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克服教师职业发展的倦怠和瓶颈,通过组建工作坊,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內驱力和自我效能,注重多元智慧和互助合作,打造教师深度培养基,构建新的合作交流共同体。工作坊在组建构成上是自由组合;在活动内容上是自选主题;在评价方式上是各自展示。
[关键词] 工作坊;蜂群
如何让已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教师克服职业的倦怠和瓶颈期,走出“高原”,走向“高峰”,是困扰我校师资队伍进一步发展的比较棘手问题。受“聪明的蜂群”启发,2019年,我校尝试一种新的校本研修形式——组建“征鸿”工作坊,“征鸿”寄寓着学校的办学文化——群体发展。工作坊在组建构成、活动要求和评价方式上与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团队有所不同,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和自我效能,强调多元智慧和互助合作,打造教师深度培养基,构建新的合作交流共同体。
一、组建构成上,自由组合
1.人员数量
学校建立的每个工作坊少则3人,多则6人。不同于2人的师徒结对,也不同于10多人及以上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师徒结对主要用于新老教师之间,师徒角色虽可以互换,但往往一开始的框定,让师徒有了角色的代入感。名师工作室的团队人员往往比较多,没有了师徒两人的冷寂,但因为人员太多,领衔人精力有限,成员可能不在同一学校,给开展活动和研究带来了不便和不利。而工作坊成员都来自同一学校,有同一的校园文化,面对的是同一层次的学生,便于开展专题性研究。4~5个人,既保证坊内声音的多样化,也保证每位成员都得到重视。
2.组建方式
师徒结对一般是学校对新教师的要求,要求新入职教师向老教师跟岗学习,比较快地胜任教学教育工作。一般师傅与徒弟不能自由选择对方,往往由学校指定,师徒两人不是发自真心的内在需要,导致双方都会视为一项工作,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而名师工作室的组建一般要求领衔人是省特级教师,其成员虽有领衔人招募,但都要是区级及以上骨干老师。而工作坊的组建,对领衔人的基本要求是区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成员不强求非得是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相对于名师工作室,降低了组建的骨干要求,也就扩大了组建的群众基础,辐射面更广一些。建不建立工作坊、参不参加工作坊都由老师自愿决定,坊内成员由坊主自己招募,从源头上保证了这一共同体的同心同向、同向同行。我校由老师自主申报并组建的工作坊现有12个,涵盖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和体育。坊主与成员基本都是同一学科,也有跨学科的,如“巧工坊”共6人,由物理和化学老师组成,坊主也不是区级学科带头人,其中一位是刚刚毕业才一年的南大研究生,6人年龄结构为老、中、青,6位老师的共同点是喜欢实验,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强,可谓是性情相投、志同道合,他们有时为了一个模型的搭建甚至可以工作到深夜,无怨无悔。
3.内在结构
无论是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还是工作坊,都是因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而组合而成的集体,所以都有着内在的结构。由于三者的组建人员和方式不同,因而内在结构也有所不同。而不同的结构会带来不同的效能。可以用以下图表表示:
师徒结对,一般是2人结对,是相对比较单向的学习与传递关系,局限了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名师工作室和工作坊人员不少于2人,因而都可以形成稳定的结构。名师工作室是雁阵式的,或者是阶梯式的,第三梯队与领衔人的距离比较远,而且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关注点、校园教师文化等往往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名师工作室效能的发挥。工作坊来自同一学校内部,结构是环形的,坊内每一成员与坊主的距离更近,其成员可以是异质的,成员的知识多样化,配合多样化,可以为解决复杂教育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从而实现“1 1
[关键词] 工作坊;蜂群
如何让已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教师克服职业的倦怠和瓶颈期,走出“高原”,走向“高峰”,是困扰我校师资队伍进一步发展的比较棘手问题。受“聪明的蜂群”启发,2019年,我校尝试一种新的校本研修形式——组建“征鸿”工作坊,“征鸿”寄寓着学校的办学文化——群体发展。工作坊在组建构成、活动要求和评价方式上与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团队有所不同,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和自我效能,强调多元智慧和互助合作,打造教师深度培养基,构建新的合作交流共同体。
一、组建构成上,自由组合
1.人员数量
学校建立的每个工作坊少则3人,多则6人。不同于2人的师徒结对,也不同于10多人及以上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师徒结对主要用于新老教师之间,师徒角色虽可以互换,但往往一开始的框定,让师徒有了角色的代入感。名师工作室的团队人员往往比较多,没有了师徒两人的冷寂,但因为人员太多,领衔人精力有限,成员可能不在同一学校,给开展活动和研究带来了不便和不利。而工作坊成员都来自同一学校,有同一的校园文化,面对的是同一层次的学生,便于开展专题性研究。4~5个人,既保证坊内声音的多样化,也保证每位成员都得到重视。
2.组建方式
师徒结对一般是学校对新教师的要求,要求新入职教师向老教师跟岗学习,比较快地胜任教学教育工作。一般师傅与徒弟不能自由选择对方,往往由学校指定,师徒两人不是发自真心的内在需要,导致双方都会视为一项工作,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而名师工作室的组建一般要求领衔人是省特级教师,其成员虽有领衔人招募,但都要是区级及以上骨干老师。而工作坊的组建,对领衔人的基本要求是区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成员不强求非得是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相对于名师工作室,降低了组建的骨干要求,也就扩大了组建的群众基础,辐射面更广一些。建不建立工作坊、参不参加工作坊都由老师自愿决定,坊内成员由坊主自己招募,从源头上保证了这一共同体的同心同向、同向同行。我校由老师自主申报并组建的工作坊现有12个,涵盖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和体育。坊主与成员基本都是同一学科,也有跨学科的,如“巧工坊”共6人,由物理和化学老师组成,坊主也不是区级学科带头人,其中一位是刚刚毕业才一年的南大研究生,6人年龄结构为老、中、青,6位老师的共同点是喜欢实验,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强,可谓是性情相投、志同道合,他们有时为了一个模型的搭建甚至可以工作到深夜,无怨无悔。
3.内在结构
无论是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还是工作坊,都是因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而组合而成的集体,所以都有着内在的结构。由于三者的组建人员和方式不同,因而内在结构也有所不同。而不同的结构会带来不同的效能。可以用以下图表表示:
师徒结对,一般是2人结对,是相对比较单向的学习与传递关系,局限了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名师工作室和工作坊人员不少于2人,因而都可以形成稳定的结构。名师工作室是雁阵式的,或者是阶梯式的,第三梯队与领衔人的距离比较远,而且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关注点、校园教师文化等往往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名师工作室效能的发挥。工作坊来自同一学校内部,结构是环形的,坊内每一成员与坊主的距离更近,其成员可以是异质的,成员的知识多样化,配合多样化,可以为解决复杂教育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从而实现“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