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方式,灵动初中数学课堂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节奏都变得更快、更广,而效率就成了生活的一个主流话题,教育教学亦是如此. 面对教育教学现状,面对发生巨大变迁的社会大背景,我们有必要改变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具生命力,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更高效、更快乐,达成减负高效的快乐学习.
  [关键词] 改变;主体;氛围;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掀起了一场改革之风,不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也不再一味地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首位,而是改变这些低效、应试的教学方式,变说为听、变静为动、变灌输为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教学课堂,以更进一步地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变说为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是教师自己在说,学生只有听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严重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和空间,长此以往,还会扼杀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剥夺学生思维生长的空间. 因此,面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我们教学行为的真正价值提升,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状态. 教师可以试着将教师的说变成学生的说,将学生的听变成学生的说,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变说为听,多听学生的解题思路,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找到学生思维的亮点以及误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3x 6>39.在大多学生完成这一练习后,教师并没有立即给学生讲解这一练习题,而是改变教学策略,选择让学生来讲,让他们自己去听同学的做题思路. 这时,有一位学生给出讲解:将这个不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6”,不等式两边同加或减一个数,不等式的符号不变,这样就会得到 -3x>33;之后,再将未知数x的系数化为1,这样就需要将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数字“-3”,根据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式的符号要发生变化的性质,也就是大于号变为小于号,小于号变为大于号,最后得x<-11. 其他学生也都纷纷附和这位学生. 这时,教师便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完善,并加以鼓励,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由以前的说变为听,可以达成以下几点优势:
  (1)还原学生的主体,达成学生思维的真正参与. 将说的主体由原先的教师变为现在的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聆听者、启发者、点拨者、评价者,学生在这个舞台中要充分彰显自己的智慧,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充分的参与和训练.
  (2)还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元参与. 每个学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认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的认知观点有一些差异,此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生摩擦、碰撞、融合,这些现象都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再度参与. 学生会采集并分析其他学生的思维观点,对比自己的观点,最终在教师的点拨下促使思维的融合和完善,促使正确概念的建构、相应问题的解决.
  (3)暴露思维的现状,反馈学生学情的真实情况. 学生的语言表达一方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思维中存在的误区和困惑,能较为准确地反馈学生在相应环节的掌握情况.
  (4)引领后续的教学,调整教学行为的有力依据. 通过学生的说来了解学生的学情,反馈我们的教学效果,调整我们后续教学的行为,促使教学目标中重点、难点环节的真正突破.
  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舞台,给教学一个更高的发展空间. 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成功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变静为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知识内容是静止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是有智慧的生命个体. 作为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这一特点,将数学课堂上“活”. 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变静为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建构、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渐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是小组合作、可以是小组游戏活动等,通过活动的举行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提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收获.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为了让全体学员动起来,教师改变了练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竞赛活动.
  师:现在我将你们分成5个小组,你们小组内的成员要共同合作,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 我会为你们出题,你们来回答,回答正确的小组将会赢得10分的奖励;当然相应的,如果回答错了或者不回答,就要接受扣掉5分的惩罚. 我还可能会指定你们小组中的某一成员来回答这一问题. 你们每一位都要做好准备.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很主动地参与到这一竞赛活动中. 这时,教师给出问题:-24×(-22)×(-2)3=?学生思考一定时间后,纷纷给出最后的结果. 小组1给出29的结果;小组2给出-29的结果;小组3、4、5都给出29的结果. 随后,教师公布正确的答案,并向学生讲解这道题的重点. 随后,教师对这五个小组进行了相应的奖赏与惩罚.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主动,为了给小组争光,主动地复习和回忆了有关有理数乘法的知识内容.
  教学中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有效地渲染了学生的学习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成长. 比如在竞赛活动中,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付出后获得胜利的荣誉感胜过了任何的物质奖励,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了幸福.   变灌为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学生直接倒灌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慢慢地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慢慢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限制了学生的再发展和再提升. 因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灌为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分析、探究、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架构新的知识与规律,概念与技能. 而且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不仅充分还原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权利,还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在不断的探究中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达成授之以渔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不再为学生直接灌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内容,而是选择将课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的奥秘,而教师只需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开始了探索,有学生根据自己小学时所学的知识内容,探究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这样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可知同旁内角互补,由此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角是互补的. 并根据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知识内容,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是相等的. 学生在研究完角后,教师又继续引导学生研究平行四边形边的性质,学生根据定义了解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平行的. 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大胆地猜想,其对边也是相等的. 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开始探索验证. 学生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了这些知识内容.
