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大量的课外书,不但能提高阅读和习作能力,还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甚至能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长久发展。然而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该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广阔空间里收获知识和智慧?我选取了以班级“读书银行活动”为载体提高课外书阅读量的行动研究,在两年的实践和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做好宣传工作,收集大量好书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可胜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里的颗颗明珠,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催化剂。我在黑板的一角设立“每周名言”,让值日班长每一周都把学生搜集的不同的读书名言写在黑板上。平时,给学生讲名人读书的小故事,让学生看名人爱读书的书籍。让学生在名言和故事中,不但明白了犹太人所说“书的味道是甜的”,而且让他们知道读大量有用的课外书对人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产生读课外书的内在动力和兴趣。
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利用好在家中的空闲时间看课外书,我通过家长会和给家长的一封信,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长明白读课外书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里督促和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也让家长了解我们正在班级开展“读书银行活动”和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等等。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子女购买一些合适的图书并制定好读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
因为做好了家长的工作,家长重视孩子读课外书,又激发了孩子对课外书的喜爱,所以在建立班级读书柜时,每个同学都从家里带来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放进班级书柜进行分享阅读。开学不到一个月,班级的图书柜就放满了一百多本各种形式的课外书。
建立奖励制度,充分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希望自己的学习成就得到表现和承认不仅限于成年人,孩子心里也具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满足与表现需求。有效利用这种成就满足需求,对于激发和保持孩子的特长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我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尝试开展班级“读书银行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读书量。我让学生明白“今天存储知识,明天提取智慧”的道理。此活动是仿照银行的储蓄形式进行的,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课外书以各种形式存进班级“读书银行”,每种不同形式获得不同的积分,并记录在个人存折中。
我们设立了读书银行行长(由正班长担任),分行长(各组长担任),负责发放存单和回收存单,记录在学生的个人存折中,并以表格的形式登记书名、阅读时间、阅读字数。
记录式存单。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的书名、阅读时间、字数记录在读书银行存单中,交存单时,由行长提出问题。如:书中的主要内容?书中的主人公是谁?书中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感受?如果能全部回答出来,存单可以回收,并记录。如果不能作出回答,存单取消确认。这种是普通存单,在存折中可积5分。
读书笔记式存单。把好词好句和读后感记录在读书笔记中,并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上交给行长,行长会根据读书笔记的质量,回收读书笔记。质量过关,在存折中可积10分。
读书博客读后感存单。把自己的读后感在读书博客中发表,如果抄袭会取消资格。质量过关,在存折中可积10分。
读书Q群中发言存单。节假日在读书Q群中发言,老师会根据发言的质量记录条数。质量过关,每条可在存折中积1分。
我们还在班级里公布了读书光荣榜,每个月都给读书量最多和读书量进步最大的各前十名学生给予奖励,以读书利息的形式颁发自己设计的学习Q币。在黑板报下面书柜旁边布置一面读书墙,这面墙专门展示学生的优秀读书笔记和学生优秀读后感,表扬每月读书小博士和亲子共读家庭。
一个学期的存折积分总量加上获得一定量的Q币,就可以换取自己开学初与家长约定的合理的小愿望或者大愿望。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必要的奖励和肯定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外部的奖励和肯定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开始是为了获取奖励而读书,而在一本又一本书读的过程中,他们会知道许多故事,懂得许多知识,逐步对读书本身也产生兴趣,这就从被动读书转化为主动读书,即形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增强活动成效
师生共读一本书,教会学生如何读整本书。在上学期,我们班师生共读了《爱的教育》,下学期,师生共读了《童年》。以浏览的形式进行略读,让学生分时段把整本书看一次,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写成读后感,让写得好的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并加以评点,赞美学生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批注的形式进行精读,让学生精读时要结合语境,全面理解;理清思路,把握文意;要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我让学生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做批注,我展示了跟学生一起读的章节。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的理解、运用。
