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特点和临床特征。
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2例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12例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患者中,黏液表皮样癌(MEC)6例,腺样囊性癌(ACC)6例。6例MEC患者中,位于段支气管内5例,位于主气管内1例;18F-FDG PET-CT表现为支气管内类圆形或浅分叶软组织密度结节、肿块,边缘光滑,3例可见点状钙化。6例ACC患者中,病灶位于气管2例,主支气管2例,叶支气管各2例;18F-FDG PET-CT表现为气管或支气管壁弥漫或环形不规则增厚,管腔变形,病灶纵径大于横径。12例患者的病灶18F-FDG代谢不同程度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代谢体积(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的中位数(第25百分数,第75百分数)分别为5.1(3.1,8.1)、5.7 cm3(1.2 cm3,21.4 cm3)和18.6(0.6,93.7)。患者的SUVmax、MTV和TLG分别与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0.05),而与病灶位置和病理类型均无关(均P>0.05);患者的MTV和TLG与临床分期均有关(均P<0.05)。病灶大小与SUVmax无相关性(r=0.568,P=0.054),而与MTV和TLG均呈正相关(r=0.607,P=0.036;r=0.579,P=0.049)。
结论原发性肺涎腺型肿瘤好发于段支气管及以上支气管,18F-FDG PET-CT显像所测得的MTV和TLG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能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