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兽医硕士是专业学位系列的一个重要分支,该学位主要面向兽医执法与管理、动物检疫、动物医疗、畜牧生产、动物保护等部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文分别从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导师队伍的建设、任课教师及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摸索等方面对兽医硕士的培养情况进行探讨,以期在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关键词】兽医硕士;管理;教学;培养质量
专业学位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历研究生教育的有益补充。自1991年我国首次设置、试办专业学位以来,每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都在快速地扩增,专业学位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兽医硕士是专业学位系列的的一个重要分支,该学位从2000年创立至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主要面向兽医执法与管理、动物检疫、动物医疗、畜牧生产、动物保护等部门。换而言之,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广西大学自2004年开始招收兽医硕士后,于2005年3月开始专业硕士的课程学习,办学时间不长,对兽医硕士的培养工作也处在探索之中。现分别从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导师队伍的建设、任课教师及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探讨等方面对兽医硕士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5年来对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制定了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硕士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广西大学关于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广西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广西大学关于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定》、《广西大学农业推广硕士指导教师遴选细则及指导教师职责》、《广西大学关于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广西大学在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广西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实施细则》等,这些制度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本着既要有规范要求,又要有较大自由發挥空间的原则,组织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弹性化与制度化、规范化相结合,导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导师负责制,依托学校研究生处和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进行管理,学校和学院都有分管领导,机构健全,五年来,管理制度逐步趋于完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兽医专业学位教育依托学院兽医专业原有课程与教学的师资队伍,从中挑选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兽医硕士任课教师或论文指导教师。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每位导师一般每年只指导一位研究生。
另外在重视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数量的同时,也注重师资结构,特别是注重从企业、科研单位引进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作为导师,如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兽医防疫检疫站等同行单位聘请业务水平高的、具有高级职称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协助第一指导教师(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行“双导师制”。目前,我校兽医学科师资队伍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讲师12人,其中博导6人,博士学位14人,硕士学位12人。队伍有半数以上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每年的科研经费约为15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励2项,科研成果转让推广2项。前4年发表SCI论文7篇;专著或译著3部;核心期刊约20篇。
三、着重加强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绝大多数的兽医硕士学员多为在职在岗,在兽医行业第一线从事实践和管理工作,他们本身已掌握比较多的教育经验和实际体验,同时,也有着诸多的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攻读专业硕士,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由经验升华到理论的完美过程。因此,兽医硕士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科学硕士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这一要求对于长期沉浸在纯学术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学校在培养专业硕士的初期,往往忽略了这一个问题,从而导致兽医硕士几乎与科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相差无几,甚而至于就是一种翻版与克隆。因此,学院为此专门召开了任课教师座谈会,传达了兽医硕士教学工作的特点,让老师们充分认识兽医硕士的教学特点,为老师们备好课,上好课奠定基础。
四、注重教学工作的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兽医硕士的授课时间短暂而集中,只有拥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学员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充分地吸收知识精华,提高理论修养。为此,我们不定期举行兽医硕士研究生座谈会,通过他们了解每一个授课教师的教学状况,并将学员的意见分析归类,召开教师座谈会,肯定教师的成绩,同时也通过一定的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授课质量。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老师获知成功的教学方法手段,有信心、有动力对兽医硕士的教学做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少数教师分析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了针对性的方案,让这部分教师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得以扬长避短。
五、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
这五年来,我们从招生录取、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要求、论文预审查、论文评审、学位审核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和考核,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环节的监控上,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学校规定研究生必须先通过专业基础课和学位课考核,才能进入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中期考核检查一般在第四个学期进行。
在兽医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上,我们积极引导兽医硕士研究生将学位论文选题的眼光落在生产实际问题上,落在技术服务、技术监督、业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上,要求研究成果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或对生产管理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我们每一年都召开选题报告会,进行中期考核的兽医硕士研究生在会上向专家汇报自己的论文选题及试验方案,专家们听取后针对选题及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会后,学员纷纷表示这一活动对自己有着莫大的帮助。
