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的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特点及临床特征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91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特点和临床特征。

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2例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

12例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患者中,黏液表皮样癌(MEC)6例,腺样囊性癌(ACC)6例。6例MEC患者中,位于段支气管内5例,位于主气管内1例;18F-FDG PET-CT表现为支气管内类圆形或浅分叶软组织密度结节、肿块,边缘光滑,3例可见点状钙化。6例ACC患者中,病灶位于气管2例,主支气管2例,叶支气管各2例;18F-FDG PET-CT表现为气管或支气管壁弥漫或环形不规则增厚,管腔变形,病灶纵径大于横径。12例患者的病灶18F-FDG代谢不同程度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代谢体积(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的中位数(第25百分数,第75百分数)分别为5.1(3.1,8.1)、5.7 cm3(1.2 cm3,21.4 cm3)和18.6(0.6,93.7)。患者的SUVmax、MTV和TLG分别与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0.05),而与病灶位置和病理类型均无关(均P>0.05);患者的MTV和TLG与临床分期均有关(均P<0.05)。病灶大小与SUVmax无相关性(r=0.568,P=0.054),而与MTV和TLG均呈正相关(r=0.607,P=0.036;r=0.579,P=0.049)。

结论

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好发于段支气管及以上支气管,18F-FDG PET-CT显像所测得的MTV和TLG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能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晚期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突变状态,筛选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的优势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GFR突变检测的253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患者治疗前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CT图像,每组CT提取715个影像组学特征。应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和10折交叉验证方法,分析预测EGFR突变的状态,筛选EGFR-TK
期刊
放射治疗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方法,可用于子宫颈癌各期的治疗,但主要用于中、晚期子宫颈癌的治疗[1].为了提高宫颈癌放疗的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应用先进的放疗设备及放疗方案外,放疗阶段患者生活方面的调理、心理的调适、并发症的防治等均起到关键作用。
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12月收治38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患者,男35例,女3例,年龄50~75岁,平均65岁.腹股沟斜疝23例,直疝3例,双侧斜疝2例,传统疝修补术后复发腹股沟疝10例,其中直疝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