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目前存在教育不足现象,教育不足现象的产生,说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未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致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不能满足该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产生教育不足现象。我国教育不足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本文试对教育不足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措施。对教育不足问题的不断探究,对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完善教育体系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教育不足;教育过度;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教育不足”现象概述
所谓教育不足,是指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不足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标准来判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指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看,是指劳动 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求职者的劳动技能适应不了雇主的需要。随后,教育不足问题也被学术界所认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也从多种角度对过度教育现象和教育不足现象进行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越发严峻,甚至出现高校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面试清洁工岗位和女硕士研究生隐证以本科学历求 职的极端现象。2013年,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毕业生增至699万,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同时,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进行统计,得出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l5%,因而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每年就业市场上都有部分高学历人才失业,学非所用,同一教育水平的劳动者较以往收入降低等现象。
二、解决教育不足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准备教育,就业指导进入课堂势在必行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更大,大学生毕业时能够较容易在本国甚至国际间流动。这样一种情况,使得建立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供求信息网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人员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与中介,特定的岗位与特定的工作角色决定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与市场.必须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了解行业就业状态与动态,并拓展就业市场,探索就业辅导的新路子、新举措,以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改变教师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将先进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克服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学校要切实重视与就业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
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是学校学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作为学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对每届毕业生制定具体的就业工作计划和安排.结合本校的各专业特特色及学生素质情况开展就业“促销”活动.如:把本届毕业生的专业情况、毕业生人数及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等相关信息编印成册发送到用人单位,广泛宣传,同时分赴市、区就业局,人才服务中心,用人单位直接推销毕业生.结合网站大力宣传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宗旨。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发挥“关系营销”优势,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走访“客户”,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疏通“供需”双方感情,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特点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反馈情况,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和反馈信息。
(三)增加投资渠道, 实现多元化投资
政府理应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236.23亿元,占GDP比例为4.28%。政府的投入不但要加强和改善基础教育( 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 , 而且在高等教育领域, 也要在重点扶持名校的同时, 加强对其他高校的支持力度, 防止高等教育出现贫富进一步拉大的不和谐局面。当然, 也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 所以, 除了政府这一主体投资者外,还应该设法增加其他投资主体, 开拓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逐步吸收民间游资和外资, 争取做大教育资本的蛋糕, 并试办股份制学校。
(四)进行专业调整,特别是课题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先进性.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五)建立完善的教育辅导平台应对教育不足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辅服务机构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日益彰显,大学生寻求自我充实发展完善自我改变的意识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对教辅服务机构需求的增加,教辅服务市场的日渐扩大。但是目前,教辅服务市场呈现杂乱无章、信息阻塞、交流不畅、速度缓慢的情况,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辅导服务平台,加快信息交流速度,提高教育辅导服务的质量,不仅是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也是服务市场的需求。教辅服务机构要学会捕捉各种全面有效科学的就业信息,为面临就业困境的学生提供最全面、最方便、最贴心的服务。同时,教育辅导平台还要针对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2012,2013.
[2]文东茅.“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高教探索》,2000(4).
[3]胡解旺.学生就业难: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57—59.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教育不足;教育过度;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教育不足”现象概述
所谓教育不足,是指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不足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标准来判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指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看,是指劳动 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求职者的劳动技能适应不了雇主的需要。随后,教育不足问题也被学术界所认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也从多种角度对过度教育现象和教育不足现象进行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越发严峻,甚至出现高校硕士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面试清洁工岗位和女硕士研究生隐证以本科学历求 职的极端现象。2013年,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毕业生增至699万,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同时,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进行统计,得出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l5%,因而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每年就业市场上都有部分高学历人才失业,学非所用,同一教育水平的劳动者较以往收入降低等现象。
二、解决教育不足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准备教育,就业指导进入课堂势在必行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更大,大学生毕业时能够较容易在本国甚至国际间流动。这样一种情况,使得建立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供求信息网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人员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与中介,特定的岗位与特定的工作角色决定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与市场.必须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了解行业就业状态与动态,并拓展就业市场,探索就业辅导的新路子、新举措,以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改变教师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将先进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克服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学校要切实重视与就业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
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是学校学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作为学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对每届毕业生制定具体的就业工作计划和安排.结合本校的各专业特特色及学生素质情况开展就业“促销”活动.如:把本届毕业生的专业情况、毕业生人数及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等相关信息编印成册发送到用人单位,广泛宣传,同时分赴市、区就业局,人才服务中心,用人单位直接推销毕业生.结合网站大力宣传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宗旨。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发挥“关系营销”优势,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走访“客户”,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疏通“供需”双方感情,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特点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反馈情况,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和反馈信息。
(三)增加投资渠道, 实现多元化投资
政府理应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236.23亿元,占GDP比例为4.28%。政府的投入不但要加强和改善基础教育( 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 , 而且在高等教育领域, 也要在重点扶持名校的同时, 加强对其他高校的支持力度, 防止高等教育出现贫富进一步拉大的不和谐局面。当然, 也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 所以, 除了政府这一主体投资者外,还应该设法增加其他投资主体, 开拓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逐步吸收民间游资和外资, 争取做大教育资本的蛋糕, 并试办股份制学校。
(四)进行专业调整,特别是课题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先进性.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五)建立完善的教育辅导平台应对教育不足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辅服务机构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日益彰显,大学生寻求自我充实发展完善自我改变的意识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对教辅服务机构需求的增加,教辅服务市场的日渐扩大。但是目前,教辅服务市场呈现杂乱无章、信息阻塞、交流不畅、速度缓慢的情况,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辅导服务平台,加快信息交流速度,提高教育辅导服务的质量,不仅是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也是服务市场的需求。教辅服务机构要学会捕捉各种全面有效科学的就业信息,为面临就业困境的学生提供最全面、最方便、最贴心的服务。同时,教育辅导平台还要针对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2012,2013.
[2]文东茅.“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高教探索》,2000(4).
[3]胡解旺.学生就业难: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