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话题作文;立意;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29—01
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我在长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讨论不仅要在讨论前做到问题设计新颖、讨论主题明确,讨论后做到汇总小结及时、讨论结果清楚,而且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到巡视点拨及时、启发引导得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
一、善于表达的习惯老师出示讨论问题后,要先给学生留一点考虑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梳理自己的语言,然后宣布讨论开始。学生在讨论发言时,要做到音量适中(同组同学听清即可)、语速适中、口齿清楚、发音标准,既不能七嘴八舌、高声嚷嚷,也不能保持缄默、袖手旁观。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明自己的看法,节省讨论时间。
二、细心聆听的习惯课堂讨论的目的当然是要學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我认为让学生听取别人的观点也十分重要。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经常提醒他们细心聆听别人的发言,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看,仔细观察发言同学的眼神和手势,同时还要在聆听别人发言时进行认真的思考。这样不光能接受到有声语言传递的信息,而且还接受到了无声语言传递的信息,产生新的感悟和认识。养成这种习惯后,学生在讨论中既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养成了尊重别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三、勇于创新的习惯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是创新的心理基础。创新更有赖于发散性思维,也就是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多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理念,养成针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的习惯,从而开拓思路、开阔眼界、突破定势,提高创新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求同,更主要的是为了求异,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了解别人的观点,学习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乐于合作的习惯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其最大的优点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课堂讨论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几位同学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或看法,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进发,这就必定需要相互配合、分工协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要注意协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尖子学生不要恃才傲物、自以为是,鼓励后进生不要自惭形秽、畏首畏尾,提醒他们要在尊重学习伙伴的前提下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勤于记录的习惯在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不仅要善于倾听,还要勤于记录,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别人独到的观点和精彩的语句。这样,学生在讨论结束后才会真正有所收获,使讨论不至于变成走过场、搞形式,而是让它真正成为一种快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好的习惯胜过一位好的老师,只要我们一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待习惯成了自然,讨论的效果就会明显增强。学生会学得轻松愉快,教师也会教得得心应手。那时,课堂讨论就会成为一种既受学生欢迎,又卓有成效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改一个熠熠生辉的亮点。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29—01
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我在长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讨论不仅要在讨论前做到问题设计新颖、讨论主题明确,讨论后做到汇总小结及时、讨论结果清楚,而且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到巡视点拨及时、启发引导得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
一、善于表达的习惯老师出示讨论问题后,要先给学生留一点考虑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梳理自己的语言,然后宣布讨论开始。学生在讨论发言时,要做到音量适中(同组同学听清即可)、语速适中、口齿清楚、发音标准,既不能七嘴八舌、高声嚷嚷,也不能保持缄默、袖手旁观。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明自己的看法,节省讨论时间。
二、细心聆听的习惯课堂讨论的目的当然是要學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我认为让学生听取别人的观点也十分重要。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经常提醒他们细心聆听别人的发言,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看,仔细观察发言同学的眼神和手势,同时还要在聆听别人发言时进行认真的思考。这样不光能接受到有声语言传递的信息,而且还接受到了无声语言传递的信息,产生新的感悟和认识。养成这种习惯后,学生在讨论中既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养成了尊重别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三、勇于创新的习惯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是创新的心理基础。创新更有赖于发散性思维,也就是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多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理念,养成针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的习惯,从而开拓思路、开阔眼界、突破定势,提高创新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求同,更主要的是为了求异,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了解别人的观点,学习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乐于合作的习惯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其最大的优点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课堂讨论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几位同学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或看法,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进发,这就必定需要相互配合、分工协作。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要注意协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尖子学生不要恃才傲物、自以为是,鼓励后进生不要自惭形秽、畏首畏尾,提醒他们要在尊重学习伙伴的前提下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勤于记录的习惯在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不仅要善于倾听,还要勤于记录,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别人独到的观点和精彩的语句。这样,学生在讨论结束后才会真正有所收获,使讨论不至于变成走过场、搞形式,而是让它真正成为一种快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好的习惯胜过一位好的老师,只要我们一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待习惯成了自然,讨论的效果就会明显增强。学生会学得轻松愉快,教师也会教得得心应手。那时,课堂讨论就会成为一种既受学生欢迎,又卓有成效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改一个熠熠生辉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