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子以玉——比德
在中国史学界中,玉,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就是把玉代表德,德物化为玉。
西汉史学家刘向在《五经通义》中对玉的诠释;向世人昭示了“古之君子必佩玉”的道理所在——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士大夫阶级所追求的仁义礼智信之五德,集美玉于一身。所以,有德性的人佩玉,是为了时时以玉的品德来警醒、约束、要求、对照自己;是为了不断地用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来继承发扬 “君子如玉”美德。
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以玉为题材的作品举不胜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红楼梦》。《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离不开贾宝玉所佩戴的那块“通灵宝玉”。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读者不难确认“通灵宝玉”就是来自“女娲补天”的道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毋庸置疑,这也恰恰印证了 “通灵宝玉”是一块不折不扣的和田美玉。
早在先秦时期的《神农本草》和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玉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好玉者佩玉以求辟邪除凶,食玉者以求长生不死,着玉衣者以求尸体不朽。人们以玉为美,以玉为荣,以玉为贵。玉,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正如《礼记》中所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因而在民间,美玉被蒙上了各种神秘的色彩。
古人一生拜玉,须臾不离,直到最后死去,还要与玉相伴。古人认为玉是永久不变的,能给人们带来吉祥、长寿。于是,人们相信,人死了以后,用玉塞住身体的七窍,便可以防止身体的腐变。而塞在肛门的那块玉石,据说是最大的和最为珍贵的一块,很多收藏家也将其视为珍品。据说这块玉在人的肉体的包裹下,经过长期的侵蚀,外表会变得异常柔润,且通灵。由此可见,玉与人有着难解难分的缘源。
君子爱玉——取之有道
和田玉是玉之上品。和田玉大致分为——籽料、山流水和山料三大类。
籽料——又名籽儿玉。指原生玉矿石自然剥蚀后,被山洪冲到河流中,经过长时间在河床中的席卷、冲刷,通常在河的下游裸露于地表或埋于砾石中,或沉积于泥沙之下,分布于河床及河岸两侧。由于长期被水搬运、分选,籽玉其形呈不规则的卵状,质地细密、光滑、温润,玉质均为上乘。
山流水——是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剥落后,被河水冲击至河流中,在水域的中上游,形成了介乎于山料与籽料之间的玉石。由于山流水的形成距原生矿较近,所以一般玉的体积较大,棱角与山料相比稍有磨圆,表面较为光滑。
山料——又称山玉,或叫宝盖玉。指那些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其形棱角分明,其质地良莠不齐,其体积大小不一。
因此,按照和田玉的等级来说,如果在同等玉质的情况下,籽料为最上乘,山流水次之,山料又次之。
和田玉一般是以拣玉、捞玉、采玉三种方法采集而来的。古代对捞玉有一整套严格有序的制度和程序。拣玉、捞玉是有季节性的,主要在春季和秋季的枯水两季。如后晋出使于阗的使节高居诲在《行程记》中所记:“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唐代欧阳修在撰写《五代史记》时如此记载:“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得捞玉。”
为此,清代乾隆皇帝居然有: “于田采玉春复秋,和田捞玉春秋贡。”的诗句流传于世。可见当年的一国之君对开采和田玉一事是多么的重视。此外,清代朝廷还分别在乾隆二十六年对采玉做了严格的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只准在玉龙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采玉两次;在乾隆四十八年增添桑谷、树雅两处采玉;在乾隆五十二年停采春玉,只在秋天采玉。从这些历史文献中可以得知,当时的王公贵族把采集和田玉视为头等大事。