教会学生如何积累读书知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我们叫它“读书宝典”。其中包括:阅读书目(文章)的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作者、出处、文章字数、阅读用时、文段摘抄、读后感、读书银行累计字数等。在积累词句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哪些是该积累的好词,我会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我还会在班中展示优秀的“读书宝典”,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我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就加上红框框,并在班上朗读。同时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
巧用家长评价,扩大阅读范围
在与个别家长的交流和家长的回信中,我发现了共同的问题,孩子在家中除了完成作业外,很少能自觉看课外书。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家长评价表,让家长也能参与到督促和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中来。每个星期五发一次家长评价表,让家长以优、良、中、差的形式评价一周以来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优积3分,良积2分,中积1分。其中读课外书一项,双倍加分。每一周都把积分登记在全班家长评价积分总表中,并在班中公布每一位学生的积分。每个月评比一次,把四周的分数加起来,奖励最高分的前十位学生每人一枚Q币。第二个月开始,不但奖励优秀学生,还奖励给与上个月分数相比进步最大的前十名学生Q币。这样不但能让表现优秀的学生得到奖励,而且能让一些平时表现比较差的学生也能获得进步的奖励,让他们有成就感。
建博客Q群,延伸交流时空
班里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有电脑可以上网,所以我创建了班级读书博客和班级读书QQ群。在节假日,利用读书博客和读书QQ群引导学生介绍推荐自己读的好书、分享读书感受,让学生不上学也能通过网络交流读书感受,进一步激发读书兴趣。这样不但能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也能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活动成效
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了。在本学期前两周,每个学生都读了2—5本书。根据第一阶段的银行存折积分,我们班评出了读书“富翁”,这3位同学都获得了老师颁发的一枚学习Q币。
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加强了。从最近的测试中,我发现在阅读题方面,学生的进步很大,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改变。以前,早午读前学生都喜欢在教室内外吵闹。现在,学生都喜欢回到教室,坐在座位上认真地看着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根据家长在评价表的反映,孩子以前从来没有在家里看课外书的习惯,现在孩子已经能自觉地看课外书。
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以前写作能力不强,总写不出文笔优美的文章,最近我发现,学生已经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摘录积累的词语了。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做好宣传工作,收集大量好书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可胜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里的颗颗明珠,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催化剂。我在黑板的一角设立“每周名言”,让值日班长每一周都把学生搜集的不同的读书名言写在黑板上。平时,给学生讲名人读书的小故事,让学生看名人爱读书的书籍。让学生在名言和故事中,不但明白了犹太人所说“书的味道是甜的”,而且让他们知道读大量有用的课外书对人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产生读课外书的内在动力和兴趣。
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利用好在家中的空闲时间看课外书,我通过家长会和给家长的一封信,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长明白读课外书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里督促和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也让家长了解我们正在班级开展“读书银行活动”和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等等。发动家长帮助和指导子女购买一些合适的图书并制定好读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
因为做好了家长的工作,家长重视孩子读课外书,又激发了孩子对课外书的喜爱,所以在建立班级读书柜时,每个同学都从家里带来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放进班级书柜进行分享阅读。开学不到一个月,班级的图书柜就放满了一百多本各种形式的课外书。
建立奖励制度,充分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希望自己的学习成就得到表现和承认不仅限于成年人,孩子心里也具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满足与表现需求。有效利用这种成就满足需求,对于激发和保持孩子的特长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我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尝试开展班级“读书银行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读书量。我让学生明白“今天存储知识,明天提取智慧”的道理。此活动是仿照银行的储蓄形式进行的,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课外书以各种形式存进班级“读书银行”,每种不同形式获得不同的积分,并记录在个人存折中。
