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猜想走进科学课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he_8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项伟大的科技发明,它都离不开猜想;猜想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没有了猜想就没有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在小学科学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往往就要让学生进行无数次的科学猜想,猜想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同时又是学习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在学会观察后猜想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或现象的开始,学生只有经过细心的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本质特征。科学现象的认识离不开学生的细心观察,通过观察才能让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科学现象,从而对科学现象能够获取全面而又系统的认识。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科学教师就要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客观事物或科学现象,让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而后引导其进行科学猜想。
  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物体: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钢管、玻璃、铜丝、铅丝、铁丝、卷笔刀等20多种。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大小、颜色,感知他们的轻重,依据已有的经验等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观察;接着让学生们进行交流把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再接着让他们依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科学性猜想:猜想哪些物体是导体或是绝缘体,并进行表格填写归类,最后进行分组实验。
  让学生观察、分类后进行科学猜想,既让学生有了猜想的科学基础,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习惯,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实验分析后猜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最有说服力的过程,也是学生最想亲历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智慧往往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不断增长的,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是在学生的活动中逐渐得到培养的。小学科学的学习往往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实验、发现科学结论的过程。科学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实验后进行猜想。
  比如我在教学《物体的沉浮》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把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木块、塑料泡沫、回形针等分别放入水中;通过这观察,学生知道了哪些东西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纠正了学生一些错误的猜想。我又进一步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把两个大小相差很大的橡皮泥或者是铁块放到水中它们是一个沉、一个上浮吗?”由于受这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学生或许会猜想出:大的下沉、小的上浮。于是我又让孩子们分别把大小不一样的塑料泡沫块和铁块放入水中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物体的沉与浮与这个物体本身的大小无关。在这样的实验中,当时有很多学生怀着质疑的心理,于是想方设法地去寻找一种证明自己想法正确的操作方法,但最终还是达成这一共同的认识。
  学生在动手实验后萌发猜想,又在动手实验中验证猜想、再猜想,使动手实验与合理猜想巧妙地融合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又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新知识的再生成过程,大大增强了科学课堂的特有魅力。
  三、让学生在类比归纳后猜想
  归纳是从一系列具体的事物中概括出这类事物的一般属性或原理,归纳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手段,是发现科学原理的途径。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些代表性的事实或现象,从一些简单的、特殊的现象中寻找到事物或现象的一般属性,通过类比归纳后获得相应的猜想。比如:我在教学《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我又把这些实物做成体积大小一样的来实验研究。先让学生把1立方分米大的塑料泡沫块、铁块、木块、橡皮泥分别放到水中观察他们的沉浮,接着把这些实物的重量称了一下,写好记录。然后让学生猜想:因为塑料泡沫块和木块比较轻,所以会上浮;而铁块和橡皮泥的重量比较轻,所以会下沉。我接着又让孩子讨论:橡皮泥和铁块一样大,为什么橡皮泥下沉、铁块也下沉呢?塑料泡沫块和木块的体积一样大,为什么两个都上浮呢?为什么不是一个上浮一个下沉?最后孩子讨论得出结论:,看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应该与水的重量作比较。于是我又用量杯量出和这些物体一样体积的水来称,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作比较。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归纳出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体积相同的物体和水,物体的重量比水大时,物体下沉;物体的重量比水轻时,物体就上浮。起到了分类比较,引导归纳猜想的作用。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后归纳,而后猜想验证,由自己发现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而且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视野。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营造猜想氛围。要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创造猜想的时空,鼓励学生提
  出不同的猜想,允许猜想错误,对敢于猜想的同学要积极表扬。
  (二)启发猜想生成。在学习新知时,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猜想的,使学生猜想有根有据,合情合理。
  (三)提高猜想水平。猜想是否正确,要通过检验才能证明,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操作实验、推理等多种方法进行证明,发现知识,获得科学结论。
  (四)培养猜想习惯。学生的猜想习惯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养成的。学会猜想、养成习惯对于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影响,更是孩子创造力培养的良好开端。
  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有想象,敢想敢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特点,抓住恰当时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猜想,这樣的科学课堂才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泗阳县王集镇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科学探究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接纳了这种教学模式,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得到了活跃,也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由于学生学习习惯的不良倾向,在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中,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曾经听过这
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体育是个大舞台,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使命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分量,以改变教师光抓住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
有效教学并不是一个新词,教育上一直在提及,而且是全国都在做、各省都在搞、校校都在落实,可这也是一直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财物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这一理念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来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才更显效果、效率、
心育活动课是一门以学生活动体验为主,知识掌握为辅的课程。如何做到活而不乱是一线心理老师的困惑。本文将从心理活动课的特点出发,结合当下心育活动课的纪律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专业素质和师生关系三方面在心理课堂纪律调控方面的应用。  心育课通过开展顺应学生成长“关键期”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人格和智力的健康发展。与其他常规课程不同,它既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又要求学生能静心觉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但是
“好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数学学习当然也不例外,营造一个和谐课堂、让学生喜欢的课堂,就需要我们善于化平淡为精彩,化平庸为神奇,把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融入生活,让学生在数学生活化中理解知识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如果融入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实例,就能引导学生
苏教版六下数学《确定位置》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以及用数对确定位置基础上,使学生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描述其位置,进一步丰富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在本课教学中,采用教师适时引导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说明了德育与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阶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各方面都处在正在发展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德育的情感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不仅能学到语言知识掌握语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扩展。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应该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阅读的意欲,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以此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本文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
在课堂上,我遇到过很多学生出现的错误,也曾简单地对待它们。但学生失望沮丧的反应不禁让我反思: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应该立即否定他,还是耐心真诚地帮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要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下面就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案例粗浅地
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游戏的各种元素形成良好主观体验,特别是自选游戏更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建构技能,教师要在教学中要亲力亲为,对幼儿进行游戏指导,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形成协商、谦让、交换等优良品质,形成创新能力。  游戏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加强游戏教学,同时,教师更应该成为幼儿游戏中重要的元素。自选游戏是游戏活动中重要的形式,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更是起到双重作用,既是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