古代每当采玉季节伊始,于阗国国王都要亲临现场,在和田河两岸举行隆重的开河采玉仪式,以祈福祝愿,开河采玉吉祥如意。
古代采玉分官采和民采。必须是官采之后才能民采。其实在清代以前是严令禁止民间采玉的,违反者要受牢狱之灾或格杀勿论的。为阻止民间自行采玉,清政府在"和阗西城外之东西河共设卡伦12处,专为稽查采玉的“不法分子。”直到嘉庆四年才向民间开玉禁,但在开玉禁的同时,又明文规定,必须要在官家采完玉之后或官家采玉范围之外才能进行民采活动。所以民间采玉人一般是在晚上才出来在和田河的支流拣玉、捞玉、挖玉。
所谓官采——即在官员监督下,由玉工捞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官采有严格的规定。清代椿园在《西域闻见录》中记述了当时捞玉情景——“河底大小石错落平铺,玉子杂生其间。采玉之法,远岸官一员守之,近岸管官一员守之,派熟练回子或三十人一行,或二十人一行截河并肩,赤脚踏石而步,遇有玉石,回子即脚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击锣一声,官即过朱一点,回子出水,按点索其石子去。”清代福庆有一首诗这样描述道:“羌肩铣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锣鸣朱一点,岸波分处缴公堂。”可见,当时官采捞玉是何等的严格,官兵们层层把守,玉工们在河中所捞的玉石,全部为官府所有。
所谓民采——是指那些民间的玉工,在和田河的支流和非官采的流域,在非采玉的时节进行的民间采玉活动。
从昆仑山发源的水域中,可捞玉的河床很多。历史上著名的玉河有——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叶尔羌河以及泽普、且末等地的一些河流。这些河流所产和阗玉在古代文献都有记载。如《西域闻见录》中记载叶尔羌河所产之玉:“大者如盘如斗,小者如拳如栗子,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蜡之黄,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种羊脂朱斑,一种如波斯菜而金色透露者,尤难得。”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所附的捞玉图,给后人以形象图解古人在玉河中捞玉的情景。从绘本中可见采玉者于月夜在河中察玉的情形。宋应星在书中说:“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余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矣。凡璞随水流,仍错离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白玉河源向东南,绿玉河源向西北,亦力把力把,其他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
关于捞玉方法,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记载。其中“踏玉”、“月光盛处有美玉”、“阴人召玉”等采玉方式极为奇妙有趣。
所谓"踏玉"——由于和阗玉籽玉掺杂于乱石之中,有经验的玉工,常年赤脚站于水中,用脚便能准确地判断出籽玉来。因而《西域闻见录》如是说:“遇有玉石,回子脚踏知之。”
所谓“月光盛处有美玉。”——这种说法见于《唐书》等历史文献中:“月光盛处必得美玉;”“玉璞堆积处,其月色被明。”就是说:美玉多洁白润滑,反射率较大,在月光的折射下,籽玉能发出奇特的幽光。有经验的采玉人,凭借他的那双慧眼,就能发现月光下的和田美玉。
至于“阴人招玉”的采法——则是古代民间采玉者的传奇之说。自古就有人认为,“玉聚敛太阴之光……如有阴气相召,则易于捞玉。”于是,让女人裸体下河捞玉,用玉体抚摸柔玉,在水中碰玉,用阴气吸纳美玉,这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浪漫的捞玉之法。
在和田河流域,除了拣玉、捞玉之外,挖玉也是玉工们采玉的重要途径。
挖玉是指在离开河床、河谷阶地、浅滩、古河道的砾石层中挖寻和田玉。这些地方的玉是由汛期洪水席卷而来,离开河道,深埋于砾石之下的。历史上最著名的挖玉地点是玉龙喀什河东岸,当地人称之为胡麻地的洼地。清代乾隆年间在此采得罕见的贡玉。因而,乾隆二十四年间,清政府在和田设有办事大臣,加强了统治,收罗贡玉。清代诗人肖雄有诗描述了大、小胡麻就有 “两地产枣红皮脂玉,在沙滩中掘取,当是生长其间者”的生动描述。
