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钢琴演奏;触键速度;音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毫无疑问,吸引听众的好的音乐一定是细腻多变而非千篇一律的,而声音色彩的变化需依靠双手对触键的控制力来实现,不同的触键方式会带来音量与音色的万千变化,可见触键对钢琴乐器发出怎样的声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触键对于音色的改变包括很多方面,本文针对触键速度和发力部位与音色的关系进行研究。
多样化是钢琴触键手法的一大特点,从单指弹奏单音到两个手指弹奏音程,再到多个手指弹奏和弦;从单个手指的控制运用到手腕力量的加入,再到手臂甚至身体力量的组织;从跳音到非连音再到连音的奏法,触键的不同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声音色彩的变化。
钢琴触键的速度变化与三种最基本的触键法相关,即连音触键法、非连音触键法、跳音触键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触键,是由音乐性格和特点来决定的。连音触键法是三种触键法中触键速度最慢的,一般在乐句的进行中,在乐谱上用连线或者音乐术语“legato”来做标明。连音触键法是手指当弹完一个音的同时,重量并不完全松掉,而是将手指在键盘最底部的微小的重量作为下一个音符的支点,往下一个音的方向移动,完成力量的转移,并在第二个音触键的同时抬起。在乐曲中,有时需要极其连贯的声音,每个音触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指尖始终有力量在保持,触键速度要慢,且在每个相邻的音之间要尽量保留更长的时间,这时弹出的音色是极其连贯、柔和、圆润、绵延、有深度的,常用在抒情的段落或者某个很长的旋律声部中。
乐谱中常见“Non Legato”即非连音的表情术语,是一种非连奏触键的弹法,触键速度比连音弹法快。在乐谱中或去掉连线,或用带连线、带保持记号的跳音,或用其他术语来表示。非连奏的触键方法又可以细分为延音非连音触键、轻巧非连音触键和颗粒非连音触键等。弹奏这些音符时,触键的速度介于连音与跳音之间,比连音略快一些,指尖的力量瞬间更集中一些,手指触键以后,不需要将力量保持到键底作为下一个音的支点,而是弹够自己的时值即可离键,再弹下一个音,相邻音符之间不需要做连接。这里想特别提一下带连线或者带保持音记号的跳音,是延音触键的半连音。傅聪先生在大师班中说过:“带连线的跳音是最富有表情和音乐的地方。”在弹奏时,触键不可太快,否则会出现太尖、太亮的音色。既要把每个音符分开,又要将音符的时值尽量延续至四分之三或更长,并保持情绪的延续和贯穿。
第三种触键法是跳音触键法,这种弹法一般包括两种,即弹奏二分之一时值的跳音(Staccato)和四分之一时值的顿音(Staccatissumo)。除了用连音和非连音的触键来表现音色的变化和情感的抒发,跳音的加入使得音乐表现更富生机活力。“这些跳音的弹法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中抑、扬、顿、挫的感觉更鲜明。”跳音的触键和离键的速度都比连奏和非连奏快,而其中顿音的触键和离键速度更为迅速。指尖需要集中发力,当以极快的速度触及键盘时,钢琴的榔头敲击琴弦的时间很短,手指要发力集中時,琴弦的基音振幅大,所产生的泛音会随之增多,便会发出晶亮剔透的音色。触键的方法包括常常提及的手指跳音、手腕调音,甚至用到整个手臂来弹奏的跳音。用手的不同部位发力,会产生不一样的声音效果。例如,我们需要诠释一个滑稽、调皮的角色时,往往采用手指或手腕跳音,弹性灵巧的声音往往适合演绎诙谐、逗人一笑的声音特质。而乐曲常常在高潮或结尾乐段用到连续八度或和弦的跳音表现气势恢宏的声音效果,则需要稳稳架住手指,组织手臂以至身体的力量急速向下整齐地击键,发出最饱满而光辉的声音,获得华丽辉煌的效果。
根据乐曲内容与情绪的差别,需要不同特性的声音,或绵延,或轻巧,或浑厚,或颗粒……改变触键时用力的部位,可以直接影响弹奏的音色和音量。发力的部位主要有三个:运动手指关节主动发力触键;手腕主动发力通过手指触键;手臂主动发力通过手指触键。任何一个部位用力,保持手指的支撑力与关节的稳定性都是无需争议的。另外,在弹奏较强的乐音时还要避免关节的僵硬并保持肌肉的放松。下面将从三个不同部位发力对音色的改变进行探讨。
1.运动手指关节主动发力
当我们弹奏清晰透亮、朝气蓬勃的作品时,要通过手指最前面的第一关节的运动,以极其敏感的指尖来触键,手腕、手臂自然放松。例如,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的很多作品都要靠近指尖的一关节能够极其灵活地均匀用力,指尖轻触键盘,手指与键盘尽可能贴合,以颗粒性的非连音触键方式弹出歌唱性的旋律线条。再如浪漫派作曲家李斯特的作品中,小音符华彩片段随处可见,同样用这样的方法敏捷地弹奏音群,音符之间要保持长短均匀。这种弹法既要颗粒清晰,又要明确音乐线条的气息和方向起伏。
