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思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osho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应只注重课本方面的教学,还应注重德育方面的渗透。德育教育的实施是迫在眉睫的,因为它对语文教学具有可指导性,在人的培养上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从教材、学生、老师三方面着手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德育教育应在语文教学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关键字: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浅思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某方面来讲,是要比知识、思维和学习更加重要的,无论是学校教育方面還是家庭教育方面,都应格外注重。德育教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大家讨论和研究的方向。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修,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先生认为和其他的学科相比,语文这个学科更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也具有一定的侧重点。在新课标的改革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和高尚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德育教育在语文的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诸位看官,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正确思想的培养和高尚品德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该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拙笔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德育教育思路问题,谈谈自己的粗略看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迫切性
  1、目前,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缺乏对基本的法律常识的认可,社会功德意识淡薄,再加上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的指引,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在家里避免不了和父母发生争吵,因为一点小事就经常离家出走或者离开教室,要么是去街上东游西逛东瞧西望,更甚者孤身一人跑到很远的地方。这样的事情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不好的,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这样的事情如果经常发生,会让学校和家长担心,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2、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父母们都外出打工,多半只是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的照顾和关爱。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都会出现叛逆现象。爷爷奶奶精力有限,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儿孙的照顾当中,还对他们盲目的宠爱,没有是非对错的观念,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少过问。而父母呢,只是一味的往家里寄钱,认为在物质方面满足了孩子,就算尽到自己的义务了,其实不然。
  3、好多地方的学校对初中的教育不是很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德育教育的问题更是完全忽视。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是觉得他们可以为学校带来一定的荣誉,并且提高自己在学校的地位,却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问题。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但是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差,甚至不如一般的学生,所以说老师树立榜样是很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嘛。
  二、应对策略
  究竟怎样才算是进行德育教育呢,应该怎样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渗透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谈谈:
  1、备教材
  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从语文教材当中去寻找突破点,然后通过上课的机会开展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和真善美植入学生的心灵中,通过令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乐意的去接受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去感受教材中蕴含的诸多乐趣,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去接受德育教育。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接受了德育教育,同时身心愉悦。例如在讲《咏雪》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讲解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然后通过文字了解谢太傅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面。结束后让学生们想一下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随之将自己知道的家庭教育观念引进来,激发学生的爱家思想,从而触动学生心底那个最不可触及的灵魂。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2、备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同时,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这是极其必要的。初中生的年龄都是在13到16岁之间,这个年龄是处于叛逆的时期,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因此,在身、心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既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握好这种心理,对学生们采取有的放矢的态度,更好的让他们接受德育教育。例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灵光闪现,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假如我的父母变成了我的孩子》,相信学生一定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写好后,找一位平常特别调皮、不听父母亲话的同学上来读自己写的文章,他读道:“我会爱护她,保护她,不会去打他,骂他。”这句话读完之后让人觉得学生真的站在父母亲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读完之后,应该及时的给予鼓励。通过这次教育,发现这位同学慢慢地变了,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了,父母亲还经常打电话来感谢学生的变化了。所以学校除了让学生实现理想人生,还培养了其善良和仁爱的本质。
  三、有针对性地布置有助于学生德育教育的课外任务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融入进去道德观念很重要,但是如果有相应的课外活动作为辅助,效果必然会更加显著。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于德育教育而言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教师应把加强德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不能光是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落到实处,结合课本内容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还必须通过和家长的联系来了解学生是否完成了这些任务,从而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讲《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之后,除了讲解课文本身之外,还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回家帮父母做一件事情,第二天到课堂上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这样的小事是最能把德育教育问题落到实处的。德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观念并非一时、一地可以完成,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家长的全力配合才可以。并且这项任务是十分艰巨而且漫长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有学校就离不开德育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严从根: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 西南大学 2012
  [4]赵昌汉: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其他文献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力争通过“三步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发布,社会
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以其卓越的艺术手段传达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乡村居民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遭遇的悲惨境遇,具有浓烈的悲情悲剧色彩.作品通过人物的个体意志与现实冲突
十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钢琴课》,其中的一幅画面至今记忆犹新:在波涛汹涌的海边矗立着一架钢琴,哑女艾达正在弹奏着一首钢琴曲。曲调时而舒缓、时而激烈,诉说的渴望从她指尖的每一次触键中跳出来,撞击着听者的身心,远处山峦叠嶂,黑白天地为之动情。  记得当时看到这里,我内心受到无比强烈的震撼,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对情感的理解、表达与宣泄。钢琴是一种象征物,一头连着诉说的艰难,一头连着诉说的本能,钢琴曲
G62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国古今无圣贤,孔子算吧,也不是。如果他是,其学生不“圣”也该“贤”吧,但后来为什么还另立门派,所以他也不是。既然人无圣贤,因此后来有人说:人都是要犯错误的,人的成长和学习是犯错的过程,即从无知到有知到犯错到明理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过程。现在人们犯错最多的地方当然就是学校了,学校是允许每一个人犯错的,允许你犯错并不是纵容你犯错,如果那样,你就不算是健康成长。于是乎学
目的比较围术期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2例患者按自愿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应用多次皮下注胰岛素注射,实验
诊所法律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责任,具备加深法律理解、加固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能力等优质逻辑.但在中国化过程中,也遭遇诸多适应性问题.要完善和推进诊所法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也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为加强国家电网公司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培养和造就“两个一流”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如何高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
中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农村出现的上访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切实解决好。本文从我国农民上访问题的特点、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正是因为作家莫言几十年笔耕不辍,而且其自身也有极高的文学天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文学历史上第一位本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虽然是男性作家,但是其创作的很多小说跟女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