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诗中分别写了竹子、桃花、芦笋、河豚,当然,还提到另一种植物——“蒌蒿(ho)”。说到这儿,你一定会背诵出全诗了吧?没错,这首诗就是你熟悉的《惠崇<春江晓景>》。
但若有人问你诗中的“蒌蒿”是什么,你未必答得上来,我告诉你,它就是本文的题目——柳蒿,也叫柳叶蒿、水蒿、香艾等等。柳蒿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叶子像菊花的叶子,绿中泛白,喜欢生长在湿润的路旁、荒滩和水边,亭亭玉立;风一吹,随风摇曳。在东北乡下,柳蒿五月中旬萌芽,这时候,也是吃柳蒿的最佳时节。人们去野外采回来,掐掉鲜嫩的叶子,放在开水中焯(cho)一下,放点儿盐、葱花凉拌,入口便有一股清纯的草香,略带一点儿苦味。有一种吃法更简单:舀一碟农家自制的黄豆酱,用焯好的柳蒿蘸酱吃。
柳蒿不仅好吃,还有药用功效,中国的古代医书《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都有记载——柳蒿能止血、消炎、镇咳、化痰,可治胃气虚弱等症,还可起保护头脑,为肝脏解毒的作用。我们乡下人不知道柳蒿有这么多功效,喜爱柳蒿是因为它充当了餐桌上的常食蔬菜之一,因而,我对柳蒿才有深刻的记忆。
在蒲公英的黄花开满大地的美好春天,采野菜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主题。在这个季节,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谁有空谁就会拎着筐,到旷野或山林里去,耳朵里满是泉水流淌和鸟儿们欢叫的声音,心情愉悦地寻觅野菜的踪迹。一天午后,我去村外的河边采柳蒿,沿着河岸走出很远,因为我知道,只有走到别人很少去的地方,才会有肥壮的柳蒿。
果然,我随着弯曲的河流转了几个弯,走了将近半个小时,在一段宽阔的河滩上,发现一大片茁壮的柳蒿。我高兴坏了,直冲过去,一根一根地采下来,放到筐里。筐装不下时,我坐在干净的鹅卵石上,把柳蒿的叶子一一掐掉,又腾出许多空间。这样反复几次,小筐装满了,我到河边洗掉手上沾染的泥土和草浆,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傍晚时分,我算计着在地里干农活的母亲快要收工了,就抱来一捆干柴,烧一锅水,等待母亲回来做饭。不久,我听到母亲进院的脚步声,兴高采烈地出门迎接她,接过她肩上的锄镐,说:“妈,我采了好多柳蒿,水都烧好了,正等您回来做呢!”
母亲笑着夸我:“嘿嘿,我家的老姑娘不淘气了,还会分担家务了。”
我一脸得意地说:“那可不,您不能拿老眼光看人!”
母亲说:“也是啊,孩子总会长大的。”
说着,母亲进了门,简单洗漱一下,开始张罗一家人的晚饭。用开水焯柳蒿的时候,母亲问了一句:“你都挑干净了吧,别夹带杂草什么的。”
“挑干净了,您放心吧!”我大声应道。
母亲不作声了,专心忙她的活计。焯好柳蒿,母亲又对我说:“把浸在凉水里的柳蒿捞出来晾干,你再挑一挑。”
这时,我的肚子已经咕咕直叫,心想着快点儿开饭,我胡乱答应一声。过了一会儿,我端着盆子,坐在门槛上,把焯熟的柳蒿挑好,码放在盘子里,然后摆到桌子上面,全家人开始吃饭。我饿极了,捧着一碗黄澄澄的玉米粥,夹起一根翠绿的柳蒿蘸点儿酱,像一头贪婪的小猪一样,呼噜呼噜吃得满口生香。突然,母亲伸出筷子,“啪”的一声,把我夹的一根柳蒿打掉了。这一下,我们全都愣住了,我以为母亲又像往常似的教训我吃饭没有吃相,吓得缩着脖子不敢出声。“你看看,上面是什么?”母亲板着着脸孔说。
“啊?是……什么啊?”我很没底气,但我从母亲的问话里听出来,这次她没责备我吃饭不注意形象,心里暗暗舒了一口气。
“你还问我?你自己看!”母亲的脸色仍没缓和。
我只好抬起头来,看母亲捡起来的那根柳蒿,这一看,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蚂……”后面的那个字,我没说出来,脊背早已沁出一层冷汗来。
