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及大数据的迅速兴起对档案管理的整体趋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档案数据化管理的发展面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以用户的各项业务及需求为出发点和导向,将数字档案资源转化为可供阅读、分析以及处理的过程。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加速了档案数据化管理的转型升级,在资源开发上,有助于突破瓶颈,创新模式。展望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管理的未来,依然有困境存在。亟需利用好数据化的机遇,对于各类问题对症下药。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化;意义与困境
一、推进档案数据化管理的意义
大数据的出现对传统的档案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了大数据对于档案管理理念、技术等方面的影响。着重强调了提高档案信息化的服务和研发水平,充分挖掘并发挥到数据的价值。在新的领域和热点上,也有学者在不断地尝试和研究。有的学者认为要深入研究数据化为档案管理服务,实现档案数据价值的共享;也有学者认为应从档案模式的创新服务需求出发,不断更新策略和方法,以适应档案数据化的趋势;还有学者认为数据化对于档案管理来说有利有弊,如果突破困境和瓶颈才是当下最应该关注的事。各类学者的观点对档案数据化的展望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推进档案数据化进程,需要以数据为抓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历史文化现象对档案工作产生的影响。
首先,大数据的一个很关键性的意义在于对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及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与一些社交媒体的外部数据相比,企业内部高密度的数据资源一旦缺乏档案管理的数据化,就会使一些数据长时间被搁置,整理起来非常有难度。真正发挥档案数据化管理的效用,需要对档案数据化工作进行处理。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蒸蒸日上,智能化档案管理的诸多概念被提出,从智慧鉴定、标引、检索等都对档案数据化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除此之外,其它外部因素对于数据的收集同样也起到了助推档案管理更好地向前发展的动力。
其次,数据化对于档案管理而言也是一大机会,档案只有经过数据化,才能从辐射的广度上更加全面,奠定更强劲地数据基础。数据化引领档案模式的创新,于档案部门而言,一要明确档案在数据大环境下的职能和定位,提供高质量的数据管理资源和服务意识,并不断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和方法。确定以开发为导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作进一步开发。实现从机器读取到机器理解的转变,为档案的智能化转型奠定坚实地基础。面向数字人文、知识服务等多个维度。总而言之,大数据对推进档案数据化管理进程起到了关键性地贡獻作用和意义。
二、档案数据化面临的困境探析
数据化进程对于档案推进和发展而言,困难和挑战重重。作为数字化发展的新型趋势,对档案的标准和要求也在逐渐提升。面对档案开发、用户创建等诸多瓶颈问题,创新和智能化是势在必行的选择。目前档案数据化的研究理论及实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继续探索。档案数据化还会受到诸多不确定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现实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政策变动具有不确定性,档案标准化建设具有不确定性,另外,档案数据化的技术方案具有不确定性等等,这些客观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大大影响档案数据化的工作正常推进秩序。这些困境分别在政策、动力、人才、技术等层面上呈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规划动力,亟待提高重视度
一直以来,政策导向和规划都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源泉和动力。自21世纪以来,从十五到十四五战略规划,都将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以见得国家层面对于档案数字化的重视程度。《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推进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网络电子化”的管理目标,积极探索与大数据行动的融合。构建开放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平台,并且结合大数据的时代观念,作出革新和改变。但从目前来看,档案数据化的概念尚未明确,受到自上而下体制的制约和影响,以至于对国家层面的规划具有过渡的依赖性。由于并没有明确地政策动向,很多地方的档案管理缺乏积极性和实践性。尽管一些档案部分结合互联网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仍因为缺乏行动指南而导致行动中断。在加上缺乏经费支撑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档案数据化管理面临着严重的阻碍。
(二)人才资源紧俏,技术不足
在档案信息管理的建设上,人才一直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具备计算机基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严重匮乏,管理队伍也亟待完善。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档案部门的数据库建设、分析以及挖掘等都出现了人才缺口的问题,而人才现状却不容乐观。年龄结构组成偏大,高学历人才偏少,后备力量远远不足。据相关数据统计,大部分档案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偏低,信息挖掘能力极弱。
三、创新路径与解决方案探析
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面对出现的困境和问题,档案机构应该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开展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对于档案数据信息化的目标和前景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并有针对性地执行优化策略。统筹推进档案数据化的开发等一系列相关工作,调动积极性,做好排头兵,争取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并制定标准化的管理条例和行动指南。面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应该从人才培养的维度着手,高校着重培养档案专业的高精尖人才,分别为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缓解人才结构不平衡等相关矛盾和问题,为档案数据化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来青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挖掘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档案,2018(8):55-56.
