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应只注重课本方面的教学,还应注重德育方面的渗透。德育教育的实施是迫在眉睫的,因为它对语文教学具有可指导性,在人的培养上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从教材、学生、老师三方面着手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德育教育应在语文教学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关键字: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浅思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某方面来讲,是要比知识、思维和学习更加重要的,无论是学校教育方面還是家庭教育方面,都应格外注重。德育教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大家讨论和研究的方向。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修,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先生认为和其他的学科相比,语文这个学科更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也具有一定的侧重点。在新课标的改革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和高尚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德育教育在语文的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诸位看官,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正确思想的培养和高尚品德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该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拙笔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德育教育思路问题,谈谈自己的粗略看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迫切性
1、目前,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缺乏对基本的法律常识的认可,社会功德意识淡薄,再加上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的指引,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在家里避免不了和父母发生争吵,因为一点小事就经常离家出走或者离开教室,要么是去街上东游西逛东瞧西望,更甚者孤身一人跑到很远的地方。这样的事情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不好的,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这样的事情如果经常发生,会让学校和家长担心,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2、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父母们都外出打工,多半只是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的照顾和关爱。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都会出现叛逆现象。爷爷奶奶精力有限,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儿孙的照顾当中,还对他们盲目的宠爱,没有是非对错的观念,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少过问。而父母呢,只是一味的往家里寄钱,认为在物质方面满足了孩子,就算尽到自己的义务了,其实不然。
3、好多地方的学校对初中的教育不是很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德育教育的问题更是完全忽视。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是觉得他们可以为学校带来一定的荣誉,并且提高自己在学校的地位,却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问题。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但是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差,甚至不如一般的学生,所以说老师树立榜样是很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嘛。
二、应对策略
究竟怎样才算是进行德育教育呢,应该怎样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渗透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谈谈:
1、备教材
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从语文教材当中去寻找突破点,然后通过上课的机会开展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和真善美植入学生的心灵中,通过令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乐意的去接受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去感受教材中蕴含的诸多乐趣,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去接受德育教育。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接受了德育教育,同时身心愉悦。例如在讲《咏雪》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讲解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然后通过文字了解谢太傅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面。结束后让学生们想一下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随之将自己知道的家庭教育观念引进来,激发学生的爱家思想,从而触动学生心底那个最不可触及的灵魂。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2、备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同时,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这是极其必要的。初中生的年龄都是在13到16岁之间,这个年龄是处于叛逆的时期,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因此,在身、心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既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握好这种心理,对学生们采取有的放矢的态度,更好的让他们接受德育教育。例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灵光闪现,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假如我的父母变成了我的孩子》,相信学生一定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写好后,找一位平常特别调皮、不听父母亲话的同学上来读自己写的文章,他读道:“我会爱护她,保护她,不会去打他,骂他。”这句话读完之后让人觉得学生真的站在父母亲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读完之后,应该及时的给予鼓励。通过这次教育,发现这位同学慢慢地变了,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了,父母亲还经常打电话来感谢学生的变化了。所以学校除了让学生实现理想人生,还培养了其善良和仁爱的本质。
三、有针对性地布置有助于学生德育教育的课外任务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融入进去道德观念很重要,但是如果有相应的课外活动作为辅助,效果必然会更加显著。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于德育教育而言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教师应把加强德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不能光是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落到实处,结合课本内容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还必须通过和家长的联系来了解学生是否完成了这些任务,从而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讲《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之后,除了讲解课文本身之外,还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回家帮父母做一件事情,第二天到课堂上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这样的小事是最能把德育教育问题落到实处的。德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观念并非一时、一地可以完成,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家长的全力配合才可以。并且这项任务是十分艰巨而且漫长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有学校就离不开德育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严从根: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 西南大学 2012
[4]赵昌汉: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关键字: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浅思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某方面来讲,是要比知识、思维和学习更加重要的,无论是学校教育方面還是家庭教育方面,都应格外注重。德育教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大家讨论和研究的方向。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修,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先生认为和其他的学科相比,语文这个学科更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也具有一定的侧重点。在新课标的改革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和高尚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德育教育在语文的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诸位看官,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正确思想的培养和高尚品德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该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拙笔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德育教育思路问题,谈谈自己的粗略看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迫切性
1、目前,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缺乏对基本的法律常识的认可,社会功德意识淡薄,再加上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的指引,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在家里避免不了和父母发生争吵,因为一点小事就经常离家出走或者离开教室,要么是去街上东游西逛东瞧西望,更甚者孤身一人跑到很远的地方。这样的事情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不好的,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这样的事情如果经常发生,会让学校和家长担心,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2、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父母们都外出打工,多半只是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的照顾和关爱。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都会出现叛逆现象。爷爷奶奶精力有限,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儿孙的照顾当中,还对他们盲目的宠爱,没有是非对错的观念,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少过问。而父母呢,只是一味的往家里寄钱,认为在物质方面满足了孩子,就算尽到自己的义务了,其实不然。
3、好多地方的学校对初中的教育不是很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德育教育的问题更是完全忽视。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是觉得他们可以为学校带来一定的荣誉,并且提高自己在学校的地位,却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问题。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但是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差,甚至不如一般的学生,所以说老师树立榜样是很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嘛。
二、应对策略
究竟怎样才算是进行德育教育呢,应该怎样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渗透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谈谈:
1、备教材
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从语文教材当中去寻找突破点,然后通过上课的机会开展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和真善美植入学生的心灵中,通过令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乐意的去接受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去感受教材中蕴含的诸多乐趣,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去接受德育教育。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接受了德育教育,同时身心愉悦。例如在讲《咏雪》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讲解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然后通过文字了解谢太傅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面。结束后让学生们想一下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随之将自己知道的家庭教育观念引进来,激发学生的爱家思想,从而触动学生心底那个最不可触及的灵魂。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2、备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同时,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这是极其必要的。初中生的年龄都是在13到16岁之间,这个年龄是处于叛逆的时期,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因此,在身、心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既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握好这种心理,对学生们采取有的放矢的态度,更好的让他们接受德育教育。例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灵光闪现,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假如我的父母变成了我的孩子》,相信学生一定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写好后,找一位平常特别调皮、不听父母亲话的同学上来读自己写的文章,他读道:“我会爱护她,保护她,不会去打他,骂他。”这句话读完之后让人觉得学生真的站在父母亲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读完之后,应该及时的给予鼓励。通过这次教育,发现这位同学慢慢地变了,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了,父母亲还经常打电话来感谢学生的变化了。所以学校除了让学生实现理想人生,还培养了其善良和仁爱的本质。
三、有针对性地布置有助于学生德育教育的课外任务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融入进去道德观念很重要,但是如果有相应的课外活动作为辅助,效果必然会更加显著。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于德育教育而言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教师应把加强德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不能光是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落到实处,结合课本内容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还必须通过和家长的联系来了解学生是否完成了这些任务,从而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讲《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之后,除了讲解课文本身之外,还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回家帮父母做一件事情,第二天到课堂上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这样的小事是最能把德育教育问题落到实处的。德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观念并非一时、一地可以完成,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家长的全力配合才可以。并且这项任务是十分艰巨而且漫长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有学校就离不开德育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严从根: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 西南大学 2012
[4]赵昌汉: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