我们设立了读书银行行长(由正班长担任),分行长(各组长担任),负责发放存单和回收存单,记录在学生的个人存折中,并以表格的形式登记书名、阅读时间、阅读字数。
记录式存单。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的书名、阅读时间、字数记录在读书银行存单中,交存单时,由行长提出问题。如:书中的主要内容?书中的主人公是谁?书中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感受?如果能全部回答出来,存单可以回收,并记录。如果不能作出回答,存单取消确认。这种是普通存单,在存折中可积5分。
读书笔记式存单。把好词好句和读后感记录在读书笔记中,并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上交给行长,行长会根据读书笔记的质量,回收读书笔记。质量过关,在存折中可积10分。
读书博客读后感存单。把自己的读后感在读书博客中发表,如果抄袭会取消资格。质量过关,在存折中可积10分。
读书Q群中发言存单。节假日在读书Q群中发言,老师会根据发言的质量记录条数。质量过关,每条可在存折中积1分。
我们还在班级里公布了读书光荣榜,每个月都给读书量最多和读书量进步最大的各前十名学生给予奖励,以读书利息的形式颁发自己设计的学习Q币。在黑板报下面书柜旁边布置一面读书墙,这面墙专门展示学生的优秀读书笔记和学生优秀读后感,表扬每月读书小博士和亲子共读家庭。
一个学期的存折积分总量加上获得一定量的Q币,就可以换取自己开学初与家长约定的合理的小愿望或者大愿望。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必要的奖励和肯定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外部的奖励和肯定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开始是为了获取奖励而读书,而在一本又一本书读的过程中,他们会知道许多故事,懂得许多知识,逐步对读书本身也产生兴趣,这就从被动读书转化为主动读书,即形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增强活动成效
师生共读一本书,教会学生如何读整本书。在上学期,我们班师生共读了《爱的教育》,下学期,师生共读了《童年》。以浏览的形式进行略读,让学生分时段把整本书看一次,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写成读后感,让写得好的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并加以评点,赞美学生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批注的形式进行精读,让学生精读时要结合语境,全面理解;理清思路,把握文意;要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我让学生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做批注,我展示了跟学生一起读的章节。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的理解、运用。
教会学生如何积累读书知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我们叫它“读书宝典”。其中包括:阅读书目(文章)的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作者、出处、文章字数、阅读用时、文段摘抄、读后感、读书银行累计字数等。在积累词句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哪些是该积累的好词,我会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我还会在班中展示优秀的“读书宝典”,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我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就加上红框框,并在班上朗读。同时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
巧用家长评价,扩大阅读范围
在与个别家长的交流和家长的回信中,我发现了共同的问题,孩子在家中除了完成作业外,很少能自觉看课外书。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家长评价表,让家长也能参与到督促和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中来。每个星期五发一次家长评价表,让家长以优、良、中、差的形式评价一周以来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优积3分,良积2分,中积1分。其中读课外书一项,双倍加分。每一周都把积分登记在全班家长评价积分总表中,并在班中公布每一位学生的积分。每个月评比一次,把四周的分数加起来,奖励最高分的前十位学生每人一枚Q币。第二个月开始,不但奖励优秀学生,还奖励给与上个月分数相比进步最大的前十名学生Q币。这样不但能让表现优秀的学生得到奖励,而且能让一些平时表现比较差的学生也能获得进步的奖励,让他们有成就感。
建博客Q群,延伸交流时空
班里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有电脑可以上网,所以我创建了班级读书博客和班级读书QQ群。在节假日,利用读书博客和读书QQ群引导学生介绍推荐自己读的好书、分享读书感受,让学生不上学也能通过网络交流读书感受,进一步激发读书兴趣。这样不但能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也能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活动成效
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了。在本学期前两周,每个学生都读了2—5本书。根据第一阶段的银行存折积分,我们班评出了读书“富翁”,这3位同学都获得了老师颁发的一枚学习Q币。
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加强了。从最近的测试中,我发现在阅读题方面,学生的进步很大,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改变。以前,早午读前学生都喜欢在教室内外吵闹。现在,学生都喜欢回到教室,坐在座位上认真地看着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根据家长在评价表的反映,孩子以前从来没有在家里看课外书的习惯,现在孩子已经能自觉地看课外书。
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以前写作能力不强,总写不出文笔优美的文章,最近我发现,学生已经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摘录积累的词语了。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