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方法:对临床70 例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产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为主要原因。 结论: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至关重要。
【关键词】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急症与重症,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量超400ml或24内失血量超过500ml称产后出血[ 1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至今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首位[2],产后出血病情危急,可在几分钟内大量出血,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另外,由于失血还可以引起贫血、肾功能衰竭、感染和垂体出血坏死等,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至关重要。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胎膜残留、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主要的原因。
1 临床资料
1.1 2011年1月-6月在我科住院落产妇产后出血达70 例,其中初产妇58例;经产妇12例;剖宫产9例;顺产63例。
1.2 观察方法:胎儿娩出后,臀下放置聚血皿收集血量或用称重法(分娩后湿敷料重—分娩前干敷料重=失血量),所有产妇均置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1.3 所有的产妇经积极的治疗与科学的护理均治愈出院。
2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2.1 A加强孕期保健,全面了解孕妇健康情况,对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要及时纠正,建立孕妇学校定期讲解孕期保健知识,提高孕妇对孕期保健知识的认识,使孕妇及其家属分娩前了解产后出血的病因,尤其对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的孕妇加强监护,积极治疗,宣传保健知识及住院治疗的必要性,通过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纠正存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加强相关知识教育,提高对于高危因素的认识,定期进行随访和记录。在整个孕期,针对孕妇及家属的疑问及顾虑予以充分的解释,主动关心孕妇。B在院内组织和建立起孕产妇抢救机构,配备充足的物资和人力并进行培训,掌握熟练的技术和业务知识,提高风险意识,减少医疗事件的发生,要求产科护理人员必须做好相关的监测工作,提高护理意识,掌握抢救技术,保证孕产妇的安全和健康。
2.2 入院后,做好入院宣教,先向孕妇做好自我介绍态度自然和蔼,举止大方,消除孕妇的陌生感,建立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介绍病区的环境,病房的设施,针对孕妇及其家属急需知道的问题予以耐心的解答。
2.3 第一产程要密切观察孕妇的情况,保证充分的休息,鼓励孕妇 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食物,多饮水,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变化,在宫缩的间歇期,嘱孕妇闭目养神,同时注意膀胱充盈情况。
2.4 第二产程中,指导孕妇正确使用腹压,避免第二产程过长,常规建立静脉通路,输液前消除孕妇的恐惧心理,告知输液的目的,取得孕妇的配合,通常,选择手背和前臂弹性好的、走向直,清晰的血管窜刺,选择18号的一次性留置针,嘱孕妇不要躁动,防止留置针脱出,输液肢体避免弯曲受压,及时观察孕妇的全身情况,胎头娩出时,指导正确使用腹压,避免胎偷娩出过快,加强会阴保护,防止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时及时缩宫素20u肌肉注射或静滴,加强宫缩,用聚血皿收集血量或用称重法。
2.5 第三产程中,准确判断胎盘剥离的征像,在胎盘娩出前不应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以免扰乱正常宫缩,适时娩出胎盘,如30分钟内胎盘未娩出,出血量不多,可等待30分钟,如出血量多应行徒手剥离胎盘,胎盘娩出后,及时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防止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软产道有无裂伤,及时协助早开奶、早接触促进宫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15~20分钟按摩子宫一次。
2.6 由于90%的产后出血是由于宫缩乏力引起的,故一旦在第三产程出现大量出血时,应立即按摩子宫,用催产素促进宫缩,软产道有裂伤及时缝合,抽血急查血常规、出凝血四项,如经以上处理仍未好转,可用米索前列腺醇直肠用药或欣母沛250ug深部肌肉注射。
2.7 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h内,产后应在产房观察2h,观察生命体征,宫缩,阴道出血情况,会阴、阴道有无血肿,产妇的面部表情、肤色等,2h后,生命中平稳,产妇送回病房,应继续观察生命体征,宫缩,阴道出血情况,会阴、阴道有无血肿,肛门有无坠胀感,注意膀胱充盈情况,以免膀胱充盈诱发产后出血,保持环境整洁,通风,产妇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营养,多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少量多餐,保持会阴清洁,鼓励下床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加。
2.8 剖宫产术后回病房,应了解术中情况,使产妇安静休息、保暖,每30分钟按摩子宫一次,注意阴道出血量,持续心电监测4h,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嘱其产后6小时进食少许米汤,注意保暖。
2.9 心理护理: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保持镇静,有条不紊,有强烈的责任心,对病人细心耐心,适当地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有关病情和实施处理的目的,及时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避免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我们必须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重视产后出血的原因,做好产前产时产后的监测,及时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和治疗。
参考文献
[1]乐杰.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4-235