晚清,民间可以自行开采玉之后,当时挖玉者甚众。有文献记载:“沿沙阜有泉,起房屋,植树木,以便客民寓居之所,任人挖寻,不取课税。”
据谢彬在《新疆游记》中所记:挖玉者,“常以星辉月暗候沙中,有火光烁烁然,其下即有美玉。明日坎沙得之,然得者恒寡,以不能定其处也。”可见当时民间采玉之盛行。
在民间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玉工在采玉时,很会选择采玉的地点和方位。他们往往沿着河道的内侧,选择由窄变宽的缓流河道或河心沙石滩上方外缘,这些地方都是水流由急变缓之处,有利于玉石的沉积。
采玉时选择方向也很有讲究,最好是顺流、顺光为宜。使目光与卵石倾斜面垂直,这样易于发现幽光闪烁的籽玉;当然,一般在顺光的情况下,眼睛也不受阳光的刺激,能较清楚地判明卵石中的籽玉。
鉴于昆仑山北坡河流的流向,主体上是自南而北,所以,顺流而下、顺光而视的最佳时间是上午12点左右。
玉如君子——道法自然
山水的自然形成有着不可思议的奇妙组合。和田玉在昆仑山的自然构成、分布,就犹如神来之笔——玉龙喀什河是从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流经而来的河流,这条流向光明的河居然奇迹般的以出产白玉为主;而从西面流经的喀拉喀什河这条从落日之处流出的河水,恰恰以出墨玉为主。正如《五代史记》中所记载: “东曰白玉河玉龙喀什河,西曰绿玉河,又曰乌玉河……” 当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流经和田平原交汇而成和田河时,这条由河黑白籽玉相交的和田河,居然又奇迹地产出了兼白玉与墨玉并存的青花玉。我们不得不感叹——神奇的自然之造化,玉如君子道法自然。
昆仑山形成的无论是羊脂玉、白玉、墨玉、青花玉、青玉、碧玉、黄玉、糖玉都统称为和田玉,这些带有山神、水神灵性的大地的舍利,凝聚了万物之灵气。爱玉的君子们应该真正回到原本的道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以玉之美德为纲,敬畏自然,崇尚自然。
君子慧眼——识玉
识别和田籽玉有以下五法:
一、色系辨别法——籽玉拿在手上,在正常灯光或日光下看,远看、近看色系都不变,属于温润、柔和的荔枝白。
山料在正常灯光或日光下看,近看白度正常,远看则有点发青,尤其和籽玉放在一起对比就较为明显。
二、裂纹辨认法——皮色是籽玉的重要特征之一,和田籽玉以皮为贵,其虎皮籽,鹿皮籽,秋梨籽,都十分难觅。天然形成皮色的概率不到十分之一,玉质细密纯净的籽玉根本不会形成皮色,很多的籽玉都不带皮。
很多山料磨光做上假皮,几乎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如何鉴别其真伪呢?籽玉的细微裂隙,就成了重要鉴别的标志。
籽玉在河床中历经千百年的冲刷碰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裂隙,裂隙中往往会侵入皮色,这些裂隙只要不影响玉的完整就可称其为好料.所以, 籽玉上的裂隙辨认法是辨别籽玉重要的方法之一!
三、水草状侵染法—— 一些籽玉表皮呈水草状侵染,这可以说是籽玉的特征。因为这种水草状侵染是短时间人工染色很难形成的,它是由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矿物质侵染才产生的。金属盐与籽玉长期接触,沿浅裂隙向两边与籽玉的纤维状结晶体发生物质交换,形成带有毛刺状的水草状侵染,这是时间的印记,这种侵染潜伏在裂隙两边的玉皮之下。利用真正水草状侵染的自然现象是鉴定籽玉的方法之一。
四、皮色入沁法——真籽玉是在河水中经千万年冲刷,自然受沁,一般会在质地软松的地方沁入颜色,在有裂纹的地方颜色比较深。这种皮色非常自然,也就是玩家常说的活皮。
它的颜色浸入玉内有层次之感,皮上的颜色由深入浅,裂隙上的颜色应是由浅到深。不过真正好的籽玉是不长皮的,即使有,也是星星点点的或在细小的裂隙里。其活皮色是从玉里自然透出来的。
五、汗毛孔辨认法——真正的籽料,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都会有无数细密的小孔,就像人皮肤上的汗毛孔。所以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用十倍的放大镜,便可很清楚地看到。用汗毛孔来鉴别真假籽玉是非常有效的鉴别。
从君子以玉比德,到君子爱玉,取之有道;
