赞赏,我深知杨先生的严谨和对艺术特有的穿透力。事过5年,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50周年年展,其画册上介绍了爱泼斯坦创作的爱因斯坦像。黑白照片,与我心中的爱因斯坦有所异,但据英国一些雕塑家介绍这是一件极为成功的作品,不但很像爱因斯坦,还把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犹太人精神状态,把一个大科学家关注人类命运的深层心理给表现出来了。我通过资料追溯当时的情境:1933年爱因斯坦离开纳粹德国在英国难民营中短暂停留,爱泼斯坦去拜见他,只见棚子里烟雾腾腾,爱因斯坦头发蓬乱,抽烟沉思,此境激发爱泼斯坦要为他塑像。正像雕塑家自己所说:他的眼神里包含了人性幽然和深邃,这种混合照亮了我,他很像老了之后的伦勃朗。
  这些描述只在文字里,只在黑白画册中,但雕塑原作未能相见。雕塑是心灵的艺术,由外形及内在构成以及材料共同组成而展示其形式魅力,通过对精神的表达而凸显灵魂。它静得让人凝思,它的厚重与力量摄人心魄,是可感可触的精神存在。华裔雕塑家、哲学家熊秉明(1922—2002)在巴黎第一次看到纪蒙的雕刻时便惊呼:这才是哲学!毅然放弃攻读哲学博士而献身雕刻。可见真的雕刻是刻在人心里的。我几次去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试图寻觅《爱因斯坦》未果。此行依然如斯。因为惦记着达鲁的名作《农民》,所以再度去维多利亚博物馆参观。说来,我与达鲁《农民》有缘,一者2003年我的作品《睡童》与达鲁《农民》并列展出于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年展,二者今年夏天在法国尼斯(Nice)古董店神遇达鲁手稿《农民》并毫不犹豫拿下。
  维多利亚博物馆展品已作了调整,原以罗丹为主的展厅重点陈列爱泼斯坦与罗丹作品,且一对一间隔陈列,我欣赏布展人的用心,这种比较式的布陈对于观众而言在欣赏中多了一种鉴赏。但对作者而言是极为残酷的。后人将前辈大师推上了“擂台”,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在罗丹与爱泼斯坦之间,我迷醉于前者对人性诗意的刻画,及对人性的普遍关怀,那艺术表现中的流动感和洋溢着的、激越的浪漫抒情。也注目于后者冷峻而果敢的性格揭示,深刻的个性与内心在严整的哲学思索中被有序表达。当然,就我的审美习性,更倾向于罗丹。
  在对整个展厅作品的扫视中,突然间仿佛有一股冷光直射我心魂,《爱因斯坦》头像!那眼神的反光、坚定、智慧、怜悯、无助!……这件与真人头像等大的塑像和几倍于它大的罗丹《妇女》头像雕塑并列着。爱因斯坦眼光从这《妇女》像的侧旁向外发散,我走近,道道皱纹,丝丝头发,俨然那难民蓬中的存在。我从中看到了那些在标准相片中,在雕琢照片中所无法找到的东西。爱泼斯坦的这件作品显示出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烦,但意不乱,隐隐中也泄露出作者对被塑者的崇敬与一丝同情,这种同情在一般雕像中是鲜见的,因为带着仰慕与赞美而塑,其雕像总不乏庄重的尊严。作为心仪的对象,雕塑家很难将被塑者置于平行对话的位置,而“同情”之产生多半是针对弱势者。难能可贵的是爱泼斯坦将崇仰、同情这两种情感有机统一并渗化到青铜的铸造里。他塑造了一个寓伟大思想于生活常态的艺术形象,更为真实,在与观者的对视中,实现着人性的互为关怀。伟大的人物不必于昂首,真正的思想者不在于低头,谨严的逻辑也毋须整洁。从这件《爱因斯坦像》我看到的是在皇权与宗教雕塑之外的人性塑造,这人性落实于作品的悲情意识,也贯穿于作者塑造的始终。从作品中我看到的是作者主观因素与被塑者客观成分之间的平衡关系。每一种客观,其实都是主观,尤其针对艺术表现,更是如此。能牵动人心魂的作品是平衡了主客观对立之后的统一。这里没有严格的比份,也没有主、客观成分的配方比,其平衡的妙绝在于作者与对象的心性同一。从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的头像到布朗库西寂圆光洁的简约,贾科梅蒂凹凸的压缩,并无形式法则和陈规可矩,其根本是升华了的人性。它所指向的是存在价值的终极意义。
  我仔细比划了雕塑的尺寸,我怀疑我的尺量。因为它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远远超越实际尺度的巨大造像。这也许就是人格力量的延展所带来的视觉感受。
  再回想一下我10年前塑的《爱因斯坦像》是多么的单薄。我理解了杨振宁先生为何沉默。
  
其他文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一  元好问是金国遗民,他与陈与义的情况有些相似,陈与义目睹了金国破宋,元好问则看着蒙古兵攻灭金国,两人都痛感生民流离,留下足可追步杜甫的诗篇。此外,他们在今日都有词作为人熟知,但其实他们的诗都比词好。  在元好问这组论诗绝句中,有一首是这样的:“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
