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圃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在土中危害苗木根部的害虫。这类害虫栖居于土中,采食刚发芽的种子或苗木的幼根、嫩茎及幼芽。由于其危害,常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使苗木大面积死亡,对苗木的产量、质量影响很大。
苗圃地下害虫有:蛴螬类、蝼蛄类、地老虎类、金针虫类、象甲类及种赢类等。苗圃地下害虫的发生与土壤的质地、含水量、酸碱度、圃地前作,所在地周围的农作物、林果、杂灌木等都有密切关系。
近几年来,我省部分苗圃虫害最严重的是金龟子幼虫的危害,由于蛴螬的发生,常常使落叶松换床苗大面积死亡。尽管加强了药物防治,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一些新播落叶松地虫害也有大发生,造成落叶松小苗大量死亡,危害面积大,逐年扩大,苗木损失严重。
苗圃地下害虫由于在土中生活,防治较为困难,因此必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把害虫防治在播种育苗以前,采用“地下害虫地上治,成虫,幼虫综合治,圃内圃外综合治”的综合防治对策。
一、形态特征 蛴螬是金龟子幼虫的统称,属鞘翅目金龟子科。国内分布广泛。食性杂,危害苗木和多种大田作物、蔬菜、牧草、花卉和草坪等。成虫体略凸,大小随种有很大差异;体色有赤、蓝、绿、褐、棕、黑等色。触角鳃叶状为其突出特征。前足宜于掘土,腹末常不被鞘翅覆盖。
卵初产乳白色,表面光滑,椭圆至长圆形。孵化前卵膨大,色变深呈淡黄或橙黄色,卵壳透明。
幼虫 蛴螬大小随种而异,多为白色、黄色或淡黄色;体柔软肥胖,多弯曲呈“C”字型;头大而圆,黄褐或赤褐色。臀节(第十腹节)上的刺毛的种类、数目和排列为区别种类的重要特征。仅靠蛴螬的形态特征不易鉴定到种,准确的常规鉴定多依赖成虫的形态特征。
蛹 裸蛹,黄或橙黄色。
生活习性 大黑金龟子约430天完成一代,其它金龟子均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来年成虫出土迟早各不一,有的种类在南方早春3月初即有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大黑金龟甲成虫于4月底至5月间盛发,铜绿龟甲于6月上、中旬盛发,黑绒金龟甲于6月中旬至7月间盛发。成虫多在夜间出土取食活动,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卵产于土中。
蛴螬在土壤中随土壤温度升降作季节性上下移动,秋后潜入深土中蛰伏越冬。春季蛴螬向寄主根区土壤层移动危害苗木根部,随后化蛹。成虫多在夏季羽化产卵。卵多产在苗木根区中。卵孵化后幼龄蛴螬啮食苗根并持续取食到入蛰越冬。蛴螬在苗圃上的发生与土壤质地、水分有关。有机质含量较高、湿润疏松的土壤,或临近有荒野、农田、林地,有利于蛴螬的发生。
危害 金龟子为杂食性,成虫蛟食叶片,蛴螬在地下咬食苗木根部,造成断根、死亡。因根部受损受害苗易被拔起。蛴螬的连续和大面积取食会造成苗木成片死亡。
二、防治方法 蛴螬长期在土壤中栖息、危害,故为较难防治的害虫之一。以往多以药物防治为主,但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害虫有了抗药性,灌药对它根本不起作用。目前应该针对苗圃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从中找出最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虫害防治资金的浪费。
农业防治 1、浇水:秋末进行冬灌,水量越大蛴螬死亡越多。如果土地够用,秋季能把苗床灌水是最好的办法,即节省资金又消灭了害虫。
2、清除地边、沟里杂草,可消灭金龟子成虫。
3、灯光诱杀:在成虫发生盛期用火把、白炽灯、日光灯、汞灯、黑光灯诱杀,以后两种灯为好。林区主要用黑光灯。
化学防治 苗圃地的虫害主要以预防为主,做床前撒甲拌磷或呋喃丹预防。在成虫发生盛期用敌百虫、亚胺硫磷、敌敌畏1000倍液喷杀。蛴螬发生危害时,可用甲拌磷乳油和50%马拉松800倍液等浇灌苗木根部。其他药剂如恶虫威、氯吡磷、辛硫酸,甲基异柳磷亦可用来防治此虫。
生物防治 防治蛴螬有效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绿僵菌,防治效果达90%。也可用芽孢杆菌粉剂施入土中,使之感病致死。
地上施药防治成虫
喷粉:在金龟子出土期间的田埂、地边聚集活动的地方,喷洒1.5%乐果粉或2.5%的敌百虫粉,每亩1公斤~2公斤。
喷雾:40%乐果或氧化乐果800倍,喷洒在寄主上,药效40天左右。
涂干:在成虫喜食的树皮上,刮去粗皮,用40%的氧化乐果稍加稀释,涂在树干上。
