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的俗与深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沈阳”在2009年春节晚会后,成为超级人气王。几乎无人不说“小沈阳”,据说他的身价猛涨六百倍。有人说:“小沈阳”的人气来自迎合了大众当下口味的东北俗文化。我觉得有其道理,但不全面。就赵本山领衔合演的《不差钱》来说,成功在于俗中有深。
  《不差钱》的台词中,有两点就表现了“深”。
   一是道出了生与死的哲理。“小沈阳”说:“人的一生很短暂,有的时候跟睡觉是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过去了。”
  生与死,是古今中外无数大哲学家苦心孤诣、穷追不舍的哲理。写了多少书和文章都没有讲清楚,“小沈阳”却以简单、幽默的老百姓话道出了其中的玄妙。你说是不是俗中有深?难怪毕福剑赞叹道:“精辟!”
  二是讲清了人与钱的关系。“小沈阳”说:“钱是身外之物,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还没用完。”赵本山则反驳道:“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没死,钱用完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钱的确是身外之物。然而,没有钱,人又没法活。钱是在支撑人活而且活得更好一些时,才有其价值。离开了人的生活,钱就会变得跟废纸一样,毫无意义。
  正是因为在东北俗文化的幽默、调侃中道出了这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不差钱》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而且具有了生命力。其实,经典如《红楼梦》《阿Q正传》,也正是凭借俗中有深流传下来的。有深没有俗,无法走向大众;有俗没有深,也无法在大众中恒久。《不差钱》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东北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就不会受到大众的欢迎;而假如没有这些深刻的内涵,只是俗上加俗,一味逗乐,就不会有长久的效果了。
  评论界正在探讨“小沈阳”将来有无远大前途的问题。以我意,“小沈阳”倘若能够沿着《不差钱》的俗中有深的路子走下去,就前程无量;如果俗上加俗,只着眼于迎合一般受众的口味,一味俗下去,则很可能短命。
   (来源:《中华读书报》)
其他文献
根据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结合移动政务CA中心的建设,分析层次CA与桥CA结构两种PKI信任模式的优缺点,提出现阶段移动政务的CA中心建设先采用层次CA结构模式,依托现有的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口头表达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在内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处于再发现的地位,学习活动仍具有数学发现和创造的性质,所以说数学创造性思维不仅存在于数学家的创造活动中,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切实可行的,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