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起,一些省份相继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运而生。自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常常被赋予不同的解释和定位。有人称其为“高中会考”的“升级版”,有人将其比作美国SAT考试的中国版,还有人因其“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之一”的功能定位而称其为“小高考”。而从“高中会考”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过程蕴涵了丰富的内容:有“高中会考”渐为“鸡肋”的无奈,有教育部探索打破“一考定终身”,将高中综合表现纳入高校录取环节的决心,更有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测量整体水平的努力。
倾向各学科学业目标的达成
最先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山东省,在《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中这样描述:“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省级普通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习水平考试。” 是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化课水平的评价标准。黑龙江省也在实施过程中将其性质明确为:“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中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国家统一标准,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全面检测普通高中学生课程修习水平的标准参照性考试。”海南省也是最先进入高中新课程的4省份之一,2007年海南省将基础会考定性为“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生部分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 福建省在《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中提出:“学业基础会考是鉴定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质量的水平考试,不同于具有选拔性质的高校招生考试,也不同于旨在考查学生学习量和学习过程综合表现的学分认定考试考核。”这就把水平考试与高考区分开来了。安徽省是这样界定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是根据国家要求,全面考查普通高中学生在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基础性学习情况的省级水平测试。”而《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定位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根据以上各省对水平考试的定位与描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更倾向于学生各学科学业目标的达成。从目前已经建立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省市来看,都是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界定为基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省级普通高中学生的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
北京水平考试特点
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以高中必修模块为主,成绩呈现方式倾向于等级制赋分。从各省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来看,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
北京2010年开始将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分别以等级形式和统一表格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校作为参考。在这种学业水平考试中,高中阶段的全部科目都要考,以作为对整个高中阶段学习的评定,这意味着高考成绩将不再是高招录取的唯一标准。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了让高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平时成绩、个性发展,具体如何使用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由高校自主决定。
在高招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只是参考,高考成绩仍是主要依据。而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发挥重要作用。没有综合素质评价的复读生明年将“无缘”自主招生。而且,北京市这几年将会考成绩先于高考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录取的先决条件,“将会考成绩作为进入高职的前提条件,有利于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利于减轻部分学生的学习、考试负担,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相关人士解释,高中会考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及合格毕业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与报考专业相关的会考科目成绩合格,表明考生基本具备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高考时无须再进行相关科目考试。
另一类是部分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代表性的省份有海南、江苏等。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共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7门,分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其中必修科目5门,选修科目两门。选修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两门中选择1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1门。7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两门选修科目之外的5门为必修科目。必修科目只考必修内容,选修科目包括必修与选修模块。无论是全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部分科目学业水平考试,除了海南省将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之外,各省市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
多种“挂钩”解读
按照教育部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与高考录取逐步挂钩。从已经出台的高中新课改各省份高考方案来看,挂钩形式不外乎“硬挂钩”与“软挂钩”两种。海南省是“硬挂钩”的典型代表,将基础会考的总成绩按10%的比例折算(满分为30分)计入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的总分。江苏省也是“硬挂钩”,不同类别的高校在高考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设置了报考门槛,该省2008年高考方案规定:学业水平测试6科全部为A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增加10分投档。但不得不承认,新课改高考的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仍然只是与高考录取“软挂钩”。北京市新高考改革方案,将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改相结合、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但是本科统招影响录取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分数。事实上,各地的改革思路和方案本质上大同小异。一般都要求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在高考分数相同的情况下,高校可以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有的省份还给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允许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科目提出等级要求。经过批准的高等职业院校,甚至可以根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直接录取新生。