1980年代的一天,年轻的皮特·恩格伦坐在大学图书馆里写着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17世纪瑞典大人物们的世界观。  终日埋首于史料和瑞典古代诗歌里,他经历着一场小小的精神危机——窗外空气里带着一股风暴欲来的气息,那正是冷战后期局势最紧张的时刻,两大阵营之间摩擦不断,战争看上去随时有爆发的可能。  他有一股强烈的愿望想见证历史的发生,而不是坐在这里远远地眺望。  投笔从戎后,他被分在军事情报部门的
7月15日,韩国和朝鲜代表就开城工业园区问题举行第三轮工作会谈。由于双方分歧较大,会谈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4月8日,在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并遭到联合国制裁后,朝鲜宣布撤出开城工业园区的全部朝鲜工人,暂时中断工业园区运转,北南双方仅存的经济联系中断。本月初,朝鲜提议就开城工业园区问题进行工作会谈,韩方积极响应。双方于6日、10日分别举行了两轮工作会谈,曾于7月7日凌晨4时许在原则上就入驻开城
青年雕塑家董书兵“怀胎”数年“生产”了一系列的孩子,并给他们起了名字,分别叫做《同一片蓝天》《同一首歌》和《计量》。从这些标题,人们似乎总能理性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不过,看了这些作品后,这种流行歌曲化了的题目,总让我觉得实在有点儿勉为其难,所以我就直接把它们叫做“董书兵的孩子们”。继而我又想,“孩子们”又意味着什么呢?当然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说。孩子们无疑是与我们这些成年人相比较而言的,是
图/ 方迎忠  10月24日,邱震海搭乘“和谐号”动车,应邀到广州中山大学演讲。一上车,就听到车厢内女声高音喇叭宣布5点通告:随身不能带刀、不能带易燃易爆物品等等,违者警察有权予以处理。  他听得“心惊肉跳”,觉得这列动车上所有乘客顷刻间似乎都成了“敌人”。  回到21年前,他搭乘东方列车,穿越西伯利亚,也有一次“大开眼界”的旅行。  1991年初,29岁的邱震海赴德国留学。没钱买机票,就坐火车。
日本Asaka基地,日本自卫队举行阅兵仪式  日前,日本政府向执政联盟的自民和公明两党提交决议案,规定当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到武力攻击、从根本上对日本国民的生命和权利形成明确危险时,允许日本行使“必要最小限度”的武力;还允许日本自卫队在“非战斗现场”对其他国家的军事行动进行后方支援,并要求对介于军事冲突与和平状态之间的“灰色地带”事态加强应对,简化下令出动日本自卫队的手续。  由于“与日本关系密
美国品牌ARC NRG PushUp推出一款腹肌训练仪,可调节受力点,几乎能适应任何人的身形。通过调节它位于中間的连接杆,就可事先按照你的体形调节好胸托和脚支撑板的位置,进行更加有效的平板支撑锻炼。售价为199美金。
7月1日这天,中新社的记者从中国劳动学会主办的一个论坛上拿到一份两千字的报告,记者随后摘要报道:“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此新闻经各大网站转载后,引发广泛争议。此报告从何而来?有何意义?对决策是否有影响?本刊为此专访了负责此报告的一位要求匿名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的研究员。    1 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连续4年两位数增长,这个结论是如何做出的?
90后青年大卫,教过武术,得过国内rap battle冠军,而今却强烈地想要从Hip Hop小伙、Battle MC、Freestyle比赛老手这个形象里逃脱,与之断裂。他写诗、写小说、拍电影,反对物欲、冷漠、平庸和无处不在的精神困境。他像混沌人群里不安分的搅局者,思维框架的挑衅人,但“诗人”和艺术家是他认为最符合目前自身追求和特质的定位。  发自北京  编辑 周建平 [email protected]
胡志强  1948年生于北京,祖籍吉林省永吉县。    “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后在南安普顿大学、牛津大学拿到国际关系硕士、博士。回台后担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  先后担任:“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行政院新闻局局长”、驻美代表、“外交部长”。2000年担任连萧竞选总部总干事,并担任国民党文传会主委。2001年当选台中市市长、2005年连任,曾任国民党副主席。    “马英九没有朋友,胡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