如玉遵循道法自然,进而获君子之慧眼,使君子完美如玉。
在中国史学界中,玉,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就是把玉代表德,德物化为玉。
西汉史学家刘向在《五经通义》中对玉的诠释;向世人昭示了“古之君子必佩玉”的道理所在——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士大夫阶级所追求的仁义礼智信之五德,集美玉于一身。所以,有德性的人佩玉,是为了时时以玉的品德来警醒、约束、要求、对照自己;是为了不断地用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来继承发扬 “君子如玉”美德。
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以玉为题材的作品举不胜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红楼梦》。《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离不开贾宝玉所佩戴的那块“通灵宝玉”。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读者不难确认“通灵宝玉”就是来自“女娲补天”的道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毋庸置疑,这也恰恰印证了 “通灵宝玉”是一块不折不扣的和田美玉。
早在先秦时期的《神农本草》和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玉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好玉者佩玉以求辟邪除凶,食玉者以求长生不死,着玉衣者以求尸体不朽。人们以玉为美,以玉为荣,以玉为贵。玉,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正如《礼记》中所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因而在民间,美玉被蒙上了各种神秘的色彩。
古人一生拜玉,须臾不离,直到最后死去,还要与玉相伴。古人认为玉是永久不变的,能给人们带来吉祥、长寿。于是,人们相信,人死了以后,用玉塞住身体的七窍,便可以防止身体的腐变。而塞在肛门的那块玉石,据说是最大的和最为珍贵的一块,很多收藏家也将其视为珍品。据说这块玉在人的肉体的包裹下,经过长期的侵蚀,外表会变得异常柔润,且通灵。由此可见,玉与人有着难解难分的缘源。
君子爱玉——取之有道
和田玉是玉之上品。和田玉大致分为——籽料、山流水和山料三大类。
籽料——又名籽儿玉。指原生玉矿石自然剥蚀后,被山洪冲到河流中,经过长时间在河床中的席卷、冲刷,通常在河的下游裸露于地表或埋于砾石中,或沉积于泥沙之下,分布于河床及河岸两侧。由于长期被水搬运、分选,籽玉其形呈不规则的卵状,质地细密、光滑、温润,玉质均为上乘。
山流水——是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剥落后,被河水冲击至河流中,在水域的中上游,形成了介乎于山料与籽料之间的玉石。由于山流水的形成距原生矿较近,所以一般玉的体积较大,棱角与山料相比稍有磨圆,表面较为光滑。
山料——又称山玉,或叫宝盖玉。指那些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其形棱角分明,其质地良莠不齐,其体积大小不一。
因此,按照和田玉的等级来说,如果在同等玉质的情况下,籽料为最上乘,山流水次之,山料又次之。
和田玉一般是以拣玉、捞玉、采玉三种方法采集而来的。古代对捞玉有一整套严格有序的制度和程序。拣玉、捞玉是有季节性的,主要在春季和秋季的枯水两季。如后晋出使于阗的使节高居诲在《行程记》中所记:“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唐代欧阳修在撰写《五代史记》时如此记载:“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得捞玉。”
为此,清代乾隆皇帝居然有: “于田采玉春复秋,和田捞玉春秋贡。”的诗句流传于世。可见当年的一国之君对开采和田玉一事是多么的重视。此外,清代朝廷还分别在乾隆二十六年对采玉做了严格的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只准在玉龙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采玉两次;在乾隆四十八年增添桑谷、树雅两处采玉;在乾隆五十二年停采春玉,只在秋天采玉。从这些历史文献中可以得知,当时的王公贵族把采集和田玉视为头等大事。