学业水平考试之伤
而目前普通高中学位水平考试还有许多需要探索之处。首先应该注意到的就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身上有着“高中会考”的印记。江西省自2010年1月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水平考试。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研究”课题组,从南昌、赣州、九江等6个市随机抽取12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并不乐观。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对现行学业水平考试的认同度不高,有师生认为:“高中只需要高考,学考应当取消”,考试压力也使得部分师生对学业水平考试产生反感和排斥,一些人指责学业水平考试“劳民伤财”,是一种额外负担。在“对学业水平考试进一步改革的意向”的调查中,近半数的师生对“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改革诉求最强烈。个别地方对考试监管不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舞弊现象,影响了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公平性。以上提及的种种问题,与会考面临的问题十分相仿。这些都是当前学业水平考试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我国各地推进的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不是像美国SAT这样的综合能力考,而是每门学科的考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样的学业水平考试,所产生的结果是:如果不与高考挂钩,就味同嚼蜡;而如果与高考挂钩,就必然导致考试科目的重复,同时增加高考的负担。 熊丙奇担心的是,目前的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会让公众对未来的“学业水平测试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产生畏惧,从而拒绝改革。这将使得高考改革再次陷入传统的“大家既渴望改革,同时又普遍反对改革”的困境,时间和精力被无谓地折腾。
中学水平考试究竟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还是属于素质教育范畴,这还是个问题。一位复旦教授参加完自主招生面试后曾对记者说:现在,高中学生学业与大学教育完全脱节。打个比方,一名数学成绩优异的高中生未必是复旦数学系所需要的人才。原因就在于应试,学生只知道解题,不懂思考。如果中学水平考试仍属于应试,对于名校来说,就没有理由将其纳入自主招生中。上海市市教委发布新政策后,复旦、交大的一些老师还表示担忧:一旦告诉学生,水平考试将是自主招生的依据,会进一步助长中学的应试教育,学生得知消息,必须千方百计在水平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如此一个循环,学生陷入更为繁重的应试教育中。
期待更好考试方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影响到高考录取。究竟应该影响到什么程度最合适,这是一个新课题。前不久,有学生历时10个月时间,调查沪上30余所高中近3000名学生,在这份《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的调查报告》中显示:80.4%的同学不希望学业水平考试与自主招生“硬挂钩”,大多数人还是不希望以此作为高考录取的一项标准。可以鼓励大学在自主招生中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但取消高考,完全以学位考试代替尚不可取。有专家提出,可以在完善学业水平考试的同时,慢慢推进这种改革,以学业水平考试代替高考,或者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更完美的相结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未来的高考应遵循“统一考试、多元录取”的改革方向。而高考改革的最终指向,则是推进素质教育。像澳大利亚是以学生高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这种录取制度不以一考定终身。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打消碰运气的侥幸心理。这样就避免了偶然性,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才会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一个人适合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可以通过考试这个评价手段来分析。过去的考试主要是淘汰型的,今后的考试要强调适应性。考试要考出学生的优点,这样的考试才是一个好的考试。”我们的知识水平期待一个好的评价方式。
倾向各学科学业目标的达成
最先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山东省,在《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中这样描述:“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省级普通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习水平考试。” 是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化课水平的评价标准。黑龙江省也在实施过程中将其性质明确为:“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中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国家统一标准,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全面检测普通高中学生课程修习水平的标准参照性考试。”海南省也是最先进入高中新课程的4省份之一,2007年海南省将基础会考定性为“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生部分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 福建省在《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中提出:“学业基础会考是鉴定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质量的水平考试,不同于具有选拔性质的高校招生考试,也不同于旨在考查学生学习量和学习过程综合表现的学分认定考试考核。”这就把水平考试与高考区分开来了。安徽省是这样界定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是根据国家要求,全面考查普通高中学生在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基础性学习情况的省级水平测试。”而《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定位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根据以上各省对水平考试的定位与描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更倾向于学生各学科学业目标的达成。从目前已经建立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省市来看,都是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界定为基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省级普通高中学生的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
北京水平考试特点
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以高中必修模块为主,成绩呈现方式倾向于等级制赋分。从各省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来看,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
北京2010年开始将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分别以等级形式和统一表格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校作为参考。在这种学业水平考试中,高中阶段的全部科目都要考,以作为对整个高中阶段学习的评定,这意味着高考成绩将不再是高招录取的唯一标准。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了让高校全面了解学生的平时成绩、个性发展,具体如何使用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由高校自主决定。
