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像雕塑作品的成功在于作者所塑的人被了解此人的观众认为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由此而发出由衷的感叹与赞叹。被不了解此人的观众所震撼,震撼于雕塑家在被塑者身上所投射的普遍人性和思想,震撼于雕塑家所塑造的形象、所创造的形式能打动所有的心灵,是极具个性化的共性存在。
英国雕塑家爱泼斯坦所作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塑像便是这一类典型杰作。
我们所了解的爱因斯坦是他众所周知的科学成就和他那张为大家所熟识的照片,深邃的眼神与飘忽而有序的长发。10年前我曾根据这张照片作一泥塑,约50cm高。与爱因斯坦有过亲密交往的杨振宁先生看了塑像后并没有发表意见,倒是对与爱因斯坦像并放的鲁迅像极为赞赏,我深知杨先生的严谨和对艺术特有的穿透力。事过5年,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50周年年展,其画册上介绍了爱泼斯坦创作的爱因斯坦像。黑白照片,与我心中的爱因斯坦有所异,但据英国一些雕塑家介绍这是一件极为成功的作品,不但很像爱因斯坦,还把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犹太人精神状态,把一个大科学家关注人类命运的深层心理给表现出来了。我通过资料追溯当时的情境:1933年爱因斯坦离开纳粹德国在英国难民营中短暂停留,爱泼斯坦去拜见他,只见棚子里烟雾腾腾,爱因斯坦头发蓬乱,抽烟沉思,此境激发爱泼斯坦要为他塑像。正像雕塑家自己所说:他的眼神里包含了人性幽然和深邃,这种混合照亮了我,他很像老了之后的伦勃朗。
这些描述只在文字里,只在黑白画册中,但雕塑原作未能相见。雕塑是心灵的艺术,由外形及内在构成以及材料共同组成而展示其形式魅力,通过对精神的表达而凸显灵魂。它静得让人凝思,它的厚重与力量摄人心魄,是可感可触的精神存在。华裔雕塑家、哲学家熊秉明(1922—2002)在巴黎第一次看到纪蒙的雕刻时便惊呼:这才是哲学!毅然放弃攻读哲学博士而献身雕刻。可见真的雕刻是刻在人心里的。我几次去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试图寻觅《爱因斯坦》未果。此行依然如斯。因为惦记着达鲁的名作《农民》,所以再度去维多利亚博物馆参观。说来,我与达鲁《农民》有缘,一者2003年我的作品《睡童》与达鲁《农民》并列展出于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年展,二者今年夏天在法国尼斯(Nice)古董店神遇达鲁手稿《农民》并毫不犹豫拿下。
维多利亚博物馆展品已作了调整,原以罗丹为主的展厅重点陈列爱泼斯坦与罗丹作品,且一对一间隔陈列,我欣赏布展人的用心,这种比较式的布陈对于观众而言在欣赏中多了一种鉴赏。但对作者而言是极为残酷的。后人将前辈大师推上了“擂台”,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在罗丹与爱泼斯坦之间,我迷醉于前者对人性诗意的刻画,及对人性的普遍关怀,那艺术表现中的流动感和洋溢着的、激越的浪漫抒情。也注目于后者冷峻而果敢的性格揭示,深刻的个性与内心在严整的哲学思索中被有序表达。当然,就我的审美习性,更倾向于罗丹。
在对整个展厅作品的扫视中,突然间仿佛有一股冷光直射我心魂,《爱因斯坦》头像!那眼神的反光、坚定、智慧、怜悯、无助!……这件与真人头像等大的塑像和几倍于它大的罗丹《妇女》头像雕塑并列着。爱因斯坦眼光从这《妇女》像的侧旁向外发散,我走近,道道皱纹,丝丝头发,俨然那难民蓬中的存在。我从中看到了那些在标准相片中,在雕琢照片中所无法找到的东西。爱泼斯坦的这件作品显示出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烦,但意不乱,隐隐中也泄露出作者对被塑者的崇敬与一丝同情,这种同情在一般雕像中是鲜见的,因为带着仰慕与赞美而塑,其雕像总不乏庄重的尊严。作为心仪的对象,雕塑家很难将被塑者置于平行对话的位置,而“同情”之产生多半是针对弱势者。难能可贵的是爱泼斯坦将崇仰、同情这两种情感有机统一并渗化到青铜的铸造里。他塑造了一个寓伟大思想于生活常态的艺术形象,更为真实,在与观者的对视中,实现着人性的互为关怀。伟大的人物不必于昂首,真正的思想者不在于低头,谨严的逻辑也毋须整洁。从这件《爱因斯坦像》我看到的是在皇权与宗教雕塑之外的人性塑造,这人性落实于作品的悲情意识,也贯穿于作者塑造的始终。从作品中我看到的是作者主观因素与被塑者客观成分之间的平衡关系。每一种客观,其实都是主观,尤其针对艺术表现,更是如此。能牵动人心魂的作品是平衡了主客观对立之后的统一。这里没有严格的比份,也没有主、客观成分的配方比,其平衡的妙绝在于作者与对象的心性同一。从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的头像到布朗库西寂圆光洁的简约,贾科梅蒂凹凸的压缩,并无形式法则和陈规可矩,其根本是升华了的人性。它所指向的是存在价值的终极意义。
我仔细比划了雕塑的尺寸,我怀疑我的尺量。因为它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远远超越实际尺度的巨大造像。这也许就是人格力量的延展所带来的视觉感受。
