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伦理图景——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为例

来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b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带来的是一场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和全新的价值理念凸显.“互联网+”的诞生与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模式,给人们的伦理世界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带来一系列烦忧.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然而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终结”一切.大数据时代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时代,大数据时代的伦理图景也是确定性与不确定的统一,这种伦理图景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思考大数据时代的伦理问题,需要运用历史辩证的思维方法,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立足于包括数字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革命的内在要求与边界,来审视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伦理图景,才能获得更加有效的论证方式和更有说服力的思想资源.
其他文献
生活适应教育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年间在美国中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教育改革运动,“伊利诺伊中等学校课程计划”是生活适应教育运动树立的州典型.课程改革重视基础调查,提倡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强调学校和社区合作,开设以问题为中心的“共同学习”课程,注重加强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联系,着力培养青少年有效生活的态度、能力和习惯,体现了实用主义、社会效率和社会重建的精神.
“诗”字的后起并不代表“诗”这种文体的后起.在“诗”字出现之前,已存在“诗”.由“诗”之文体到“诗”字的出现并用以指称“诗”之文体,经历颇长的时间.对“诗”的把握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诗”字出现之前“诗”文体的存在状况,且称为“诗Ⅰ”;二是“诗”字出现之后并用以指称“诗”之文体的状况,为“诗Ⅱ”.“诗言志”说的提出虽然当以“诗”字出现为前提,但“诗言志”之观念显然早于“诗”字出现.“诗Ⅰ”阶段的“诗”大都伴随祭祀仪式,是一定祭仪的产物,其中的“志”主要呈现公共的、群体性的特质.当然,早期的“诗”确实存在个
中国社会语言学自诞生以来,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随着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语言学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这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社会语言学应当在坚守此前研究领域的同时,不断推进学科交叉,切实回应社会发展新变化,更加重视对多方言县域语言生活的研究.
吸收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新乡贤与古乡贤、新乡贤和村“两委”、新乡贤文化和传统乡贤文化、“浪漫化”和“污名化”、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子过河”五种关系.新乡贤与古乡贤既有同质性又有差异性,新乡贤是古乡贤在当代社会的新生.新乡贤只是辅助而非主导乡村治理,与村“两委”是协助和主持、建议和决定的关系.新乡贤文化不是复古泥古,而是在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对传统乡贤文化的扬弃发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既要反对“污名化”肯定新乡贤的积极作用,又要反对“浪漫化”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负面情况;既要“摸着石子过河
教师教育研究需要回归实践现场,分析教师教育实践场域内的要素.通过分析教师教育现场存在的“教师教育者”“教师学习者”“内容”和“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可以建构一个教师教育的实践生态模式.实践生态模式下的教师教育基于生态取向的哲学基础,倡导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复归人的主体性和创生性的建设路径,表现出系统性、主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教师教育实践生态对教师教育研究及其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历时性、共时性与现时性等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