在高招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只是参考,高考成绩仍是主要依据。而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发挥重要作用。没有综合素质评价的复读生明年将“无缘”自主招生。而且,北京市这几年将会考成绩先于高考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录取的先决条件,“将会考成绩作为进入高职的前提条件,有利于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利于减轻部分学生的学习、考试负担,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相关人士解释,高中会考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及合格毕业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与报考专业相关的会考科目成绩合格,表明考生基本具备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高考时无须再进行相关科目考试。
另一类是部分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代表性的省份有海南、江苏等。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共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7门,分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其中必修科目5门,选修科目两门。选修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两门中选择1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1门。7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两门选修科目之外的5门为必修科目。必修科目只考必修内容,选修科目包括必修与选修模块。无论是全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部分科目学业水平考试,除了海南省将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之外,各省市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
多种“挂钩”解读
按照教育部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与高考录取逐步挂钩。从已经出台的高中新课改各省份高考方案来看,挂钩形式不外乎“硬挂钩”与“软挂钩”两种。海南省是“硬挂钩”的典型代表,将基础会考的总成绩按10%的比例折算(满分为30分)计入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的总分。江苏省也是“硬挂钩”,不同类别的高校在高考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设置了报考门槛,该省2008年高考方案规定:学业水平测试6科全部为A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增加10分投档。但不得不承认,新课改高考的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仍然只是与高考录取“软挂钩”。北京市新高考改革方案,将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改相结合、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但是本科统招影响录取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分数。事实上,各地的改革思路和方案本质上大同小异。一般都要求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在高考分数相同的情况下,高校可以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有的省份还给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允许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科目提出等级要求。经过批准的高等职业院校,甚至可以根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直接录取新生。
学业水平考试之伤
而目前普通高中学位水平考试还有许多需要探索之处。首先应该注意到的就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身上有着“高中会考”的印记。江西省自2010年1月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水平考试。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研究”课题组,从南昌、赣州、九江等6个市随机抽取12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并不乐观。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对现行学业水平考试的认同度不高,有师生认为:“高中只需要高考,学考应当取消”,考试压力也使得部分师生对学业水平考试产生反感和排斥,一些人指责学业水平考试“劳民伤财”,是一种额外负担。在“对学业水平考试进一步改革的意向”的调查中,近半数的师生对“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改革诉求最强烈。个别地方对考试监管不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舞弊现象,影响了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公平性。以上提及的种种问题,与会考面临的问题十分相仿。这些都是当前学业水平考试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我国各地推进的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不是像美国SAT这样的综合能力考,而是每门学科的考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样的学业水平考试,所产生的结果是:如果不与高考挂钩,就味同嚼蜡;而如果与高考挂钩,就必然导致考试科目的重复,同时增加高考的负担。 熊丙奇担心的是,目前的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会让公众对未来的“学业水平测试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产生畏惧,从而拒绝改革。这将使得高考改革再次陷入传统的“大家既渴望改革,同时又普遍反对改革”的困境,时间和精力被无谓地折腾。
中学水平考试究竟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还是属于素质教育范畴,这还是个问题。一位复旦教授参加完自主招生面试后曾对记者说:现在,高中学生学业与大学教育完全脱节。打个比方,一名数学成绩优异的高中生未必是复旦数学系所需要的人才。原因就在于应试,学生只知道解题,不懂思考。如果中学水平考试仍属于应试,对于名校来说,就没有理由将其纳入自主招生中。上海市市教委发布新政策后,复旦、交大的一些老师还表示担忧:一旦告诉学生,水平考试将是自主招生的依据,会进一步助长中学的应试教育,学生得知消息,必须千方百计在水平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如此一个循环,学生陷入更为繁重的应试教育中。
期待更好考试方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影响到高考录取。究竟应该影响到什么程度最合适,这是一个新课题。前不久,有学生历时10个月时间,调查沪上30余所高中近3000名学生,在这份《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的调查报告》中显示:80.4%的同学不希望学业水平考试与自主招生“硬挂钩”,大多数人还是不希望以此作为高考录取的一项标准。可以鼓励大学在自主招生中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但取消高考,完全以学位考试代替尚不可取。有专家提出,可以在完善学业水平考试的同时,慢慢推进这种改革,以学业水平考试代替高考,或者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更完美的相结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未来的高考应遵循“统一考试、多元录取”的改革方向。而高考改革的最终指向,则是推进素质教育。像澳大利亚是以学生高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这种录取制度不以一考定终身。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打消碰运气的侥幸心理。这样就避免了偶然性,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才会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一个人适合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可以通过考试这个评价手段来分析。过去的考试主要是淘汰型的,今后的考试要强调适应性。考试要考出学生的优点,这样的考试才是一个好的考试。”我们的知识水平期待一个好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