[2]郑丹妮.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历史档案数据化及其生存模式研究[J].档案管理,2018(3):11-14.
作者简介:高嵩,(1973.11--),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学士,档案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化;意义与困境
一、推进档案数据化管理的意义
大数据的出现对传统的档案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了大数据对于档案管理理念、技术等方面的影响。着重强调了提高档案信息化的服务和研发水平,充分挖掘并发挥到数据的价值。在新的领域和热点上,也有学者在不断地尝试和研究。有的学者认为要深入研究数据化为档案管理服务,实现档案数据价值的共享;也有学者认为应从档案模式的创新服务需求出发,不断更新策略和方法,以适应档案数据化的趋势;还有学者认为数据化对于档案管理来说有利有弊,如果突破困境和瓶颈才是当下最应该关注的事。各类学者的观点对档案数据化的展望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推进档案数据化进程,需要以数据为抓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历史文化现象对档案工作产生的影响。
首先,大数据的一个很关键性的意义在于对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及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与一些社交媒体的外部数据相比,企业内部高密度的数据资源一旦缺乏档案管理的数据化,就会使一些数据长时间被搁置,整理起来非常有难度。真正发挥档案数据化管理的效用,需要对档案数据化工作进行处理。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蒸蒸日上,智能化档案管理的诸多概念被提出,从智慧鉴定、标引、检索等都对档案数据化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除此之外,其它外部因素对于数据的收集同样也起到了助推档案管理更好地向前发展的动力。
其次,数据化对于档案管理而言也是一大机会,档案只有经过数据化,才能从辐射的广度上更加全面,奠定更强劲地数据基础。数据化引领档案模式的创新,于档案部门而言,一要明确档案在数据大环境下的职能和定位,提供高质量的数据管理资源和服务意识,并不断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和方法。确定以开发为导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作进一步开发。实现从机器读取到机器理解的转变,为档案的智能化转型奠定坚实地基础。面向数字人文、知识服务等多个维度。总而言之,大数据对推进档案数据化管理进程起到了关键性地贡獻作用和意义。
二、档案数据化面临的困境探析
数据化进程对于档案推进和发展而言,困难和挑战重重。作为数字化发展的新型趋势,对档案的标准和要求也在逐渐提升。面对档案开发、用户创建等诸多瓶颈问题,创新和智能化是势在必行的选择。目前档案数据化的研究理论及实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继续探索。档案数据化还会受到诸多不确定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现实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政策变动具有不确定性,档案标准化建设具有不确定性,另外,档案数据化的技术方案具有不确定性等等,这些客观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大大影响档案数据化的工作正常推进秩序。这些困境分别在政策、动力、人才、技术等层面上呈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规划动力,亟待提高重视度
一直以来,政策导向和规划都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源泉和动力。自21世纪以来,从十五到十四五战略规划,都将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以见得国家层面对于档案数字化的重视程度。《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推进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网络电子化”的管理目标,积极探索与大数据行动的融合。构建开放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平台,并且结合大数据的时代观念,作出革新和改变。但从目前来看,档案数据化的概念尚未明确,受到自上而下体制的制约和影响,以至于对国家层面的规划具有过渡的依赖性。由于并没有明确地政策动向,很多地方的档案管理缺乏积极性和实践性。尽管一些档案部分结合互联网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仍因为缺乏行动指南而导致行动中断。在加上缺乏经费支撑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档案数据化管理面临着严重的阻碍。
(二)人才资源紧俏,技术不足
在档案信息管理的建设上,人才一直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具备计算机基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严重匮乏,管理队伍也亟待完善。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档案部门的数据库建设、分析以及挖掘等都出现了人才缺口的问题,而人才现状却不容乐观。年龄结构组成偏大,高学历人才偏少,后备力量远远不足。据相关数据统计,大部分档案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偏低,信息挖掘能力极弱。
三、创新路径与解决方案探析
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面对出现的困境和问题,档案机构应该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开展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对于档案数据信息化的目标和前景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并有针对性地执行优化策略。统筹推进档案数据化的开发等一系列相关工作,调动积极性,做好排头兵,争取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并制定标准化的管理条例和行动指南。面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应该从人才培养的维度着手,高校着重培养档案专业的高精尖人才,分别为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缓解人才结构不平衡等相关矛盾和问题,为档案数据化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来青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挖掘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档案,2018(8):55-56.
[2]郑丹妮.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历史档案数据化及其生存模式研究[J].档案管理,2018(3):11-14.
作者简介:高嵩,(1973.11--),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学士,档案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