古代每当采玉季节伊始,于阗国国王都要亲临现场,在和田河两岸举行隆重的开河采玉仪式,以祈福祝愿,开河采玉吉祥如意。
古代采玉分官采和民采。必须是官采之后才能民采。其实在清代以前是严令禁止民间采玉的,违反者要受牢狱之灾或格杀勿论的。为阻止民间自行采玉,清政府在"和阗西城外之东西河共设卡伦12处,专为稽查采玉的“不法分子。”直到嘉庆四年才向民间开玉禁,但在开玉禁的同时,又明文规定,必须要在官家采完玉之后或官家采玉范围之外才能进行民采活动。所以民间采玉人一般是在晚上才出来在和田河的支流拣玉、捞玉、挖玉。
所谓官采——即在官员监督下,由玉工捞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官采有严格的规定。清代椿园在《西域闻见录》中记述了当时捞玉情景——“河底大小石错落平铺,玉子杂生其间。采玉之法,远岸官一员守之,近岸管官一员守之,派熟练回子或三十人一行,或二十人一行截河并肩,赤脚踏石而步,遇有玉石,回子即脚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击锣一声,官即过朱一点,回子出水,按点索其石子去。”清代福庆有一首诗这样描述道:“羌肩铣足列成行,踏水而知美玉藏。一棒锣鸣朱一点,岸波分处缴公堂。”可见,当时官采捞玉是何等的严格,官兵们层层把守,玉工们在河中所捞的玉石,全部为官府所有。
所谓民采——是指那些民间的玉工,在和田河的支流和非官采的流域,在非采玉的时节进行的民间采玉活动。
从昆仑山发源的水域中,可捞玉的河床很多。历史上著名的玉河有——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叶尔羌河以及泽普、且末等地的一些河流。这些河流所产和阗玉在古代文献都有记载。如《西域闻见录》中记载叶尔羌河所产之玉:“大者如盘如斗,小者如拳如栗子,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蜡之黄,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一种羊脂朱斑,一种如波斯菜而金色透露者,尤难得。”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所附的捞玉图,给后人以形象图解古人在玉河中捞玉的情景。从绘本中可见采玉者于月夜在河中察玉的情形。宋应星在书中说:“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余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矣。凡璞随水流,仍错离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白玉河源向东南,绿玉河源向西北,亦力把力把,其他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
关于捞玉方法,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记载。其中“踏玉”、“月光盛处有美玉”、“阴人召玉”等采玉方式极为奇妙有趣。
所谓"踏玉"——由于和阗玉籽玉掺杂于乱石之中,有经验的玉工,常年赤脚站于水中,用脚便能准确地判断出籽玉来。因而《西域闻见录》如是说:“遇有玉石,回子脚踏知之。”
所谓“月光盛处有美玉。”——这种说法见于《唐书》等历史文献中:“月光盛处必得美玉;”“玉璞堆积处,其月色被明。”就是说:美玉多洁白润滑,反射率较大,在月光的折射下,籽玉能发出奇特的幽光。有经验的采玉人,凭借他的那双慧眼,就能发现月光下的和田美玉。
至于“阴人招玉”的采法——则是古代民间采玉者的传奇之说。自古就有人认为,“玉聚敛太阴之光……如有阴气相召,则易于捞玉。”于是,让女人裸体下河捞玉,用玉体抚摸柔玉,在水中碰玉,用阴气吸纳美玉,这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浪漫的捞玉之法。
在和田河流域,除了拣玉、捞玉之外,挖玉也是玉工们采玉的重要途径。
挖玉是指在离开河床、河谷阶地、浅滩、古河道的砾石层中挖寻和田玉。这些地方的玉是由汛期洪水席卷而来,离开河道,深埋于砾石之下的。历史上最著名的挖玉地点是玉龙喀什河东岸,当地人称之为胡麻地的洼地。清代乾隆年间在此采得罕见的贡玉。因而,乾隆二十四年间,清政府在和田设有办事大臣,加强了统治,收罗贡玉。清代诗人肖雄有诗描述了大、小胡麻就有 “两地产枣红皮脂玉,在沙滩中掘取,当是生长其间者”的生动描述。