  案例中,教师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有机会亲自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潜能,训练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有效地服务了学生的再学习和再发展.
  除此以外,学生一旦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维、勇于探究的习惯以后,学生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困惑,这种现状是经常性的,而这些困惑也存在很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空间,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后,便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会桥接问题与他们已有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并建构其中的数学模型,学会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奋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真正达成学以致用的效果,并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不断实践中得到提升. 比如学生学习函数类问题的应用、不等式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应用等,这些应用都可以服务于生活,促使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社会,我们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节奏,顺应学生智慧生长和能力提升的需要,摒弃以往陈旧过时的教学方式,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会学、乐学,进而最大限度地彰显数学学科的魅力,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学定教”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两者均突出“以生为本”. 笔者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以学定教” 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课堂的作用以及实施者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 以学定教;核心素养;活用教材;精准问题  “发展核心素养”与“以学定教”都是突出“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1]它通过“定”这个桥梁,将学生的“学”和教师
[摘 要] 合作是教和学的存在状态,不仅渗透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之中,而且渗透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 本文在阐释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运用策略,以期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关键词] 合作学习;问题剖析;运用策略  现代教学论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积极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是将离散的知识集约化,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加工. 这样的要求决定了数学课堂需要一定程度上的集约化,建立集约化教学的思想,让初中数学课堂得到优化. 教师需要从理论上探究集约型课堂的价值,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这一价值,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数学;集约型数学课堂;农村初中  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数学知识的体系化,这
[摘 要] 文章依据拓展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块特征和基本操作程序,展示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1节“认识分式(一)”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这节课是初中拓展式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节成功的课例,着重体现了数学知识拓展、数学思维拓展和数学文化拓展这三个模块拓展的课堂教学特征.  [关键词] 初中;分式;拓展式数学课堂;实录;评析  拓展式数学课堂教学旨在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加强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摘 要] 圆的第1课时是很多教研活动中的热点课题,不少版本的初中教材上第1课时有小学阶段圆的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就容易让不少学生“空转”. 最近观摩学习的两节圆的第1课时同课异构,就很好地处理了上述问题,从“教教材”走向了“用教材教”.  [关键词] 圆;同课异构;教教材;用教材教;学段特征  同课异构是当前很多教研活动中经常开展的教研形式,同一课题,不同老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各具特色
[摘 要] 勾股定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知识与技能角度来看,它是解决很多数学问题的工具、定理,是关键,是核心;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它是古今中外数学研究者的智慧结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这种价值与内涵,让文化与智慧传承,让数学有味.  [关键词] 勾股定理;传承;数学;智慧  在“勾股定理”(第2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并引
[摘 要]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还要启发学生学会自己想到多种方法解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让这些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发展上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引导探究;变式  “引导探究”“变式训练”是数学教学中的常用语,但是谁引导?怎么引导?谁探究?怎么探究?如何变式?变式到什么程度?变式的标准是什么?怎样训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入实践与研究. 笔者通过一次“
利用导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导数本质的理解,逐步提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等各种综合能力.  此类试题主要是利用函数、不等式与导数相结合设计实际应用问题,一般是从给定的数量关系中选取一个恰当的变量,建立函数模型,然后根据目标函数的结构特征(非常规函数),确定运用导数最值理论去解决问题. 对阅读理解、信息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要求较高,这也是新高考中的一个热点.
[摘 要] 基于学生视角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建立理解,是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理解的重要途径. 从学生视角关注核心素养,是判断核心素养是否能有效培育的重要维度.  [关键词]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外延;学生视角  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从初中数学学科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又可以基于课程改革的十个核心概念来理解,而著名数学教育家、课标修订小组组长史宁中
[摘 要] 教学中,面对学生犯的错,假如仅告知正确答案,学生往往不能认识和理解错误,甚至会因为害怕犯错而进行掩盖. 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到错误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正确面对错误,并在错误中成长.  [关键词] 初中数学;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地认识和   看待错误  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试错理论认为所谓的学习过程就是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