所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之前,要按规定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执行学位论文审核制度和论文修改制度,其学位论文必须先通过学院学位分委员会的专家审核评定,合格后方能送审。如在2007年冬季答辩的论文审查过程中,有5名兽医硕士专业研究生在送审前分别向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专家审阅后,指出了这些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并将审查结果向学院及所有硕士生指导教师通报,严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改;经再次审阅评定后,最终有3篇论文修改合格,通过学院审核,可以送审,另2篇则需要延长年限进一步完善。送审的论文通过同行专家评审符合条件后,才申请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最终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兽医硕士学位。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管理和把关,我校兽医硕士的培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六、兽医专业学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从首次招生到现在,我校采取多种措施,通过现场咨询、召开动员会、发放简章和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手段,并组织有关人员主动出击,深入企业、科研单位一线和政府部门,了解需求,掌握报考人员情况,宣传开展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作用与意义以及我校的优势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尽管如此,我校的招生规模及录取率相对其他同行院校仍属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部分考生英语水平较低,以致GCT考试的分数低,未达复试分数线;二则由于外省大学来广西宣传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生源竞争,这些都是制约兽医专业学位发展的存在问题。
广西大学地处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的在职人员,特别是处于广西第一线从事兽医工作的一些实践工作者、管理者和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仅具有本科甚至本科以下的学历,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位制度为其提供从业资格证明,同时提升专业能力。因此从理论上讲,生源是充足的。
根据这几年来录取的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分析,80%左右来自于兽医业务及其相关部门,另有约20%左右来自高校,其中多数在学校兽医相关学院工作。由于采取单位推荐和学校资格审查,录取的学生专业素质比较高,其中具有中、高职称及技术、管理骨干的比例很高。从年龄上看,主要集中在30-40岁,但自2007年始,报考学员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而从2009年起全国开始实行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扩大了报考条件,这也是促进兽医专业学位教育的一大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勇.我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276-277.
[2]贺佐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差异[J].中国研究生,2007,01:51-54.
[3]彭齐东,周红燕,贺浩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控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03):145-147.
[4]韩映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与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0,03:67-70.
【关键词】兽医硕士;管理;教学;培养质量
专业学位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历研究生教育的有益补充。自1991年我国首次设置、试办专业学位以来,每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都在快速地扩增,专业学位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兽医硕士是专业学位系列的的一个重要分支,该学位从2000年创立至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主要面向兽医执法与管理、动物检疫、动物医疗、畜牧生产、动物保护等部门。换而言之,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广西大学自2004年开始招收兽医硕士后,于2005年3月开始专业硕士的课程学习,办学时间不长,对兽医硕士的培养工作也处在探索之中。现分别从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导师队伍的建设、任课教师及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探讨等方面对兽医硕士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与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5年来对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制定了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硕士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广西大学关于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广西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广西大学关于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定》、《广西大学农业推广硕士指导教师遴选细则及指导教师职责》、《广西大学关于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广西大学在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广西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实施细则》等,这些制度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本着既要有规范要求,又要有较大自由發挥空间的原则,组织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弹性化与制度化、规范化相结合,导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导师负责制,依托学校研究生处和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进行管理,学校和学院都有分管领导,机构健全,五年来,管理制度逐步趋于完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兽医专业学位教育依托学院兽医专业原有课程与教学的师资队伍,从中挑选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兽医硕士任课教师或论文指导教师。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每位导师一般每年只指导一位研究生。
另外在重视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数量的同时,也注重师资结构,特别是注重从企业、科研单位引进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作为导师,如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兽医防疫检疫站等同行单位聘请业务水平高的、具有高级职称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协助第一指导教师(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行“双导师制”。目前,我校兽医学科师资队伍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讲师12人,其中博导6人,博士学位14人,硕士学位12人。队伍有半数以上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每年的科研经费约为15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励2项,科研成果转让推广2项。前4年发表SCI论文7篇;专著或译著3部;核心期刊约20篇。
