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冲突性议题报道的差异研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3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媒体对社会冲突性事件的报道,发现国内不同定位的媒体对“番禺环境维权事件”的报道框架也呈现显著差异,深度类媒体、都市报以及党报所采取的话语策略是迥异的。这种差异表明,研究者需要抛弃以往的二元对立思维,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媒体实践,才能发现日常媒体报道复杂而生动的一面,并从其得失中找到逐步抵达新闻客观性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番禺事件 社会冲突 话语分析
  一、对事件的描述——媒体的“过度介入”
  话语分析作为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包括了框架分析,但内涵比框架分析更广,因此成为本文的主要分析方法。托伊恩·A·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界定了话语分析的内涵:“新闻话语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新闻的文本结构,还包括传播情境中、社会文化语境中新闻话语的生产和接收过程。”①本文主要考察新闻的文本结构。在新闻结构分析中,梵·迪克提到五个方面的分析:主题结构、新闻图式、新闻话语的微观结构、新闻话语的风格、修辞。②结合所选取的报道文本,本文主要从微观(词汇、段落分析)、宏观(主题分析)以及新闻修辞三个方面分析并切入考察。
  分析发现,总体上媒体对“番禺事件”的描述是褒奖的,它们把其描述为“一场民意与官方的博弈”,把抗议者描述为温和的、理性的、不安的、敢于质疑的一群人。在新闻修辞方面,表现为由消息来源主导新闻叙事,例如《南方都市报》2009年9月25日报道《二英阴影笼罩居民心结难解》,开始就写到居民的不满,“番禺要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大石镇周边楼盘许多业主对于这一项目事先没有与市民沟通感到不满”,又引用业主陈先生的话,表达居民对垃圾焚烧厂的忧虑。随后又说到其他更多居民也有同样的担心,最后写到“面对居民的诸多担心,番禺区市政园林局的有关负责人昨日依然解释,该厂所使用的技术能够有效避免污染”。报道明显呈现出偏向居民的倾向。《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月15日报道的《番禺力量》和《时代周报》2009年11月5日报道《博弈番禺“垃圾门”》则以抗议者为叙事主角,由他们来说出抗争的经历,消息来源在此获得主导权。
  主题分析方面,笔者通过分析13篇报道的主题,发现国内三种不同定期的媒体采用了三种报道框架,分别为协调框架、政府治理框架、冲突——行动框架,尽管采用了不同的框架,但各类媒体在报道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介入。
  都市报在协调框架之中试图为居民答疑解惑,做好服务功能,如《新快报》2009年9月24日报道《番禺建垃圾焚烧厂30万业主急红眼》。深度媒体在冲突——行动框架之中赞扬番禺居民的行动力量,暗示这是一种以后可以借鉴的抗议模式,如《南方人物周刊》在报道《番禺力量》中写道:在“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中,这一群体中的敏感人士被先行激发,进而用自己组织的方式扩大声势,他们紧贴官员和政府反应变化议题,甚而采用温和合理的抗议方式,紧贴社区需求,同时带出更普遍的权益诉求。党报在政府治理框架中试图促进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沟通,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如《南方日报》2009年12月18日报道《番禺垃圾焚烧厂引热议》中明确写道:在民意汹涌的节点,媒体理应有所担当。本着为垃圾处理寻求思路的初衷,本报近日持续关注这一热点。昨日,南方报网进行了“冲出垃圾困局 全民大讨论”的报网互动访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业主代表,专家学者、垃圾分类人士,对民意和事件走向做出解读,对广州垃圾处理的前景做出预测和建议。仅仅两个小时,专题页面就收到100多条网友留言。
  由此可见,相较于外媒“客观报道”手法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漠视,我国媒体对“番禺事件”的报道表现为一种“过度参与”。同时,相较于外媒关注事件的分裂性、冲突性,我国媒体更多报道运动中各方的观点意见。
  二、对框架的选择——反映了不同的立场
  在报道“番禺事件”时,国内不同定位的媒体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报道框架。
  深度媒体,包括《南方人物周刊》和《时代周报》,采取的是“冲突——行动”框架。以《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月15日报道的《番禺力量》为例,先是报道冲突的发生:……但2009年9月24日的这条消息,吸引了Kingbird的注意,他第一次发现,自己家附近要建一个占地365亩、日处理垃圾能力2000吨的垃圾焚烧厂。起初,他并不知道这个吕局长口中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绝无污染,因为政府不会制造一个新的污染源”的垃圾焚烧厂,会对自己马上就要出世的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但随手一搜,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英。这是高致癌物质。”随后更换视角,以许多不同业主的口吻来叙述事件的进展,包括他们如何取得联系,如何与政府沟通,如何避开层层的压制等,整个过程显得跌宕起伏,充满悬念,最后居民用理性和行动,保卫了自己的家园:Netkingfish接儿子放学时,看着儿子蹦蹦跳跳地穿过丽江花园那片有天鹅和小鸭子穿梭、碧波盈盈的湖面,在绿树和红花的映衬下,笑得一脸阳光。他就觉得由衷的幸福。但樱桃白的担忧远大于兴奋:“一天不停止所有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我们的运动就一天都不会停止。”
