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现状及改革对策探讨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5327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和逐渐深入,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弊端也日益突出。从当前情况来看,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并未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评价的结果和内容存在很多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既阻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对高职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对此,本文就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相应的改革对策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对策
  高职体育课程一共包含四个要素,即内容、目标、实施以及评价。其中,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课程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的。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如何去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一、当前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
  1. 评价方法固定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与一般的高校没有区别,尤其是一些田径项目和球类运动,不仅开设课时一定,而且评价的方式也比较固定。60%为期末考试成绩,40%为平时的出勤率。实际上,高职教育应当将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纳入评价体系当中,这样就可以防止学生只上课不参与。
  2. 评价内容单调
  作为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内容直接决定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当前高职体育的评价内容还存在单一化的现象,体育教师只注重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情况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需求等方面的评价,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平时分而参加体育课,但是并不积极参与体育训练。这种评价方式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导致评价体系不完整。
  3. 评价主体唯一
  从目前高职体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评价主体多为体育教师,并且具有唯一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导致课程评价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有所缺乏。
  二、完善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有效策略
  1. 完善体育课程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作为评价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应当要给予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各个行业培养出具有职业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适当调整体育课程评价内容,适当加大健身方法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将课外活动的裁判、辅导、组织、比赛、训练和课内考勤等有效结合起来。在不改变课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穿插到练习的间隙当中,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运动技术,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 改进体育课程评价方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核方法较固定。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师会在学期末时,利用最后几节课对学生进行考核。有些学生心理素质不高,考试压力非常大,这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而且这种考核方式只是对学生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并不能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笔者认为,高职体育教师应当采取多次考核方法,对某个单项体育项目成绩进行主体性和过程性评价之后,允许学生通过自练的方式多次参加补测,并且以最好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法可以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发挥其最好的水平。
  3. 丰富体育课程评价主体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主体还存在单一性的缺点,通常由体育教师单独实施评价,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导致评价效果大打折扣。在新形势下,高职体育教师要对此加以重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当中。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邀请同行或者第三方机构人员参与到课程评价当中,就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中肯的评价,这样可以让评价更加多元化。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同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综上所述,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职体育教学,高职院校以及教师要对此加以重视,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适当调整评价的内容、方式和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课程评价体系的价值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潘雯雯,于可红.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现状研究及几点建议[J].浙江体育科学,2005(1).
  [2]高升,蒋先军,付銀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3]揣佳凡,王红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