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你的记忆网络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记忆,你是否会和很多人一样,想到一些让人苦恼的事情?比如说背单词、记公式。那么,我们不妨趁着寒假的间隙抓紧补补脑,了解一些记忆的方法,或许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你不是忘记了,
  只是“想不起来”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记忆系统。美国心理学家R.C.阿特金森(R.C.Atkinson)和R.M.希夫林(R.M.Shiffrin)最早提出了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他们认为,记忆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感觉记忆 外界信息闯入我们的视线或飘过耳边时,我们会有一个瞬间的记忆。只是这个瞬间太短,保持时间不超过1秒,然后很快消失,以致我们常常无法知觉。
  短时记忆 当我们对某些信息投入注意,它们就会进入我们的短时记忆系统。这部分记忆的保留时间不会太长,可能是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容量也比较有限。注意一旦转移,信息就开始消退,大约经过15~30秒就会完全消失。但是这足够我们记住一个电话号码,直到我们完成拨号。
  长时记忆 当我们不断地去复述一段信息,它们就会最终进入我们的长时记忆系统。如果你看过电影《头脑特工队》,就会知道长时记忆系统其实是一个有着无限容量的储存库。但与电影中所述不同的是,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信息一旦进入了这个储存库,一般都不会再消失。所以我们一旦记住了,其实没那么容易忘记。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是会遇到明明记住的东西,到了要用的时候却全忘光的情形?那是因为,回忆是一个“检索”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线索,那就很难找到想要提取的记忆。所以,你并不是忘记了,你只是“想不起来”了。
  “想不起来”的原因何在
  如果我们曾经努力记住的东西都还存在于大脑中,那么为何我们总是“想不起来”呢?
  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记忆中的信息和知识遍布在一张蛛网上的各个结点。当我们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比如听写英语单词老师报出中文词义)时,对应的一个或者一些结点就会被激活,然后沿着与之相连的线路将“能量”向周围传递。如果强度足够的能量被传递到了下一个结点,那么该结点也会被激活——这些被激活的结点,就是我们能够“想起来”的东西(比如对应的英语单词)。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记忆的激活扩散模型。
  当然,能量会在传递的过程中被消耗。如果我们需要“想起来”的东西所在的结点离最初被激活的结点太远,又或者连线不够通畅,那么能量在传递到这个结点之前就可能被消耗殆尽,我们也就“想不起来”了。
  如何更容易“想起来”
  如果参考物理学关于能量损耗的知识,我们大概很容易找到帮助“想起来”的关键核心:减少传递路线上的阻力,或者缩短能量传递的路径,又或者加强最初的能量来源。
  具体来说,减少阻力的主要方法大约就是“反复”,这个在背单词的过程中很常用。比如,当我们反复地去读abandon(放弃、抛弃)的时候,就是在不断修整这个单词和它的中文释义之间的通路。
  相比之下,缩短能量传递的路径和加强最初的能量来源,就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需要我们更加有意识、有技巧地来构架自己的信息网络,让每一次接受的信息和知识都能够被安置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这就是所谓的记忆“精致化策略”。简而言之,就是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
  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给了实验者一组短句:五位先生分别做了五件不同的事情。比如:一位犯困的先生拿着水壶;一位老先生买了本故事书;一位胖先生买了把锁……在短暂的学习之后,他们收走了材料,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对实验者进行测试,结果成绩却不太理想。
  然后,他们又找来另一组实验者参加这项测试,提供了同样的学习时间,只是在这个时间之内,这些实验者被要求去思考:这位先生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实验者们纷纷想出各种理由,比如犯困的先生拿着水壶想要冲杯咖啡;老先生要给孙子讲故事,所以买了故事书;胖先生想要减肥,买了锁要把食物锁进保险柜等等。测试的结果是,这批实验者即使在一周之后依然能够清楚地想起来每位先生做了些什么。
  心理学家认为,第二组实验者之所以能够让记忆变得清晰,是因为他们在两个相距很远的“结点”之间做了中转:犯困的先生看上去跟水壶没什么关联,但是困和咖啡、咖啡和水壶,这样的两两连接就显得非常自然。借着这个“中转”,一个概念激活另一个概念,让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能量就能够“想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理解”,也是不少记忆法的核心所在。
  在“那时”、“那地”找回忆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环境中的信息都可能有意无意地被嵌入记忆的网络,场景、气氛、情绪,都可能成为我们提取记忆的线索。也就是说,你躺在床上背的单词,当你躺在床上的时候更容易被回忆起来;你在开心时绞尽脑汁做出来的数学题,当你同样开心的时候能够最快地回忆起它的解法。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启发。
  第一,老师和父母常常建议我们“坐在书桌前”学习是有道理的。为了在需要用到这些回忆的环境中更好地提取,比较好的做法是,在尽可能类似的环境中去记忆。
  第二,如果有什么实在想不起来,你可以尝试回到“那时”、“那地”,回想当时的情景、心情,以此来激活更多与这段记忆相关的结点,增强用来激活目标结点的能量来源,从而唤醒这些记忆。
  创造自己的“记忆术” 记忆力当然与遗传有关。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些“记忆术”,帮助我们在先天基础上更好地提高记忆力。而所谓的“记忆术”,正是我们搭建自己记忆网络的能力。所幸的是,这种能力是能够通过练习和积累来获得的。
  如果有时间,你也不妨在回忆起某件事情之后,有意识地去回顾一下自己想起这件事情的过程。你可能会看到自己的记忆网络,如果尝试去整理这个网络,就会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必要的信息;你也可能发现一些自己构造知识的习惯,从而了解怎样的“关联”能够帮助自己更加高效地记忆。
  最有效的“记忆术”,正是基于自己既有记忆网络的不断“联结”。
  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若所要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则不利于记忆的保存。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信息时,这些信息会互相抑制、干涉,所以很容易让人遗忘。
  我们做笔记时,一般都是一个科目用一本笔记本。这种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用,但是在整理笔记内容做复习时,却未必是一种好办法。比如,复习时翻阅英语笔记本,每一页都是音标、单词、句子,看了难免使人头痛。如果生硬地记忆,也会因为重叠效应而使记忆被抑制,事倍功半。为了防止重叠效应,我们可以试试一本笔记本记多种内容的办法。比如,笔记本的1-10页,记英语单词;11-20页,记数学公式;21-30页,记历史知识。这样既可以避免心理感受达到饱和的状态,又能使记忆鲜明而持久,增加记忆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从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和特点出发,分析我国发展第四方物流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根据我国的物流发展的具体现状,提出要提升我国第四方物流快速发展,实现我国第四方物流进步
本文在对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并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方面,把闽台高技术产
"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以任务为引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有效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进行自主探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我们的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符号应用不是简单盲目地复制粘贴,是在对符号背后的文化传统以及哲学理念进行深入思考与解读后吸取传统文化符号中的精华,然后根据传达理念运用到视觉传
研究背景 心梗后左室重构是指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整个左心室形态、大小和功能的改变,目前心梗后左室重构的概念还包括心肌细胞和间质结构的改变。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左室重
由于常规线性回归模型对个别异常数据敏感,导致回归方程欠稳定.建立了实测数据对回归直线的隶属度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以该隶属度为权重的模糊加权线性回归模型.由于无失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