  而都市报,包括《南方都市报》和《新快报》,采取的是“协调框架”,它们把事件的利益相关者居民、政府、专家、建设方的观点各自罗列出来,不做评价。以《新快报》2009年9月25日报道的《广州番禺拟建垃圾厂市民抵制 专家建议慎重选址》为例,报道分别由“承建方表态:已将民意上报政府”、“网友声音”、“专家建议”三部分组成,在每个部分中详述各方对事件的态度观点,旨在让各方实现某种沟通,促进问题解决。
  党报则采取了“政府治理”框架,以政府官员为主角叙述新闻,努力创造出政府“尊重民意”的良好形象。以《广州日报》2009年12月21日报道《广州番禺垃圾焚烧项目因居民反对停建》为例,报道开始就写到:“昨日上午,番禺区委书记谭应华应丽江花园业主代表邀请,与小区居民面对面交流,来自华南版块各小区的约50名业主代表参加座谈会,座谈长达3个多小时。……谭应华直话直说:‘有关会江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个项目已经停止。’‘垃圾处理以某种方式落在什么地方,要周边的人大多数人同意才行,这个比例要达到75%,请大家放心。’”整个报道显示出一种导向,意在让民众相信政府会圆满解决问题。   与之相应的,深度媒体在“冲突——行动”框架下,同情并且褒扬“番禺事件”,它们把事件定义为“人民与政府的利益博弈”,把抗议者描述为一群“审慎”、“理性”又有斗争策略的社区居民;都市报将抗议者定义为“担心”、“忧虑”、“急红眼”的一群人;党报在“政府治理”框架中把抗议者定义为“群众”。
  在新闻修辞上,三类媒体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都市报侧重于新闻文本的易理解,报道简洁而明快,如:“记者走访村里多位村民后,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白天还好,可一到晚上焚烧垃圾时,就只有一句话来形容:臭死人!”甚至不乏有娱乐元素,如“到底有多臭全靠专家闻”等等。党报采取的策略是不掩饰其倾向性,站在政府的立场,引导群众,使事件朝稳定的方向发展。如“丽江花园有业主事后在业主论坛表示,‘从这点看,谭应华书记还是抱着听民意的目的来的,态度还是很诚恳的’”。深度媒体则注重对事件细节的把握,报道具有现场感,以期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如:一名70余岁的老太太在队伍前列突然颤巍巍地跪在地上,一言不发,只是跪着。不断有业主上前搀扶老太太起来,老太太只是执拗地甩开对方的手,最终也只是跪着。2小时后,老太太被丈夫强行带走,泪眼滂沱。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有关社会冲突性议题报道的媒介镜像。国内媒体对社会运动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支持态度,倾向于表达弱势群体的意见,这与其他学者的相关案例研究也形成呼应。如学者陈宇在研究温州动车事故的媒体报道之后得出结论:“在传媒与国家的互动上,2011 年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揭示了中国传媒易被忽视的社会运动倾向——当机会来临时,他们会公开反抗国家的新闻管制和操纵。”③但情况远比这些复杂。学者黄煜、曾繁旭指出中国媒体与社会抗争之间存在互激效应,但必须依赖两个变数:“高度媒体市民社会”的存在以及政策企业家使用媒体的能力。④
  党报虽然对社会运动持肯定态度,但是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出发的,维护政府形象、化解矛盾是其主要导向。都市报面向市场,不可能不考虑受众的需求,但大都采取中立的立场,尽可能地协调各方利益。深度媒体一向以舆论监督、促进社会改革为己任,但它一味从民众的立场解读事件,忽视了政府信源,显得过于主观。
  纵观国内媒体,都市报采用的“协调框架”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操作过于简单,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缺乏对细节和真相的挖掘。党报和深度媒体在政府立场和人民立场之间各有偏狭,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无助于发现问题的多个侧面。因此,新闻客观性仍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提及的一个信念,它更要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寻找实际的操作路径。□
  参考文献
  ①②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
  ③陈宇,《中国传媒的社会运动倾向——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为例》[D].中华传播学2012年年会论文,2012
  ④黄煜、曾繁旭,《从以邻为壑到政策倡导:中国媒体与社会抗争的互激模式》[J].《新闻学研究》,2011(10):167-200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硕士)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对农电视栏目剧是以电视栏目为载体、以叙事为表现形式、以纪实性强为特点的电视短剧。它将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进行提取之后编撰成故事,使观众在观赏时获得一种自我生活的关照和情感上的体验,力求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具有故事简短、内容平实、人文关怀、受众参与、本土表达、成本低廉等特点。《村里这点事》作为河北这个农业大省推出的一档对农电视栏目剧,在受众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对于对农电视栏目剧的创作具有积极
