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情感生态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情感生态环境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情感;教学环境;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建构起新的知识,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时,教师应适时介入,或以平等的态度陈述看法,或以简洁的提问因势利导,以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在个体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情感生态环境。
二、激发兴趣,感受成功
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學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
传授的内容和提出的要求要难易适度,即应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了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经过刻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考试或者设置教学环节时,要精心设计,不要让学生考得灰溜溜或者学得索然无味,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要让学生从考试、学习的阶段性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了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的沟通。比如,在讲到爱护水资源这个主题时,因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所以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就特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在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准备的课件、短片、漫画、手抄报等,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资源共享,展示环节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将“自我”摆进了教学的内容,展现自我,给心灵以触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坚定了他们的心理价值取向。
四、合作探究,营造和谐
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就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应体现着这些不同层次的铺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多点探究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大家明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相互质疑,观点对立或不相一致的认知冲突就会激发出新思想、新思维,促使师生进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兴致勃勃地主动探究下去,从而实现了认知结构的迁移和整合。不管成功与否,他们都能有所收获,自然就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而对于那些认知水平不足的“学困生”来说,他们也能在合作讨论、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也能有所收获。在探究学习中,我们都尽量让学生既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又能锤炼思维,同时张扬个性,感受成功,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珍惜学生所取得的一点一滴进步,
总之,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课堂情感;教学环境;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建构起新的知识,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时,教师应适时介入,或以平等的态度陈述看法,或以简洁的提问因势利导,以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在个体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情感生态环境。
二、激发兴趣,感受成功
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學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
传授的内容和提出的要求要难易适度,即应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了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经过刻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考试或者设置教学环节时,要精心设计,不要让学生考得灰溜溜或者学得索然无味,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要让学生从考试、学习的阶段性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了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的沟通。比如,在讲到爱护水资源这个主题时,因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所以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就特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在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准备的课件、短片、漫画、手抄报等,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资源共享,展示环节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将“自我”摆进了教学的内容,展现自我,给心灵以触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坚定了他们的心理价值取向。
四、合作探究,营造和谐
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就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应体现着这些不同层次的铺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多点探究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大家明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相互质疑,观点对立或不相一致的认知冲突就会激发出新思想、新思维,促使师生进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兴致勃勃地主动探究下去,从而实现了认知结构的迁移和整合。不管成功与否,他们都能有所收获,自然就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而对于那些认知水平不足的“学困生”来说,他们也能在合作讨论、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也能有所收获。在探究学习中,我们都尽量让学生既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又能锤炼思维,同时张扬个性,感受成功,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珍惜学生所取得的一点一滴进步,
总之,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