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社会以艺术图像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以 18世纪法国版《帝鉴图说》为例

来源 :艺术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caijuan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通过分析法国版《帝鉴图说》插图的构图形式、建筑形态与人物形象等图像特征,利用几何模型解析图像独特的透视特点,并以张居正版《帝鉴图说》为蓝本进行图像与文本的对比,认为法国版《帝鉴图说》始终以宗教的角度和西方的观看方式来改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带有强烈的宗教性和意识形态性。在绘画构图上,该著用天主教的观念、定点透视的观看方式,将张居正版《帝鉴图说》中图像的构图“十字化”,将中国建筑的檐柱“基督化”。在建筑表现上,法国版《帝鉴图说》用西方文化中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建筑“改造”了中国的高台建筑,构建了中国
其他文献
期刊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有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期刊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陽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节选自《写在人生边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期刊
我把对于祖国的那些感触用音乐写下来,像我把生活中的痛楚用音乐写下来一样。我渐渐把不顾内容的技巧(这是“学院派”艺术至上的特点),用来描写、诉说痛苦的人生、被压迫的祖国,我不管这高尚不高尚。在初到法国的时候,我有艺术家的所谓“慎重”,一个创作要花一年的工夫完成,或者一年写一个东西,像小提琴及钢琴合奏的《索拿大》,我就花了八个月的工夫。但以后,就不是这样了。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真是被
期刊
“低俗不是通俗”,这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诸多创新知识命题之一。其创新之处在于,针对一段时期以来文艺异化所带来的意义缺失与价值危机,从实践理性高度将传统命题结构的“雅—俗”普议关系转换为现实解困的“低俗—通俗”具议关系,学理性地呈现为结构关系转换后的知识化命题重建。重建命题有如新时代一把利刃,对通俗与低俗的现实生存暧昧尤其是混存状态中低俗文艺的泛滥,予以生存论、存在论直至本体论界面的深入剖切,从而对负能量文艺事态的现实表现、发生机理、社会后果、低俗文艺的主要特征以及低俗化加剧的背景复杂性等,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编了一组从不同角度抒写亲人之间真挚情感的文章,有的情感显豁直露,有的情感深沉含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细读文本,从字里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