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排和组合次序稍嫌凌乱,大多数单元是按照文体组合的,从《必修1》到《必修5》并没有明显体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规律。这样的阅读,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有可能是零散的,碎片的。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可以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大胆调整或组合教材,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本文依据教学经验,从三个角度阐述了整合教材,深入解读文本的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师使用教材有借鉴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整合教材;解读文本;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本质上应当是阅读课。语文教材是引领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构建美学系统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的科学选择和创造性使用,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排和组合次序稍嫌凌乱,大多数单元是按照文体组合的,从《必修1》到《必修5》并没有明显体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规律。这样的阅读,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有可能是零散的,碎片的。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可以大胆调整组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挖掘教材,引领学生全面且深入地解读文本,这样才能真正驾驭教材,驾驭教学。
一、挖掘单元文本的相似点,匠心独运,重新解读
人教版必修教材大多是按照文体来编排的,同一单元的文章文体相同。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文体的识别与鉴赏上,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挖掘同一单元文章之间的相似点,从全新的角度,重新组合教材,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必修5》第一单元的小说教学,涉及3篇文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边城》《装在套子里的人》,三篇小说,作者不同,描写的时代不同,分开来看,主题也不相同。但是如果我们抛开时代背景,抛开国别,从人物性格的根源去挖掘,会发现隐藏在主人公形象及命运背后的两个字——孤独,所以,可以以“孤独”为话题,深入解读文本。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孤独者,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梁山。他不是普通的官,也不是寻常的匪。在官场和匪窝,他都是一个异类,一个品行高洁的异类,一个不丧失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的异类。其出身,其身世,均使之必然成此孤独之人。《边城》里的翠翠是孤独的,天保的暗恋翠翠不知,傩送月夜山歌传意之时翠翠不晓,老人默默地关注其未来翠翠不明,于是看似被众人围绕的翠翠最终也是处在孤独之中的,对于这种独特的悲剧意识,沈从文有自己的阐释:“我的作品浸透着一种乡土抒情的气氛,而带着一份淡淡的孤独悲哀,仿佛所接触到的种种,常具有一种‘悲悯感’。”《套中人》里的别里科夫是孤独的,他委琐的形象里有我们每个常人的影子:他的性格悲剧值得我们同情,终其一生,地位上他只是一个卑微的普通中学教员,精神上是个被时代压挤的侏儒。在他孤寂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关爱的阳光,没有同情的雨露,没有生活的乐趣。我们在嘲笑其迂腐守旧的同时,不免要寻找其内心孤独的根源。
二、根据同一主题重组教材,深入解读文本
可以根据同一主题,将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到一起。例如,可以把屈原的《离骚》《湘夫人》《国殇》,杜甫的《蜀相》《阁夜》,陆游的《书愤》等调到一起,形成爱国诗歌专题。也可以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先秦诸子选读》里的《论语选读》结合起来,形成《论语》阅读专题。还可以将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与杜牧的《阿房宫赋》放在一起,形成史论专题。或者将《鸿门宴》《项羽之死》《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一起,形成《史记》阅读专题。
这样的编排重组,从浅层次来说,能扫除学生一本教材从头至尾学习的枯燥模式,给学生以更多未知的新鲜感;从深层次来说,能给予学生更大的阅读容量,让学生对某一主题有更广阔的信息吸纳和更深入的思想冲击。
三、依据同一作者或同一风格,重新组合教材
同一单元的文章可以重新解读,深入解读。不同单元、不同教材的文章,根据同一作者的创作特点,也可以重组解读。
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时,可以把三个单元的诗歌重新编排组合,使其形成异于教材编排的新专题。例如,可以把李白的《越中览古》《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赠孟浩然》《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调到一处,形成李白诗歌专题。还可以将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聲声慢》,姜夔的《扬州慢》,周邦彦的《苏幕遮》放到一起,形成婉约词风专题。
也可以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打乱顺序,重新组合。例如,可以将《必修1》里的《鸿门宴》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项羽之死》放在一起阅读,这样,学生了解的项羽和刘邦的形象是相对完整和丰满的,如果说《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开端,那么《项羽之死》却是楚汉之争的尾声,不读《项羽之死》,留在学生脑海里的项羽,将只能是鸿门宴上的那个赳赳武夫,而不是自刎乌江时的柔情铁汉,被世人称道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丈夫的形象就是站不住脚的。两篇文章的重组,不但有利于学生文言知识的扩充互补,对学生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深入把握文本主旨亦有很大帮助。