2.手腕主动发力通过手指触键
手腕的主动运用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上下运动,也可左右移动。赵晓生先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中第一次提出垂直触键和水平触键。手腕的上下移动(垂直触键)一般是有阳刚之气的音色,而左右移动(水平触键)则有阴柔之美。在遇到连续的八度跳音或某些八度大跳,或需要加重和突强时,需要运用手腕的部位来发力。在触键的刹那,手指要牢固支撑,下键迅速,过后马上松掉。带有小连线的落滚(如莫扎特奏鸣曲中的小连线),也要通过手腕的力量上下运动来弹奏。在极其连贯的乐句中也要借助手腕的横向运动来完成力量的转移,这样的音色更加浓郁、厚重。
3.手臂主动发力通过手指触键
手臂成为主要的发力部位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小臂作为主要部位发力,在快速弹奏过程中遇到突强或重音时,需要借助小臂的力量,弹法与手腕发力相似,发力部位更靠后,弹奏较为浑厚的声音。此时要保持手腕力量的畅通和手臂肌肉的松弛。另一种情况是小臂保持放松自然的状态,大臂发力传到指尖触键,有时会用到这个拳头的锤击式弹法,要保证小臂与手腕不要额外加力,只要放松下来,这种弹法常常用于高潮段落或情绪的高点,声音松弛而有爆发力,有时根据表现音乐的需要,还需要用整个拳头作为支撑点,锤击式下落,发出令人震撼的浑厚音响,音色饱满而有共鸣、有韧性。
经过研究可以得出结论,触键的速度变化与发力部位的改变是可以直接改变音色的重要因素。在弹奏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一种万能的触键方式,而是要不断地反复练习掌握更多的触键技巧,提高自己对音色变化的感受力,加强自己对键盘的控制能力,让自己的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更加灵活和运用自如,通过对触键变化的控制来展现更加丰富的音色变化,让我们的钢琴艺术更加多彩绚丽!
[1]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毫无疑问,吸引听众的好的音乐一定是细腻多变而非千篇一律的,而声音色彩的变化需依靠双手对触键的控制力来实现,不同的触键方式会带来音量与音色的万千变化,可见触键对钢琴乐器发出怎样的声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触键对于音色的改变包括很多方面,本文针对触键速度和发力部位与音色的关系进行研究。
多样化是钢琴触键手法的一大特点,从单指弹奏单音到两个手指弹奏音程,再到多个手指弹奏和弦;从单个手指的控制运用到手腕力量的加入,再到手臂甚至身体力量的组织;从跳音到非连音再到连音的奏法,触键的不同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声音色彩的变化。
一、触键速度的快慢使音色更加丰富
钢琴触键的速度变化与三种最基本的触键法相关,即连音触键法、非连音触键法、跳音触键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触键,是由音乐性格和特点来决定的。连音触键法是三种触键法中触键速度最慢的,一般在乐句的进行中,在乐谱上用连线或者音乐术语“legato”来做标明。连音触键法是手指当弹完一个音的同时,重量并不完全松掉,而是将手指在键盘最底部的微小的重量作为下一个音符的支点,往下一个音的方向移动,完成力量的转移,并在第二个音触键的同时抬起。在乐曲中,有时需要极其连贯的声音,每个音触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指尖始终有力量在保持,触键速度要慢,且在每个相邻的音之间要尽量保留更长的时间,这时弹出的音色是极其连贯、柔和、圆润、绵延、有深度的,常用在抒情的段落或者某个很长的旋律声部中。
乐谱中常见“Non Legato”即非连音的表情术语,是一种非连奏触键的弹法,触键速度比连音弹法快。在乐谱中或去掉连线,或用带连线、带保持记号的跳音,或用其他术语来表示。非连奏的触键方法又可以细分为延音非连音触键、轻巧非连音触键和颗粒非连音触键等。弹奏这些音符时,触键的速度介于连音与跳音之间,比连音略快一些,指尖的力量瞬间更集中一些,手指触键以后,不需要将力量保持到键底作为下一个音的支点,而是弹够自己的时值即可离键,再弹下一个音,相邻音符之间不需要做连接。这里想特别提一下带连线或者带保持音记号的跳音,是延音触键的半连音。傅聪先生在大师班中说过:“带连线的跳音是最富有表情和音乐的地方。”在弹奏时,触键不可太快,否则会出现太尖、太亮的音色。既要把每个音符分开,又要将音符的时值尽量延续至四分之三或更长,并保持情绪的延续和贯穿。