三、着重加强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绝大多数的兽医硕士学员多为在职在岗,在兽医行业第一线从事实践和管理工作,他们本身已掌握比较多的教育经验和实际体验,同时,也有着诸多的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攻读专业硕士,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由经验升华到理论的完美过程。因此,兽医硕士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科学硕士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这一要求对于长期沉浸在纯学术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学校在培养专业硕士的初期,往往忽略了这一个问题,从而导致兽医硕士几乎与科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相差无几,甚而至于就是一种翻版与克隆。因此,学院为此专门召开了任课教师座谈会,传达了兽医硕士教学工作的特点,让老师们充分认识兽医硕士的教学特点,为老师们备好课,上好课奠定基础。
四、注重教学工作的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兽医硕士的授课时间短暂而集中,只有拥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学员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充分地吸收知识精华,提高理论修养。为此,我们不定期举行兽医硕士研究生座谈会,通过他们了解每一个授课教师的教学状况,并将学员的意见分析归类,召开教师座谈会,肯定教师的成绩,同时也通过一定的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授课质量。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老师获知成功的教学方法手段,有信心、有动力对兽医硕士的教学做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少数教师分析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了针对性的方案,让这部分教师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得以扬长避短。
五、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
这五年来,我们从招生录取、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要求、论文预审查、论文评审、学位审核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和考核,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环节的监控上,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学校规定研究生必须先通过专业基础课和学位课考核,才能进入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中期考核检查一般在第四个学期进行。
在兽医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上,我们积极引导兽医硕士研究生将学位论文选题的眼光落在生产实际问题上,落在技术服务、技术监督、业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上,要求研究成果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或对生产管理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我们每一年都召开选题报告会,进行中期考核的兽医硕士研究生在会上向专家汇报自己的论文选题及试验方案,专家们听取后针对选题及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会后,学员纷纷表示这一活动对自己有着莫大的帮助。
所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之前,要按规定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执行学位论文审核制度和论文修改制度,其学位论文必须先通过学院学位分委员会的专家审核评定,合格后方能送审。如在2007年冬季答辩的论文审查过程中,有5名兽医硕士专业研究生在送审前分别向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专家审阅后,指出了这些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并将审查结果向学院及所有硕士生指导教师通报,严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改;经再次审阅评定后,最终有3篇论文修改合格,通过学院审核,可以送审,另2篇则需要延长年限进一步完善。送审的论文通过同行专家评审符合条件后,才申请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最终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兽医硕士学位。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管理和把关,我校兽医硕士的培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六、兽医专业学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从首次招生到现在,我校采取多种措施,通过现场咨询、召开动员会、发放简章和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手段,并组织有关人员主动出击,深入企业、科研单位一线和政府部门,了解需求,掌握报考人员情况,宣传开展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作用与意义以及我校的优势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尽管如此,我校的招生规模及录取率相对其他同行院校仍属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部分考生英语水平较低,以致GCT考试的分数低,未达复试分数线;二则由于外省大学来广西宣传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生源竞争,这些都是制约兽医专业学位发展的存在问题。
广西大学地处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的在职人员,特别是处于广西第一线从事兽医工作的一些实践工作者、管理者和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仅具有本科甚至本科以下的学历,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位制度为其提供从业资格证明,同时提升专业能力。因此从理论上讲,生源是充足的。
根据这几年来录取的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分析,80%左右来自于兽医业务及其相关部门,另有约20%左右来自高校,其中多数在学校兽医相关学院工作。由于采取单位推荐和学校资格审查,录取的学生专业素质比较高,其中具有中、高职称及技术、管理骨干的比例很高。从年龄上看,主要集中在30-40岁,但自2007年始,报考学员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而从2009年起全国开始实行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扩大了报考条件,这也是促进兽医专业学位教育的一大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勇.我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276-277.
[2]贺佐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差异[J].中国研究生,2007,01:51-54.
[3]彭齐东,周红燕,贺浩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控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03):145-147.
[4]韩映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与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0,0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