诱杀:取20厘米~30厘米长的榆、杨、槐带叶枝条,将基部泡在内吸药液久效磷或乐果中,药液浓度30 倍~50倍,10余小时后取出树枝捆成把堆放诱杀。
吕红云(黑龙江省延寿县林业局北安林场 164700)
苗圃地下害虫有:蛴螬类、蝼蛄类、地老虎类、金针虫类、象甲类及种赢类等。苗圃地下害虫的发生与土壤的质地、含水量、酸碱度、圃地前作,所在地周围的农作物、林果、杂灌木等都有密切关系。
近几年来,我省部分苗圃虫害最严重的是金龟子幼虫的危害,由于蛴螬的发生,常常使落叶松换床苗大面积死亡。尽管加强了药物防治,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一些新播落叶松地虫害也有大发生,造成落叶松小苗大量死亡,危害面积大,逐年扩大,苗木损失严重。
苗圃地下害虫由于在土中生活,防治较为困难,因此必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把害虫防治在播种育苗以前,采用“地下害虫地上治,成虫,幼虫综合治,圃内圃外综合治”的综合防治对策。
一、形态特征 蛴螬是金龟子幼虫的统称,属鞘翅目金龟子科。国内分布广泛。食性杂,危害苗木和多种大田作物、蔬菜、牧草、花卉和草坪等。成虫体略凸,大小随种有很大差异;体色有赤、蓝、绿、褐、棕、黑等色。触角鳃叶状为其突出特征。前足宜于掘土,腹末常不被鞘翅覆盖。
卵初产乳白色,表面光滑,椭圆至长圆形。孵化前卵膨大,色变深呈淡黄或橙黄色,卵壳透明。
幼虫 蛴螬大小随种而异,多为白色、黄色或淡黄色;体柔软肥胖,多弯曲呈“C”字型;头大而圆,黄褐或赤褐色。臀节(第十腹节)上的刺毛的种类、数目和排列为区别种类的重要特征。仅靠蛴螬的形态特征不易鉴定到种,准确的常规鉴定多依赖成虫的形态特征。
蛹 裸蛹,黄或橙黄色。
生活习性 大黑金龟子约430天完成一代,其它金龟子均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来年成虫出土迟早各不一,有的种类在南方早春3月初即有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大黑金龟甲成虫于4月底至5月间盛发,铜绿龟甲于6月上、中旬盛发,黑绒金龟甲于6月中旬至7月间盛发。成虫多在夜间出土取食活动,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卵产于土中。
蛴螬在土壤中随土壤温度升降作季节性上下移动,秋后潜入深土中蛰伏越冬。春季蛴螬向寄主根区土壤层移动危害苗木根部,随后化蛹。成虫多在夏季羽化产卵。卵多产在苗木根区中。卵孵化后幼龄蛴螬啮食苗根并持续取食到入蛰越冬。蛴螬在苗圃上的发生与土壤质地、水分有关。有机质含量较高、湿润疏松的土壤,或临近有荒野、农田、林地,有利于蛴螬的发生。
危害 金龟子为杂食性,成虫蛟食叶片,蛴螬在地下咬食苗木根部,造成断根、死亡。因根部受损受害苗易被拔起。蛴螬的连续和大面积取食会造成苗木成片死亡。
二、防治方法 蛴螬长期在土壤中栖息、危害,故为较难防治的害虫之一。以往多以药物防治为主,但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害虫有了抗药性,灌药对它根本不起作用。目前应该针对苗圃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从中找出最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虫害防治资金的浪费。
农业防治 1、浇水:秋末进行冬灌,水量越大蛴螬死亡越多。如果土地够用,秋季能把苗床灌水是最好的办法,即节省资金又消灭了害虫。
2、清除地边、沟里杂草,可消灭金龟子成虫。
3、灯光诱杀:在成虫发生盛期用火把、白炽灯、日光灯、汞灯、黑光灯诱杀,以后两种灯为好。林区主要用黑光灯。
化学防治 苗圃地的虫害主要以预防为主,做床前撒甲拌磷或呋喃丹预防。在成虫发生盛期用敌百虫、亚胺硫磷、敌敌畏1000倍液喷杀。蛴螬发生危害时,可用甲拌磷乳油和50%马拉松800倍液等浇灌苗木根部。其他药剂如恶虫威、氯吡磷、辛硫酸,甲基异柳磷亦可用来防治此虫。
生物防治 防治蛴螬有效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绿僵菌,防治效果达90%。也可用芽孢杆菌粉剂施入土中,使之感病致死。
地上施药防治成虫
喷粉:在金龟子出土期间的田埂、地边聚集活动的地方,喷洒1.5%乐果粉或2.5%的敌百虫粉,每亩1公斤~2公斤。
喷雾:40%乐果或氧化乐果800倍,喷洒在寄主上,药效40天左右。
涂干:在成虫喜食的树皮上,刮去粗皮,用40%的氧化乐果稍加稀释,涂在树干上。
诱杀:取20厘米~30厘米长的榆、杨、槐带叶枝条,将基部泡在内吸药液久效磷或乐果中,药液浓度30 倍~50倍,10余小时后取出树枝捆成把堆放诱杀。
吕红云(黑龙江省延寿县林业局北安林场 16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