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原来也如此精彩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6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集体备课时间,我参加二年级备课组活动。这次备课内容是集中精力研究如何简化头绪,切实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通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片段”研究,使我很受启发。
  组长首先给出了一个教学案例让大家评析。
  师:学了课文,你知道夏天来了,“我”想变成什么吗?
  生:我知道了“我”想变成雨滴,“我”想变成一条小鱼。
  生:我知道了“我”想变成蝴蝶,“我”想变成一只蝈蝈。
  生:我知道了“我”想变成星星,“我”想变成弯弯的新月。
  生:我还知道了“我”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师:都说得不错。其实,每个小朋友心中都有许多美好的梦想,我们以后可要多留心周围的景物,展开想象的翅膀噢!
  围绕以上案例,大家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类似这种方式的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出现,它是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理、小结,让学生对“我的美好梦想”形成一个明晰的认识。它简化了“梦想”存储的信息,促进学生巩固和记忆了课文知识。应该说,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准确的,课文感悟也是到位的,但还谈不上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很多特点没能充分体现。
  问题诊断出来了,那用什么方式教学好呢?
  青年教师小张第一个发言(观点1):我觉得从课后问题入手,紧紧抓住“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呢?”进行教学比较好。例如:“夏天来了,课文中的‘我’,想变成什么?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呢?”这样,既可促进学生巩固和记忆课文知识,又可以引发学生的自由想象。
  徐老师对低年级教学很有经验,她接着补充说(观点2):我认为低年级课堂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给予必要的提示。我想在小张设计的基础上稍加改动,首先问学生“夏天来了,课文中的‘我’,想变成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你能照书上你喜欢的句子说一段话吗?”这样会更好。
  董老师一向爱琢磨,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观点3):学了课文,学生对“‘我’想变成什么,‘我’真想变成什么”的问题,回答起来不会很难。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话可以作为教学时的一个重点,即扣住课题或抓住课文最后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画,再让学生总结——‘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老师对于总结得比较好的同学,让他们说说获得成功的方法,如:① 认真读书;② 画出关键句子。然后让学生仿照“夏天来了,我想变成”的句式,边说边演。如果这样尝试教学,那效果一定更好。
  老师们畅所欲言,备课组成为了教师智慧碰撞的场所,获得信息的窗口。
  精彩瞬间给了我又一次反思的机会:
  观点1与组长提供的案例相比较,教师在从课后问题入手中还进行了知识的延伸,让学生进一步说一说“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呢”?给学生又一次创造了表达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有利于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多读书,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这样对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足之处,在于没能顾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
  观点2的特点就是教师把阅读与说话有机结合起来了。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是模仿,教师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说话练习,十分符合这一特点。这样做,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让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和发展。徐老师的观点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观点3做到了前后呼应,“‘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可能是学生一接触课文时就遇到的问题,总结课文时,再回应疑问,这一趁热打铁的做法,使学生在“读——思——画”中的疑问得到消除,问题得到解决。仿照“夏天来了,我想变成”的句式,边说边演,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样会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达到和谐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活动,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它有“预设性”。如果说,作者撰写的课文是一度创造,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二度创造;而课堂教学的实施则是由教师与学生合作的三度创造。作为“教学设计”这个二度创造来说,虽然还只能说是一个“半成品”或一个“中介”,课堂教学的完全成品,有待学生的创造参与。但从许多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案例看,备课越好,预设越好,生成便越好。由此看来,健全备课制度,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教师努力将各项教学任务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备课,认认真真上课,那么,课堂教学也会更精彩。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专二附小)
其他文献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紧扣文本、预设教学流程时,应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从营造和谐氛围、创设阅读期待、贴近“最近发展区”、引入竞争机制等方面,灵活处理文本,最大化地将文本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而促进文本资源与学习情境的和谐共生。    营造和谐氛围,利于学生亲近文本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似乎是文本的代言人,许多学生根据与教师的亲疏决定是否喜欢语文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言,乐其道”
一、 激其情,诱导其写话之欲望    1. 要求适当,诱导其写话情感。刚开始学写话的学生语言是稚嫩的、天真的,结构经常是流水账式的,卷面常常是错别字连篇,文章往往词不达意、颠三倒四。这时,我们就应该像对待刚学步的孩子那样,用鼓励、欣赏、宽容的目光,看待他们最初的写话。  一年级时,当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我就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写话本,取个自己喜欢的名字:如“牙牙学语”“童年写真”“我的故事”“花仙子”
一、 加强情感交流,建立信任关系    去年接手新班级时,发现一个学困生——身为六年级学生,习作试卷居然还是一片空白!执教二十多年的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还真有点束手无策。从前任教师那里,我了解到这个名叫小伟的孩子其他功课中等,唯独语文红灯常亮。这一情况告诉我,这个学生智力发育肯定不错,莫非患上了“习作焦虑症”?  带着困惑,我与该生开始了近距离接触。上课时,简单的问题常让他发言,并用我惯有的
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个性,并在点评中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给他们开辟出发挥聪明才智的天空。    一、 温情滋润,让个性呈现多姿之美    1. 肯定优点,让个性完善。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习作批改要重在鼓励,这是习作批改的一条重要原则。但是,我们平时点评大多是对优等生的美文佳句进行褒扬,对一些不佳之作或一般之作贬斥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