再回想一下我10年前塑的《爱因斯坦像》是多么的单薄。我理解了杨振宁先生为何沉默。
英国雕塑家爱泼斯坦所作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塑像便是这一类典型杰作。
我们所了解的爱因斯坦是他众所周知的科学成就和他那张为大家所熟识的照片,深邃的眼神与飘忽而有序的长发。10年前我曾根据这张照片作一泥塑,约50cm高。与爱因斯坦有过亲密交往的杨振宁先生看了塑像后并没有发表意见,倒是对与爱因斯坦像并放的鲁迅像极为赞赏,我深知杨先生的严谨和对艺术特有的穿透力。事过5年,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50周年年展,其画册上介绍了爱泼斯坦创作的爱因斯坦像。黑白照片,与我心中的爱因斯坦有所异,但据英国一些雕塑家介绍这是一件极为成功的作品,不但很像爱因斯坦,还把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犹太人精神状态,把一个大科学家关注人类命运的深层心理给表现出来了。我通过资料追溯当时的情境:1933年爱因斯坦离开纳粹德国在英国难民营中短暂停留,爱泼斯坦去拜见他,只见棚子里烟雾腾腾,爱因斯坦头发蓬乱,抽烟沉思,此境激发爱泼斯坦要为他塑像。正像雕塑家自己所说:他的眼神里包含了人性幽然和深邃,这种混合照亮了我,他很像老了之后的伦勃朗。
这些描述只在文字里,只在黑白画册中,但雕塑原作未能相见。雕塑是心灵的艺术,由外形及内在构成以及材料共同组成而展示其形式魅力,通过对精神的表达而凸显灵魂。它静得让人凝思,它的厚重与力量摄人心魄,是可感可触的精神存在。华裔雕塑家、哲学家熊秉明(1922—2002)在巴黎第一次看到纪蒙的雕刻时便惊呼:这才是哲学!毅然放弃攻读哲学博士而献身雕刻。可见真的雕刻是刻在人心里的。我几次去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试图寻觅《爱因斯坦》未果。此行依然如斯。因为惦记着达鲁的名作《农民》,所以再度去维多利亚博物馆参观。说来,我与达鲁《农民》有缘,一者2003年我的作品《睡童》与达鲁《农民》并列展出于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年展,二者今年夏天在法国尼斯(Nice)古董店神遇达鲁手稿《农民》并毫不犹豫拿下。
维多利亚博物馆展品已作了调整,原以罗丹为主的展厅重点陈列爱泼斯坦与罗丹作品,且一对一间隔陈列,我欣赏布展人的用心,这种比较式的布陈对于观众而言在欣赏中多了一种鉴赏。但对作者而言是极为残酷的。后人将前辈大师推上了“擂台”,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在罗丹与爱泼斯坦之间,我迷醉于前者对人性诗意的刻画,及对人性的普遍关怀,那艺术表现中的流动感和洋溢着的、激越的浪漫抒情。也注目于后者冷峻而果敢的性格揭示,深刻的个性与内心在严整的哲学思索中被有序表达。当然,就我的审美习性,更倾向于罗丹。
在对整个展厅作品的扫视中,突然间仿佛有一股冷光直射我心魂,《爱因斯坦》头像!那眼神的反光、坚定、智慧、怜悯、无助!……这件与真人头像等大的塑像和几倍于它大的罗丹《妇女》头像雕塑并列着。爱因斯坦眼光从这《妇女》像的侧旁向外发散,我走近,道道皱纹,丝丝头发,俨然那难民蓬中的存在。我从中看到了那些在标准相片中,在雕琢照片中所无法找到的东西。爱泼斯坦的这件作品显示出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烦,但意不乱,隐隐中也泄露出作者对被塑者的崇敬与一丝同情,这种同情在一般雕像中是鲜见的,因为带着仰慕与赞美而塑,其雕像总不乏庄重的尊严。作为心仪的对象,雕塑家很难将被塑者置于平行对话的位置,而“同情”之产生多半是针对弱势者。难能可贵的是爱泼斯坦将崇仰、同情这两种情感有机统一并渗化到青铜的铸造里。他塑造了一个寓伟大思想于生活常态的艺术形象,更为真实,在与观者的对视中,实现着人性的互为关怀。伟大的人物不必于昂首,真正的思想者不在于低头,谨严的逻辑也毋须整洁。从这件《爱因斯坦像》我看到的是在皇权与宗教雕塑之外的人性塑造,这人性落实于作品的悲情意识,也贯穿于作者塑造的始终。从作品中我看到的是作者主观因素与被塑者客观成分之间的平衡关系。每一种客观,其实都是主观,尤其针对艺术表现,更是如此。能牵动人心魂的作品是平衡了主客观对立之后的统一。这里没有严格的比份,也没有主、客观成分的配方比,其平衡的妙绝在于作者与对象的心性同一。从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的头像到布朗库西寂圆光洁的简约,贾科梅蒂凹凸的压缩,并无形式法则和陈规可矩,其根本是升华了的人性。它所指向的是存在价值的终极意义。
我仔细比划了雕塑的尺寸,我怀疑我的尺量。因为它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远远超越实际尺度的巨大造像。这也许就是人格力量的延展所带来的视觉感受。
再回想一下我10年前塑的《爱因斯坦像》是多么的单薄。我理解了杨振宁先生为何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