第三种触键法是跳音触键法,这种弹法一般包括两种,即弹奏二分之一时值的跳音(Staccato)和四分之一时值的顿音(Staccatissumo)。除了用连音和非连音的触键来表现音色的变化和情感的抒发,跳音的加入使得音乐表现更富生机活力。“这些跳音的弹法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中抑、扬、顿、挫的感觉更鲜明。”跳音的触键和离键的速度都比连奏和非连奏快,而其中顿音的触键和离键速度更为迅速。指尖需要集中发力,当以极快的速度触及键盘时,钢琴的榔头敲击琴弦的时间很短,手指要发力集中時,琴弦的基音振幅大,所产生的泛音会随之增多,便会发出晶亮剔透的音色。触键的方法包括常常提及的手指跳音、手腕调音,甚至用到整个手臂来弹奏的跳音。用手的不同部位发力,会产生不一样的声音效果。例如,我们需要诠释一个滑稽、调皮的角色时,往往采用手指或手腕跳音,弹性灵巧的声音往往适合演绎诙谐、逗人一笑的声音特质。而乐曲常常在高潮或结尾乐段用到连续八度或和弦的跳音表现气势恢宏的声音效果,则需要稳稳架住手指,组织手臂以至身体的力量急速向下整齐地击键,发出最饱满而光辉的声音,获得华丽辉煌的效果。
二、发力部位发生改变使音色产生的变化
根据乐曲内容与情绪的差别,需要不同特性的声音,或绵延,或轻巧,或浑厚,或颗粒……改变触键时用力的部位,可以直接影响弹奏的音色和音量。发力的部位主要有三个:运动手指关节主动发力触键;手腕主动发力通过手指触键;手臂主动发力通过手指触键。任何一个部位用力,保持手指的支撑力与关节的稳定性都是无需争议的。另外,在弹奏较强的乐音时还要避免关节的僵硬并保持肌肉的放松。下面将从三个不同部位发力对音色的改变进行探讨。
1.运动手指关节主动发力
当我们弹奏清晰透亮、朝气蓬勃的作品时,要通过手指最前面的第一关节的运动,以极其敏感的指尖来触键,手腕、手臂自然放松。例如,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的很多作品都要靠近指尖的一关节能够极其灵活地均匀用力,指尖轻触键盘,手指与键盘尽可能贴合,以颗粒性的非连音触键方式弹出歌唱性的旋律线条。再如浪漫派作曲家李斯特的作品中,小音符华彩片段随处可见,同样用这样的方法敏捷地弹奏音群,音符之间要保持长短均匀。这种弹法既要颗粒清晰,又要明确音乐线条的气息和方向起伏。
2.手腕主动发力通过手指触键
手腕的主动运用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上下运动,也可左右移动。赵晓生先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中第一次提出垂直触键和水平触键。手腕的上下移动(垂直触键)一般是有阳刚之气的音色,而左右移动(水平触键)则有阴柔之美。在遇到连续的八度跳音或某些八度大跳,或需要加重和突强时,需要运用手腕的部位来发力。在触键的刹那,手指要牢固支撑,下键迅速,过后马上松掉。带有小连线的落滚(如莫扎特奏鸣曲中的小连线),也要通过手腕的力量上下运动来弹奏。在极其连贯的乐句中也要借助手腕的横向运动来完成力量的转移,这样的音色更加浓郁、厚重。
3.手臂主动发力通过手指触键
手臂成为主要的发力部位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小臂作为主要部位发力,在快速弹奏过程中遇到突强或重音时,需要借助小臂的力量,弹法与手腕发力相似,发力部位更靠后,弹奏较为浑厚的声音。此时要保持手腕力量的畅通和手臂肌肉的松弛。另一种情况是小臂保持放松自然的状态,大臂发力传到指尖触键,有时会用到这个拳头的锤击式弹法,要保证小臂与手腕不要额外加力,只要放松下来,这种弹法常常用于高潮段落或情绪的高点,声音松弛而有爆发力,有时根据表现音乐的需要,还需要用整个拳头作为支撑点,锤击式下落,发出令人震撼的浑厚音响,音色饱满而有共鸣、有韧性。
三、结语
经过研究可以得出结论,触键的速度变化与发力部位的改变是可以直接改变音色的重要因素。在弹奏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一种万能的触键方式,而是要不断地反复练习掌握更多的触键技巧,提高自己对音色变化的感受力,加强自己对键盘的控制能力,让自己的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更加灵活和运用自如,通过对触键变化的控制来展现更加丰富的音色变化,让我们的钢琴艺术更加多彩绚丽!
参考文献:
[1]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