——那根柳蒿茎上,居然趴着一条蚂蟥!我们乡下人,怕蚂蟥甚于怕蛇。村里人说,这种东西爱吸血,如果被它叮住了,它会把脑袋扎进你的血管,随着血液的流动慢慢进入你的身体里,在里面分泌毒素,让人痛苦地死去。更恐怖的是,这种东西很难被弄死,甚至它根本就不会死。村里人说,假如你用石头捣碎它,你捣几节,它就分解成几节;你用水烫它,它僵而不死;用火烧它,它的灰烬也能复活。总之,这东西在我们心里极其可怕。蚂蟥跟蛇不同的还有,它不像蛇那样到处乱跑,攻击人的时候张牙舞爪,凶相毕露。蚂蟥寄居在水中的植物上,比如,它会悄无声息地躲在柳蒿叶下面,伪装成柳蒿的叶斑,趁人不备,钻进人的体内。
我越想越害怕,脸都白了,母亲的话在耳边嗡嗡回响:“你能干活,帮大人分担家务是好事,但做事要细心啊,不然,有苦劳而无功劳不说,恐怕适得其反呢。今天这条蚂蟥被我发现了,如果我没看见,你吃进肚子里去,或者咱家任何一个人吃下去,那后果将会如何呢?”
我做错了事情,红着脸向母亲保证:“妈,下次我一定注意。”
母亲说:“之前妈就让你仔细挑一挑,你嘴上答应,思想上马虎,看看,出问题了吧!”
我感到愧疚,幸亏母亲细心,才没出大事,不然,那就麻烦了!
母亲又说:“妈没有埋怨责怪你的意思,妈只是想让你明白,做事情不仔细,一个小疏忽也许会酿成大祸。”母亲一席话,说得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想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以后办事要认真,绝不马虎,便穿鞋下地,端着一盘柳蒿,重新挑选,清洗干净,然后再端上桌。
那一顿晚饭,因为发生了这个小插曲,我至今没忘,牢牢地记在心间。
但若有人问你诗中的“蒌蒿”是什么,你未必答得上来,我告诉你,它就是本文的题目——柳蒿,也叫柳叶蒿、水蒿、香艾等等。柳蒿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叶子像菊花的叶子,绿中泛白,喜欢生长在湿润的路旁、荒滩和水边,亭亭玉立;风一吹,随风摇曳。在东北乡下,柳蒿五月中旬萌芽,这时候,也是吃柳蒿的最佳时节。人们去野外采回来,掐掉鲜嫩的叶子,放在开水中焯(cho)一下,放点儿盐、葱花凉拌,入口便有一股清纯的草香,略带一点儿苦味。有一种吃法更简单:舀一碟农家自制的黄豆酱,用焯好的柳蒿蘸酱吃。
柳蒿不仅好吃,还有药用功效,中国的古代医书《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都有记载——柳蒿能止血、消炎、镇咳、化痰,可治胃气虚弱等症,还可起保护头脑,为肝脏解毒的作用。我们乡下人不知道柳蒿有这么多功效,喜爱柳蒿是因为它充当了餐桌上的常食蔬菜之一,因而,我对柳蒿才有深刻的记忆。
在蒲公英的黄花开满大地的美好春天,采野菜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主题。在这个季节,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谁有空谁就会拎着筐,到旷野或山林里去,耳朵里满是泉水流淌和鸟儿们欢叫的声音,心情愉悦地寻觅野菜的踪迹。一天午后,我去村外的河边采柳蒿,沿着河岸走出很远,因为我知道,只有走到别人很少去的地方,才会有肥壮的柳蒿。
果然,我随着弯曲的河流转了几个弯,走了将近半个小时,在一段宽阔的河滩上,发现一大片茁壮的柳蒿。我高兴坏了,直冲过去,一根一根地采下来,放到筐里。筐装不下时,我坐在干净的鹅卵石上,把柳蒿的叶子一一掐掉,又腾出许多空间。这样反复几次,小筐装满了,我到河边洗掉手上沾染的泥土和草浆,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傍晚时分,我算计着在地里干农活的母亲快要收工了,就抱来一捆干柴,烧一锅水,等待母亲回来做饭。不久,我听到母亲进院的脚步声,兴高采烈地出门迎接她,接过她肩上的锄镐,说:“妈,我采了好多柳蒿,水都烧好了,正等您回来做呢!”
