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教学研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re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 电脑 网络。”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可依托“一对一在线导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推进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使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
  [关键词]网络环境;一对一学习;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22-02
  信息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新技术应方便学生的“学”,而不是服务于教师的“教”,教师“教”的信息化应转变为学生“学”的信息化,“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必将促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升级。
  以北师大版教材中的“图形的运动——旋转”一课为例,浅析与评价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教学研究的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图形的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同时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五年级,学生认识了平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学生将进一步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这三要素认识旋转,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会综合运用平移和旋转的图形运动。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旋转”时通过以下六点进行设计:1.网络环境,人机交互一对一在线自学,通过登录“图形的运动”的“在线自学卡“进行互动学习”;2.数字学习平台,登录“东方潜能网络学习平台”(www.ulinkm.com),运用基于“思维导图”的“在线导学卡”解决教学重难点,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自学反馈的问题进行教学;3.微课视频,课前让学生自学“平台在线导学卡”上的微课内容“图形的运动”后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4.在线导学技术,在本课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模式,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平台中的课前“在线自学卡”为载体,以课中“在线导学卡”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导”“学”互助,促进学习;5.在线诊断技术,利用数字学习平台中的“虚拟考场”平台功能进行课堂第一时间的诊断及反馈;6.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助力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描述平移、旋转的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点
  1.微课视频,先学后教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网络教学可以突破这种限制。微课视频可以实现直观教学到抽象教学的飞跃,运用基于“先学后教,自主高效”教学理念的微课视频的网络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
  比如,为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实现“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可把关于“图形的运动——旋转”的重难点内容录制成为微视频,并上传到“东方潜能网络学习平台”的“在线自学卡”中的“学”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能够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三要素认识旋转。利用网络平台上传资源就能解决课堂时间有限的问题,学生可以课前自学视频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巧用白板,优化教学
  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作用。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科学有效地运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只有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运用电子白板的方格背景、拖动、旋转等功能进行辅助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比如,在解决“您能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①和图②移到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时,将图形移到七巧板原来的位置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容易,但要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运动过程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从白板中调出方格背景,学生结合课前微课中自学的知识,运用电子白板中拖动和旋转的功能就可以轻松实现把图形移到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图形的运动过程。正是因为白板的强大功能,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能直观演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效促进了自身良好空间观念及数学素养的形成。
  3.网络环境,人机交互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多向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充分利用“东方潜能网络学习平台 人机交互 网络互动 学科应用 画图软件”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还可以促进双向或多向交流。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或同学提问,师生或生生之间可对问题进行指导。
  例如,学生通过“人机交互 网络互动 学科应用 画图软件”技术完成教材第33页“试一试”作品后,就可将其上传到学习平台中,教师或学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对作品进行“一对一”的评价。
  这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操作方式,让数学课堂教学“互动”起来,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4.虚拟考场,在线诊断
  (1)在线測试,快速检验学习效果。
  在线测试,即运用数字学习平台的在线诊断技术。在课堂检测试后,教师可知道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怎样,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哪些知识已达到了目标,哪些知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措施。
  (2)自动统计数据,解决突出问题。
  通过数字学习平台在线测试,学生在线答题后能立刻生成学习成像图,教师可以调取每道题的学习成像图,获得学生的答题统计信息,这些信息为教师的课堂诊断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为找出学生易错点提供了依据。
  三、教学成效分析   应用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导学”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师生及生生互动,通过“先学后教,自主高效”的教学理念,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互动学习的綜合应用。本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交流更及时全面。随着各种互联网交互平台的广泛使用,教学信息量更大,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第二,基于一对一在线导学技术、在线诊断技术的应用。通过“学、移、画、评、测”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利用电脑和平台来代替传统课堂中的笔和纸,学生就能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评价。在线诊断技术能实时快速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师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评价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简化了课堂操作环节,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基于网络环境学习能力的应用。毋庸置疑,这种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电脑操作水平。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或数字资源平台就能获得很多课本外的知识,既锻炼了学生操作电脑的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四、教学实践反思
  1.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需要更多的可互动学习的资源平台,教师应是推进教学信息化的执行者。
  2.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师生都需要共同培养,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对现代教育手段的捕捉、判断和重建的能力,否则课堂教学信息化只是空谈。
  3.媒体技术的使用,更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让数学课堂更加灵动、顺畅、高效,让数学核心素养教育润物无声。
  五、努力方向
  1.运用信息技术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内容贯穿起来,让学生结合家庭情况进行网络学习,让一对一学习环境常态化。
  2.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只有多摸索其他数字资源平台的使用,才能让数字资源平台与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得到更好的融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计算领域的教学中。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继彦.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14).
  [2] 闵艳萍.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2).
  [本文系2015年福建省电话教育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基于一对一环境的小学翻转课堂教学生态与模型的建构”;课题号为闽教电馆KT15071。]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解决问题的教学其实就是数学思维模型的建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经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具逻辑性、灵活性,最终实现数学思维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策略 思维 假设法 解决问题 关键点 混沌点 交叉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29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只要掌握好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就
[摘 要]“……”是语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省略之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出现过许多次,通过探寻发现“……”除了具有省略、替代、间隔和指向功能,还蕴含了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符号;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发展,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点拨和训练,更离不开学生自觉的领悟和应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由探究到巩固深化再到应用的过程,使他们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积累广泛的、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 生成 积累 应用 内化 平行四边形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 “百分数的意义”属于典型课例,围绕它展开的教学设计数不胜数,出彩者甚多。针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特色,从实践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参悟百分数的定义、熟练百分数的写法,让学生能够辨识并区分百分数和一般分数,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  [关键词]百分数;意义; 概念; 教材; 把握全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3-01
[摘 要]分数的意义既是学生学好与分数有关知识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学会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分数的意义 教学片断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29  教学 “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学习的难点是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具体与相对的关系,而这恰恰是分数教学
[摘 要]通过分析、对比、概括、推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小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孩子是祖國的未来,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成人,进而影响家庭、社会乃至世界。但在孩子的个人小世界与社会的大世界“接轨”的关键时期,却总有一些“接歪了轨”“走错了路”的情况发生。古今“熊孩子”的表现  《虫鸣漫录》记述:清代一私塾先生因事外出,教导的数名顽童便脱离了约束。其中一人提及前天刚刚看了戏剧《斩包冕》,想要照着戏文演一遍。于是,几名顽童便将隔壁药铺的铡刀偷到了学塾,两人扮演刽子手,扶着铡刀。一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认知入手,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质疑,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质疑 课堂教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47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摘 要]“让学引思”的课堂立足教师的“让”和“引”,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和享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让数学课堂走得更远。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阐述课前引、课中引、课后引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效果。  [关键词]提前介入 智慧引思 主动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04
[摘 要]对“平均分”中的两种分法,学生常常不能领悟其实质,尤其是对“平均分成几份”的含义往往理解不到位。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本质,教师可以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明理。  [关键词]平均分;思维;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09-01  “平均分”是除法最基础的知识点之一,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