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的全称是“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充满生机的新特点。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重视学生既有的经验、知识与文本、他人的信息相互碰撞,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生成知识,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那么教师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采取怎样的策略才是有效的呢?
一、捕捉亮点资源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诸多子系统组成,教学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教学过程是调控的过程,要体现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从而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最优化。
1 在观察中捕捉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由于动态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这就要求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教学情境;观察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方式与习惯。
2 在提问中捕捉即时信息
提问可以对学生起一个思维桥梁与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在提问中,不但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也能捕捉到困难学生的关键点。
3 在练习中捕捉理解信息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因此数学课堂上练习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如何在练习中关注学生的一些生成信息,能更好地促成我们的教学,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4 在讨论中捕捉隐性信息
课堂小组讨论是沟通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生成信息的又一个方面,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供学生讨论,在讨沦时教师就能捕捉到一些课堂隐性信息。
二、善待错误资源
学生的学习错误,应作为一种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成性资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教师应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 在争论中化解“错误”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是典型的,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把错误资源抛还给学生,给他们争论的时间和空间,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2 在类比中纠正“错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巾,往往因为题目类似出现的一些错误,教师要善于化解、巧妙利用,把错误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善于借题发挥,适度由此引出一些相似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其为教学服务,这样的教学,既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认错,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3 在“将错就错”中修改错误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有时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些“错解”“错例”“错说”,它反映了知识的易错点、注意点、关键点或思维的忽视区、盲区等,对于这些差错与其采取“围追堵截”“置之不理”,还不如把“错”顺手拈来,将错就错,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之效。
4 在探索中发现“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主动应对”的理念,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有序安排资源
面对相同的生成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还要考虑反馈的顺序,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掌握学习资源生成情况,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
1 先低后高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反馈的学习资源水平是有高低差异的,面对这些差异的生成性资源,一般应先反馈低学习水平的生成资源,再处理高学习水平的资源,这种解决方法能使中低水平的学生在有了铺垫后易于接受高水平的学习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 先重后轻
不同的生成性资源对达到目标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可以达成主要目标,有的则对达成次要目标有作用,因此,我们在安排反馈顺序时,一般地先考虑教学重点,以让学生先期达到教学目标,然后关注对教学主要目标有效达成的其他资源。
3 先易后难
学生课堂即时生成的学习资源存在着接受与理解的难易,有的很容易,学生一目了然,而有的则相对较难。面对这种生成资源,一般地应先反馈较容易的,在解决了容易的材料后,再反馈较难的,从而让多数学生能掌握相关内容。
四、加工生成资源
学习材料的生成具有随机性,如果完全原生态地呈现材料,往往不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因此,面对生成材料,要求教师具备适时加工的意识,掌握再加工策略。
1 恰当提炼概括
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说出来的话经常是缺少概括性,如果任由他们说出来,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教师应对学习材料进行恰当的提炼和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之后,学生就会更有针对性地说,思路也更加清晰。
2 帮助启发引导
生成课堂上的教师要求将学生看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通过不断让位于学生,启发学生提问,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返还给学生,做到以适当的方式,在引导他们参与讨论的同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思考信息。
3 适度补充发展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补充材料,成为材料的主动生成者,部分生成性学习资源,因为随机性产生,因而不一定显得成熟,如果完全原生态地呈现,往往由于其浅显、科学性不强而不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我们对即时性学习资源要具备适度发展的意识,掌握再开发的策略。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重视学生既有的经验、知识与文本、他人的信息相互碰撞,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生成知识,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那么教师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采取怎样的策略才是有效的呢?
一、捕捉亮点资源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的体系,由教师、学生、教材等诸多子系统组成,教学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教学过程是调控的过程,要体现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从而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最优化。
1 在观察中捕捉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由于动态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这就要求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教学情境;观察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方式与习惯。
2 在提问中捕捉即时信息
提问可以对学生起一个思维桥梁与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在提问中,不但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也能捕捉到困难学生的关键点。
3 在练习中捕捉理解信息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因此数学课堂上练习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如何在练习中关注学生的一些生成信息,能更好地促成我们的教学,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4 在讨论中捕捉隐性信息
课堂小组讨论是沟通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生成信息的又一个方面,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供学生讨论,在讨沦时教师就能捕捉到一些课堂隐性信息。
二、善待错误资源
学生的学习错误,应作为一种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成性资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教师应站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 在争论中化解“错误”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是典型的,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把错误资源抛还给学生,给他们争论的时间和空间,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2 在类比中纠正“错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巾,往往因为题目类似出现的一些错误,教师要善于化解、巧妙利用,把错误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善于借题发挥,适度由此引出一些相似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其为教学服务,这样的教学,既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认错,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3 在“将错就错”中修改错误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有时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些“错解”“错例”“错说”,它反映了知识的易错点、注意点、关键点或思维的忽视区、盲区等,对于这些差错与其采取“围追堵截”“置之不理”,还不如把“错”顺手拈来,将错就错,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之效。
4 在探索中发现“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主动应对”的理念,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有序安排资源
面对相同的生成资源,反馈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在组织反馈时,还要考虑反馈的顺序,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掌握学习资源生成情况,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
1 先低后高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反馈的学习资源水平是有高低差异的,面对这些差异的生成性资源,一般应先反馈低学习水平的生成资源,再处理高学习水平的资源,这种解决方法能使中低水平的学生在有了铺垫后易于接受高水平的学习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 先重后轻
不同的生成性资源对达到目标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可以达成主要目标,有的则对达成次要目标有作用,因此,我们在安排反馈顺序时,一般地先考虑教学重点,以让学生先期达到教学目标,然后关注对教学主要目标有效达成的其他资源。
3 先易后难
学生课堂即时生成的学习资源存在着接受与理解的难易,有的很容易,学生一目了然,而有的则相对较难。面对这种生成资源,一般地应先反馈较容易的,在解决了容易的材料后,再反馈较难的,从而让多数学生能掌握相关内容。
四、加工生成资源
学习材料的生成具有随机性,如果完全原生态地呈现材料,往往不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因此,面对生成材料,要求教师具备适时加工的意识,掌握再加工策略。
1 恰当提炼概括
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说出来的话经常是缺少概括性,如果任由他们说出来,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教师应对学习材料进行恰当的提炼和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之后,学生就会更有针对性地说,思路也更加清晰。
2 帮助启发引导
生成课堂上的教师要求将学生看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通过不断让位于学生,启发学生提问,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返还给学生,做到以适当的方式,在引导他们参与讨论的同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思考信息。
3 适度补充发展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补充材料,成为材料的主动生成者,部分生成性学习资源,因为随机性产生,因而不一定显得成熟,如果完全原生态地呈现,往往由于其浅显、科学性不强而不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我们对即时性学习资源要具备适度发展的意识,掌握再开发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