【摘 要】新闻史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新闻学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从本源上看,新闻史兼具史学基本特征,适用于史学研究方法。本文以对两份重要报刊的研究为例,结合史学研究视角来分析新闻史研究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新闻史 《大公报》 范式 《申报》 跨学科  一、新闻史研究历程  作为信息与舆论的传播媒介,新闻事业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因此,对
全球化视野。在中国经济早已融入世界的今天,经济新闻的采写必须拥有全球化视野,无论从选题立意,还是谋篇布局,都要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和眼界。  民生化视角。不管是社会新闻,还是经济新闻,受众都是老百姓,而传统经济新闻往往是数据、术语、概念的叠加,千篇一律,晦涩难懂。如何围绕民生热点,将专业性强、枯燥乏味的经济规律讲得通俗易懂,就需要财经记者确立民生化视角,做到心里有读者,记者首先要吃透材料,做好“翻
福尔摩斯有一个非常不听话的侄子,名叫“真不听话”。11月的天气虽然已经有点冷了,福尔摩斯还是决定带他的侄子去游乐场玩玩,他心想:今天要尽可能满足侄子的所有要求。不过,通过名字也能看出来,“真不听话”一进入游乐场就开始不听话了,还接二连三地闯祸。  谁能制止这个淘气的侄子呢?福尔摩斯能管好他吗?  第一个闯祸  到底是哪张入场券  福尔摩斯和“真不听话”来到了游乐场,不过,“真不听话”刚到入口就开始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最激变的一百年中,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并存,资本主义经济与自然经济并存,各种政治思想不断更替,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整个中国陵谷沧桑,社会变迁跌宕起伏。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产生并发展,完成了从近代报刊向现代报刊的过渡。本文选取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对我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做一个梳理,旨在分析近代社会变迁语境下报纸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社会变迁;近代报刊;发展轨迹  无论
【摘 要】当今,微信已经成为继微博之后新的媒体互动平台,也是传统媒体争取受众的必争之地。传统媒体在微信公共账号运行的互动优势之下,传播效果的局限也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瓶颈之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成为了新闻在微博、微信之外的重要移动终端的发布平台。本文分析了微信订阅账号的优缺点,以“央视新闻”为例,浅析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的优势。  【关键词】传统媒体 微信公共账号 新闻客户端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
【摘要】创刊于上世纪20年代的《良友》画报,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画报之一。起初,它记录上海都市生活,构建都市图像,是文明生活理念的倡导者。抗日战争爆发后,《良友》画报迅速调整刊物风格,全力配合抗战宣传工作。在抗战时期,《良友》画报的新闻活动历经四年余,它以服务抗战为准则,以图说新闻的方式宣传抗日救亡。  【关键词】《良友》画报抗战新闻救国  1926年2月,伍联德先生在上海创办大型综合画报—
【摘 要】科技报是我国科技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科技新闻评论在反映研究动态、推广应用科技工作成果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科技日报》为例,分析目前科技新闻评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建议,以期为科技新闻评论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科技 新闻 评论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肩负着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历史使命。与此同时,科技宣传被日益重
【摘 要】杂志的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而移动终端的发展无疑加速了这种转型。当传统媒体面临着互联网强烈冲击时,手机、iPad等移动媒体正在以其轻阅读、快阅读等特点迅速取代微博等传统互联网媒体,组成新的舆论场。对于强调专业特色、以广告为生的杂志来说,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值得思索和探寻。  【关键词】iPad 时尚杂志 数字化 Vogue  一、转型背景  纸媒的寒冬早已来临,广告和订阅量的双下滑恰恰说明了
【摘 要】作为地方党报驻站记者,有着贴近基层的最大优势,这也决定了俯下身子是一种工作常态。同时,驻站记者又必须开阔眼界,放远目光,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拘囿,挖掘所在区域的新闻宝库。只有这样,在媒体加快融合的今天,驻站记者才能在新闻报道的广度、厚度和高度上有所突破和作为。  【关键词】驻站记者;广度;厚度;高度  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加快融合,党报驻站记者不能安于自身“小领地”坐井观天,应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