[2]梁娟,李维敏,王艳萍等1996-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1),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5) 257-25
【关键词】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急症与重症,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量超400ml或24内失血量超过500ml称产后出血[ 1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至今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首位[2],产后出血病情危急,可在几分钟内大量出血,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另外,由于失血还可以引起贫血、肾功能衰竭、感染和垂体出血坏死等,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至关重要。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胎膜残留、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主要的原因。
1 临床资料
1.1 2011年1月-6月在我科住院落产妇产后出血达70 例,其中初产妇58例;经产妇12例;剖宫产9例;顺产63例。
1.2 观察方法:胎儿娩出后,臀下放置聚血皿收集血量或用称重法(分娩后湿敷料重—分娩前干敷料重=失血量),所有产妇均置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1.3 所有的产妇经积极的治疗与科学的护理均治愈出院。
2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2.1 A加强孕期保健,全面了解孕妇健康情况,对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要及时纠正,建立孕妇学校定期讲解孕期保健知识,提高孕妇对孕期保健知识的认识,使孕妇及其家属分娩前了解产后出血的病因,尤其对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的孕妇加强监护,积极治疗,宣传保健知识及住院治疗的必要性,通过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纠正存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加强相关知识教育,提高对于高危因素的认识,定期进行随访和记录。在整个孕期,针对孕妇及家属的疑问及顾虑予以充分的解释,主动关心孕妇。B在院内组织和建立起孕产妇抢救机构,配备充足的物资和人力并进行培训,掌握熟练的技术和业务知识,提高风险意识,减少医疗事件的发生,要求产科护理人员必须做好相关的监测工作,提高护理意识,掌握抢救技术,保证孕产妇的安全和健康。
2.2 入院后,做好入院宣教,先向孕妇做好自我介绍态度自然和蔼,举止大方,消除孕妇的陌生感,建立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介绍病区的环境,病房的设施,针对孕妇及其家属急需知道的问题予以耐心的解答。
2.3 第一产程要密切观察孕妇的情况,保证充分的休息,鼓励孕妇 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食物,多饮水,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变化,在宫缩的间歇期,嘱孕妇闭目养神,同时注意膀胱充盈情况。
2.4 第二产程中,指导孕妇正确使用腹压,避免第二产程过长,常规建立静脉通路,输液前消除孕妇的恐惧心理,告知输液的目的,取得孕妇的配合,通常,选择手背和前臂弹性好的、走向直,清晰的血管窜刺,选择18号的一次性留置针,嘱孕妇不要躁动,防止留置针脱出,输液肢体避免弯曲受压,及时观察孕妇的全身情况,胎头娩出时,指导正确使用腹压,避免胎偷娩出过快,加强会阴保护,防止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时及时缩宫素20u肌肉注射或静滴,加强宫缩,用聚血皿收集血量或用称重法。
2.5 第三产程中,准确判断胎盘剥离的征像,在胎盘娩出前不应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以免扰乱正常宫缩,适时娩出胎盘,如30分钟内胎盘未娩出,出血量不多,可等待30分钟,如出血量多应行徒手剥离胎盘,胎盘娩出后,及时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防止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软产道有无裂伤,及时协助早开奶、早接触促进宫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15~20分钟按摩子宫一次。
2.6 由于90%的产后出血是由于宫缩乏力引起的,故一旦在第三产程出现大量出血时,应立即按摩子宫,用催产素促进宫缩,软产道有裂伤及时缝合,抽血急查血常规、出凝血四项,如经以上处理仍未好转,可用米索前列腺醇直肠用药或欣母沛250ug深部肌肉注射。
2.7 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h内,产后应在产房观察2h,观察生命体征,宫缩,阴道出血情况,会阴、阴道有无血肿,产妇的面部表情、肤色等,2h后,生命中平稳,产妇送回病房,应继续观察生命体征,宫缩,阴道出血情况,会阴、阴道有无血肿,肛门有无坠胀感,注意膀胱充盈情况,以免膀胱充盈诱发产后出血,保持环境整洁,通风,产妇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营养,多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少量多餐,保持会阴清洁,鼓励下床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加。
2.8 剖宫产术后回病房,应了解术中情况,使产妇安静休息、保暖,每30分钟按摩子宫一次,注意阴道出血量,持续心电监测4h,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嘱其产后6小时进食少许米汤,注意保暖。
2.9 心理护理: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保持镇静,有条不紊,有强烈的责任心,对病人细心耐心,适当地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有关病情和实施处理的目的,及时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避免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我们必须提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重视产后出血的原因,做好产前产时产后的监测,及时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和治疗。
参考文献
[1]乐杰.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4-235
[2]梁娟,李维敏,王艳萍等1996-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1),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5) 2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