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学分银行
关键词解读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建议》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表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积制度,前面对接的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后面联系的是“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这一举措事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十三五”时期“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就是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它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
案例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多次部署终身学习,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曾要求‘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展终身学习通道’,为规划建议对‘十三五’时期作出的全局性部署奠定了基础,预计未来5年,我国将在学习成果认可制度方面迈出创新步伐,更多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为构建符合基本国情的学习型社会铸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
2012年,上海市率先在成人教育上试行学分互认,并设立“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由上海市教委组建并领导,上海开放大学具体实施建设与运行,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设在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学分银行中有商务英语、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会计、物流管理和行政管理等6个专业、166门学历课程确定了学分认定标准。第二批19个专业的学分认定标准也已制定。上海市民在社会培训班里取得的证书,经标准认定后,都可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并把学习情况、学习奖励存进“学分银行”,方便随时支取。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上海大部分高校都将参与学分互认联盟,这些高校会将近几年历届学生的学习成绩等资料整体存入银行,方便毕业生在学分银行合作高校内继续学习。学分银行还通过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非学历证书进行了梳理,在具有一定权威性、参与人数比较多的非学历证书中选择了541个非学历证书作为与学分互认沟通的对象,其中139张非学历证书的学分认定标准已建立。
2014年,安徽省的职业教育工作会提出,将从招生、专业设置、就业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为职校生求学和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针对近些年来大学生回炉重造等情况的相关问题,也将更容易解决。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实行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通过考试,可以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
2015年初,四川电大获批承担建设“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试点项目”。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学分银行前期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四川电大以国内外学分银行建设情况开展文献调研工作为开端,完成了对国内外学分银行案例的资料收集、文献分析;对周边省市和先进省市“学分银行”的运行模式、建设进度、存在的问题和后续规划等情况进行了考察;初步制定完成了学分银行的规章制度;筹建了具有课程资源学习与考核、学习成果认证与存储两大块内容的学分银行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本刊点评
正如张力所言:“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就是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它的出发点是凸显教育的价值,即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方法,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转化;而它的落脚点,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大众化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发展、完善,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使社会成员对学习模式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是一个相当艰辛且较漫长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它的成效不会立即显现。但“学分银行”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存在,定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它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解读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建议》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表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积制度,前面对接的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后面联系的是“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这一举措事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十三五”时期“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就是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它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
案例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多次部署终身学习,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曾要求‘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展终身学习通道’,为规划建议对‘十三五’时期作出的全局性部署奠定了基础,预计未来5年,我国将在学习成果认可制度方面迈出创新步伐,更多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为构建符合基本国情的学习型社会铸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
2012年,上海市率先在成人教育上试行学分互认,并设立“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由上海市教委组建并领导,上海开放大学具体实施建设与运行,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设在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学分银行中有商务英语、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会计、物流管理和行政管理等6个专业、166门学历课程确定了学分认定标准。第二批19个专业的学分认定标准也已制定。上海市民在社会培训班里取得的证书,经标准认定后,都可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并把学习情况、学习奖励存进“学分银行”,方便随时支取。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上海大部分高校都将参与学分互认联盟,这些高校会将近几年历届学生的学习成绩等资料整体存入银行,方便毕业生在学分银行合作高校内继续学习。学分银行还通过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非学历证书进行了梳理,在具有一定权威性、参与人数比较多的非学历证书中选择了541个非学历证书作为与学分互认沟通的对象,其中139张非学历证书的学分认定标准已建立。
2014年,安徽省的职业教育工作会提出,将从招生、专业设置、就业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为职校生求学和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针对近些年来大学生回炉重造等情况的相关问题,也将更容易解决。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实行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通过考试,可以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
2015年初,四川电大获批承担建设“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试点项目”。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学分银行前期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四川电大以国内外学分银行建设情况开展文献调研工作为开端,完成了对国内外学分银行案例的资料收集、文献分析;对周边省市和先进省市“学分银行”的运行模式、建设进度、存在的问题和后续规划等情况进行了考察;初步制定完成了学分银行的规章制度;筹建了具有课程资源学习与考核、学习成果认证与存储两大块内容的学分银行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本刊点评
正如张力所言:“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就是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它的出发点是凸显教育的价值,即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方法,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转化;而它的落脚点,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大众化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发展、完善,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使社会成员对学习模式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是一个相当艰辛且较漫长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它的成效不会立即显现。但“学分银行”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存在,定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它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