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吸入治疗学龄前哮喘的临床观察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iqiang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治疗4~5岁学龄前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哮喘门诊和呼吸科病房收集学龄前哮喘儿童74例,分为沙美特罗替卡松组(n=37)和丙酸氟替卡松组(n=37),分别进行吸入治疗,症状量化评分,并定期随访,观察比较两组1周、1个月、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间日间评分、夜间评分在基线期、第1周、第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个月时沙美特罗替卡松组日间评分(0.16±0.09 vs 0.32±0.11,P<0.05)及夜间评分(0.04±0.01 vs 0.14±0.00,P <0.05)均低于丙酸氟替卡组.沙美特罗替卡松组顺利进行降级治疗的患儿人数高于丙酸氟替卡松组(X2=4.57,P<0.05).结论 哮喘急性期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及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后均能较快得到缓解,其效果相似.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较吸人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对于哮喘缓解期症状的控制效果可能更佳。

其他文献
小儿急性肺损伤(ALI)及ALI的严重形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以促进肺泡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也可以提高血管通透性.因此,VEGF可能成为一种反映ALI病理和(或)肺损伤及修复状况的生物学指标.该文对VEGF及其受体的基本生物学特性、VEGF与ALI相关的动物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小儿脑梗死病因众多,有脑血管畸形、自身免疫性脑血管炎、感染、外伤及血液的高凝状态等.小儿颅脑发育不成熟,是外伤性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依赖动态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时行头颅CT、MRI检查,尤其是MRI的弥散加权像对判断脑梗死的急性期更为敏感.小儿外伤性脑梗死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梗死病灶多较小.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较成人外伤性脑梗死预后好。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不仅促进血管的发生和生长,而且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中涉及的机制较广泛,该文主要从VEGF促进新的神经细胞的发生和成熟、增加缺氧缺血脑区新生血管的数量、抵抗受损神经细胞的凋亡、抵抗氧自由基的氧化以及增加脑内血糖转运等方面来阐述VEGF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成年人领域的研究证实,脑钠肽及N末端脑钠肽同心力衰竭密切相关,已成为心力衰竭诊断、指导治疗、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该文主要综述小儿脑钠肽及N末端脑钠肽的正常值范围及其在小儿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血流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40例HSP患儿肾主动脉、叶间动脉、弓状动脉肾血流动力学变化,以3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HSP患儿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HSP组患儿肾主动脉和叶间动脉收缩期最大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谷值血流速度(Vmin)和阻力指数(RI)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弓状动脉Vmax、V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临床上在过敏性紫癜病程中(多数6个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即可诊断。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过敏、免疫异常、免疫损伤等有关。提高对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儿预后具有很大的影响。
目的 分析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门急诊413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出的致病菌进行药敏测试.结果 413例标本中咽拭子培养阳性139例,阳性率33.7%,其中化脓性链球菌114例,占致病菌株82.1%.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7例)、肺炎链球菌(6例),流感嗜血杆菌(2例).在儿科临床常用
目的 探讨双胞胎新生儿患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风险差异及原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28例双胞胎新生儿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卡方及t检验、等级相关检验等.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OR=1.367,P=0.040)、出生体质量(OR=1.416,P=0.013)、Apgar评分(OR=5.054.P=O)是RDS主要危险因素;卡方检验发现双胞胎之间患RDS有差异(γ
许多研究显示,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效果与基因的多态性有关.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某些基因多态性与过敏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发病机制、易感性、病理进展及预后明显相关,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细胞因子基因、PAX2基因、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等.该文就过敏性紫癜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血清中出现抗血小板抗体、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伴成熟障碍为特征.约70%患者在诊断后的6个月内痊愈,但仍有部分患者转为持续性、慢性甚至难治性ITP.ITP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有遗传易患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