母亲笑着夸我:“嘿嘿,我家的老姑娘不淘气了,还会分担家务了。”
我一脸得意地说:“那可不,您不能拿老眼光看人!”
母亲说:“也是啊,孩子总会长大的。”
说着,母亲进了门,简单洗漱一下,开始张罗一家人的晚饭。用开水焯柳蒿的时候,母亲问了一句:“你都挑干净了吧,别夹带杂草什么的。”
“挑干净了,您放心吧!”我大声应道。
母亲不作声了,专心忙她的活计。焯好柳蒿,母亲又对我说:“把浸在凉水里的柳蒿捞出来晾干,你再挑一挑。”
这时,我的肚子已经咕咕直叫,心想着快点儿开饭,我胡乱答应一声。过了一会儿,我端着盆子,坐在门槛上,把焯熟的柳蒿挑好,码放在盘子里,然后摆到桌子上面,全家人开始吃饭。我饿极了,捧着一碗黄澄澄的玉米粥,夹起一根翠绿的柳蒿蘸点儿酱,像一头贪婪的小猪一样,呼噜呼噜吃得满口生香。突然,母亲伸出筷子,“啪”的一声,把我夹的一根柳蒿打掉了。这一下,我们全都愣住了,我以为母亲又像往常似的教训我吃饭没有吃相,吓得缩着脖子不敢出声。“你看看,上面是什么?”母亲板着着脸孔说。
“啊?是……什么啊?”我很没底气,但我从母亲的问话里听出来,这次她没责备我吃饭不注意形象,心里暗暗舒了一口气。
“你还问我?你自己看!”母亲的脸色仍没缓和。
我只好抬起头来,看母亲捡起来的那根柳蒿,这一看,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蚂……”后面的那个字,我没说出来,脊背早已沁出一层冷汗来。
——那根柳蒿茎上,居然趴着一条蚂蟥!我们乡下人,怕蚂蟥甚于怕蛇。村里人说,这种东西爱吸血,如果被它叮住了,它会把脑袋扎进你的血管,随着血液的流动慢慢进入你的身体里,在里面分泌毒素,让人痛苦地死去。更恐怖的是,这种东西很难被弄死,甚至它根本就不会死。村里人说,假如你用石头捣碎它,你捣几节,它就分解成几节;你用水烫它,它僵而不死;用火烧它,它的灰烬也能复活。总之,这东西在我们心里极其可怕。蚂蟥跟蛇不同的还有,它不像蛇那样到处乱跑,攻击人的时候张牙舞爪,凶相毕露。蚂蟥寄居在水中的植物上,比如,它会悄无声息地躲在柳蒿叶下面,伪装成柳蒿的叶斑,趁人不备,钻进人的体内。
我越想越害怕,脸都白了,母亲的话在耳边嗡嗡回响:“你能干活,帮大人分担家务是好事,但做事要细心啊,不然,有苦劳而无功劳不说,恐怕适得其反呢。今天这条蚂蟥被我发现了,如果我没看见,你吃进肚子里去,或者咱家任何一个人吃下去,那后果将会如何呢?”
我做错了事情,红着脸向母亲保证:“妈,下次我一定注意。”
母亲说:“之前妈就让你仔细挑一挑,你嘴上答应,思想上马虎,看看,出问题了吧!”
我感到愧疚,幸亏母亲细心,才没出大事,不然,那就麻烦了!
母亲又说:“妈没有埋怨责怪你的意思,妈只是想让你明白,做事情不仔细,一个小疏忽也许会酿成大祸。”母亲一席话,说得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想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以后办事要认真,绝不马虎,便穿鞋下地,端着一盘柳蒿,重新挑选,清洗干净,然后再端上桌。
那一顿晚饭,因为发生了这个小插曲,我至今没忘,牢牢地记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