再如,可以将《必修3》里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其三)》与选修教材里的《阁夜》《蜀相》《登岳阳楼》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诗歌创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语文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工具,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情的需要,大胆地整合教材,挖掘教材,深入解读文本,才能使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教出新意,教出深度。
(编辑:张驰)
【关键词】整合教材;解读文本;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本质上应当是阅读课。语文教材是引领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构建美学系统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的科学选择和创造性使用,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排和组合次序稍嫌凌乱,大多数单元是按照文体组合的,从《必修1》到《必修5》并没有明显体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规律。这样的阅读,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有可能是零散的,碎片的。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可以大胆调整组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挖掘教材,引领学生全面且深入地解读文本,这样才能真正驾驭教材,驾驭教学。
一、挖掘单元文本的相似点,匠心独运,重新解读
人教版必修教材大多是按照文体来编排的,同一单元的文章文体相同。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文体的识别与鉴赏上,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挖掘同一单元文章之间的相似点,从全新的角度,重新组合教材,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必修5》第一单元的小说教学,涉及3篇文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边城》《装在套子里的人》,三篇小说,作者不同,描写的时代不同,分开来看,主题也不相同。但是如果我们抛开时代背景,抛开国别,从人物性格的根源去挖掘,会发现隐藏在主人公形象及命运背后的两个字——孤独,所以,可以以“孤独”为话题,深入解读文本。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孤独者,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梁山。他不是普通的官,也不是寻常的匪。在官场和匪窝,他都是一个异类,一个品行高洁的异类,一个不丧失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的异类。其出身,其身世,均使之必然成此孤独之人。《边城》里的翠翠是孤独的,天保的暗恋翠翠不知,傩送月夜山歌传意之时翠翠不晓,老人默默地关注其未来翠翠不明,于是看似被众人围绕的翠翠最终也是处在孤独之中的,对于这种独特的悲剧意识,沈从文有自己的阐释:“我的作品浸透着一种乡土抒情的气氛,而带着一份淡淡的孤独悲哀,仿佛所接触到的种种,常具有一种‘悲悯感’。”《套中人》里的别里科夫是孤独的,他委琐的形象里有我们每个常人的影子:他的性格悲剧值得我们同情,终其一生,地位上他只是一个卑微的普通中学教员,精神上是个被时代压挤的侏儒。在他孤寂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关爱的阳光,没有同情的雨露,没有生活的乐趣。我们在嘲笑其迂腐守旧的同时,不免要寻找其内心孤独的根源。
二、根据同一主题重组教材,深入解读文本
可以根据同一主题,将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到一起。例如,可以把屈原的《离骚》《湘夫人》《国殇》,杜甫的《蜀相》《阁夜》,陆游的《书愤》等调到一起,形成爱国诗歌专题。也可以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先秦诸子选读》里的《论语选读》结合起来,形成《论语》阅读专题。还可以将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与杜牧的《阿房宫赋》放在一起,形成史论专题。或者将《鸿门宴》《项羽之死》《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一起,形成《史记》阅读专题。
这样的编排重组,从浅层次来说,能扫除学生一本教材从头至尾学习的枯燥模式,给学生以更多未知的新鲜感;从深层次来说,能给予学生更大的阅读容量,让学生对某一主题有更广阔的信息吸纳和更深入的思想冲击。
三、依据同一作者或同一风格,重新组合教材
同一单元的文章可以重新解读,深入解读。不同单元、不同教材的文章,根据同一作者的创作特点,也可以重组解读。
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时,可以把三个单元的诗歌重新编排组合,使其形成异于教材编排的新专题。例如,可以把李白的《越中览古》《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赠孟浩然》《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调到一处,形成李白诗歌专题。还可以将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聲声慢》,姜夔的《扬州慢》,周邦彦的《苏幕遮》放到一起,形成婉约词风专题。
也可以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打乱顺序,重新组合。例如,可以将《必修1》里的《鸿门宴》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项羽之死》放在一起阅读,这样,学生了解的项羽和刘邦的形象是相对完整和丰满的,如果说《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开端,那么《项羽之死》却是楚汉之争的尾声,不读《项羽之死》,留在学生脑海里的项羽,将只能是鸿门宴上的那个赳赳武夫,而不是自刎乌江时的柔情铁汉,被世人称道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丈夫的形象就是站不住脚的。两篇文章的重组,不但有利于学生文言知识的扩充互补,对学生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深入把握文本主旨亦有很大帮助。
再如,可以将《必修3》里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其三)》与选修教材里的《阁夜》《蜀相》《登岳阳楼》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诗歌创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语文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工具,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情的需要,大胆地整合教材,挖掘教材,深入解读文本,才能使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教出新意,教出深度。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