晚清,民间可以自行开采玉之后,当时挖玉者甚众。有文献记载:“沿沙阜有泉,起房屋,植树木,以便客民寓居之所,任人挖寻,不取课税。”
据谢彬在《新疆游记》中所记:挖玉者,“常以星辉月暗候沙中,有火光烁烁然,其下即有美玉。明日坎沙得之,然得者恒寡,以不能定其处也。”可见当时民间采玉之盛行。
在民间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玉工在采玉时,很会选择采玉的地点和方位。他们往往沿着河道的内侧,选择由窄变宽的缓流河道或河心沙石滩上方外缘,这些地方都是水流由急变缓之处,有利于玉石的沉积。
采玉时选择方向也很有讲究,最好是顺流、顺光为宜。使目光与卵石倾斜面垂直,这样易于发现幽光闪烁的籽玉;当然,一般在顺光的情况下,眼睛也不受阳光的刺激,能较清楚地判明卵石中的籽玉。
鉴于昆仑山北坡河流的流向,主体上是自南而北,所以,顺流而下、顺光而视的最佳时间是上午12点左右。
玉如君子——道法自然
山水的自然形成有着不可思议的奇妙组合。和田玉在昆仑山的自然构成、分布,就犹如神来之笔——玉龙喀什河是从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流经而来的河流,这条流向光明的河居然奇迹般的以出产白玉为主;而从西面流经的喀拉喀什河这条从落日之处流出的河水,恰恰以出墨玉为主。正如《五代史记》中所记载: “东曰白玉河玉龙喀什河,西曰绿玉河,又曰乌玉河……” 当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流经和田平原交汇而成和田河时,这条由河黑白籽玉相交的和田河,居然又奇迹地产出了兼白玉与墨玉并存的青花玉。我们不得不感叹——神奇的自然之造化,玉如君子道法自然。
昆仑山形成的无论是羊脂玉、白玉、墨玉、青花玉、青玉、碧玉、黄玉、糖玉都统称为和田玉,这些带有山神、水神灵性的大地的舍利,凝聚了万物之灵气。爱玉的君子们应该真正回到原本的道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以玉之美德为纲,敬畏自然,崇尚自然。
君子慧眼——识玉
识别和田籽玉有以下五法:
一、色系辨别法——籽玉拿在手上,在正常灯光或日光下看,远看、近看色系都不变,属于温润、柔和的荔枝白。
山料在正常灯光或日光下看,近看白度正常,远看则有点发青,尤其和籽玉放在一起对比就较为明显。
二、裂纹辨认法——皮色是籽玉的重要特征之一,和田籽玉以皮为贵,其虎皮籽,鹿皮籽,秋梨籽,都十分难觅。天然形成皮色的概率不到十分之一,玉质细密纯净的籽玉根本不会形成皮色,很多的籽玉都不带皮。
很多山料磨光做上假皮,几乎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如何鉴别其真伪呢?籽玉的细微裂隙,就成了重要鉴别的标志。
籽玉在河床中历经千百年的冲刷碰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裂隙,裂隙中往往会侵入皮色,这些裂隙只要不影响玉的完整就可称其为好料.所以, 籽玉上的裂隙辨认法是辨别籽玉重要的方法之一!
三、水草状侵染法—— 一些籽玉表皮呈水草状侵染,这可以说是籽玉的特征。因为这种水草状侵染是短时间人工染色很难形成的,它是由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矿物质侵染才产生的。金属盐与籽玉长期接触,沿浅裂隙向两边与籽玉的纤维状结晶体发生物质交换,形成带有毛刺状的水草状侵染,这是时间的印记,这种侵染潜伏在裂隙两边的玉皮之下。利用真正水草状侵染的自然现象是鉴定籽玉的方法之一。
四、皮色入沁法——真籽玉是在河水中经千万年冲刷,自然受沁,一般会在质地软松的地方沁入颜色,在有裂纹的地方颜色比较深。这种皮色非常自然,也就是玩家常说的活皮。
它的颜色浸入玉内有层次之感,皮上的颜色由深入浅,裂隙上的颜色应是由浅到深。不过真正好的籽玉是不长皮的,即使有,也是星星点点的或在细小的裂隙里。其活皮色是从玉里自然透出来的。
五、汗毛孔辨认法——真正的籽料,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都会有无数细密的小孔,就像人皮肤上的汗毛孔。所以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用十倍的放大镜,便可很清楚地看到。用汗毛孔来鉴别真假籽玉是非常有效的鉴别。
从君子以玉比德,到君子爱玉,取之有道;
如玉遵循道法自然,进而获君子之慧眼,使君子完美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