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b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非常关键,教师们安排在首位的一般都是“整体感知课文”。即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这是一种既传统又无从更改的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既然如此,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走进文本,有效进行“整体感知”呢?
  一、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整体感知
  这就要求学生先去看课文的题目,从题目中得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珍珠鸟》时,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性格如何?能和作者成为好朋友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很快学生就通过初读得出珍珠鸟的样子是: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的小白点;它是一种怕人的鸟;由于“信赖”,它和作者成了好朋友。这样一来,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问题,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让学生直接切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初读课文最好能让学生在“情感”这一因素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漫无目的的读书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点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设计一些能牵一发能动全身的问题来辐射全篇。
  二、观看文本中的插图来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论哪一种版本,都有大量的课文插图。这不仅仅是为了精美,更是为了学生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学人教版第20课《景阳冈》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文章中的插图来进行有效感知。这篇课文选自名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跟其他文章相比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再加上课文较长,学生的阅读兴致可能会“望而生畏”“稍纵即逝”。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图片,然后追问学生:“能否给图片起个合适的名字呢?”学生很快就会起出名字“武松打虎”。然后,教师应抓住“武松打虎”这个关键词让学生寻找相关的段落,阅读相关的句子。这样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又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容易,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理解文章的真谛就是把文章的思路搞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具有通观全局、把握中心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顺着思路理清脉络。这也可以依靠课文插图来完成。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这篇课文共有两幅插图,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两张插图来整体感知文章。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文中插图并提问:图上都画了什么?地点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后的得出:第一幅图画了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行行白杨树;第二幅图画了爸爸在和儿子、女儿谈话;地点由大戈壁变到火车内。然后,我们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几段写了第一幅图上的情景?哪几段写了第二幅图画上的情景?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梳理完了文中的写作顺序和作者的思路。接着,我们可再选择第二幅图问学生:“他们可能谈论什么?”这样就能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三、抓中心句(总结句)来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课文就是要明确课文写了什么事或者什么景物及景物的特点。抓住中心句来感知课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1课《乡下人家》时,我们就可以试着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来整体感知课文。《乡下人家》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在结尾写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们在初读整体把握的时候就可以抓住这句话来进行感知。首先看什么时候,都是什么时候呢?学生通读课文,就会发现即使傍晚时分都会有围在一起吃饭的其乐融融,入睡时也有纺织娘的催眠曲。然后,再抓住季节来梳理,学生就会发现四季都有盛开的鲜花等。抓独特与迷人来理解,学生也能很快得出乡下人家的自然美与城里的呆板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让学生学会了读书方法。
  四、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整体感知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对象。把握了主要人物,也就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知道他们的“了不起”都表现在哪里吗?(学生读文后交流父亲不顾众人的劝阻,执意要救出儿子和儿子不顾自己安危,执意要先救其他同学。)
  通过这一小小的问题,既是抓中心句也是抓人物。通过学生的交流,也就梳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了感知更多的内容,我们还可以继续提问。
  师:找出最能表现父与子“了不起”的语言来,并试着分析人物特点。(这是对文章更细、更深入的感知。了解了人物语言,并从语言中感受到了人物的品质。)
  师:再次细读文章,感受他们的伟大。
  五、从对比中整体感知
  有的文章对比鲜明,我们就可以抓住对比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比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对比来理解文章。
  师:观察图1,说说给你的印象。(美丽、富饶等)
  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再出示相关句子。如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等。然后教师进行范读,再让学生读,读出其美。
  师:观察图2,谈谈感受。(一无所有、大雨滂沱等)
  教师出示文中句子:“那个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师:谁能猜猜这其中的原因呢?(揭示原因,走进故事)
  在这则案例中,就是巧妙运用对比来感知文章的,即在对比中引发深情,对比中把握要点,对比中理解内容。
  总之,以上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不是孤立的,几个方面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协调,融为一体。一直以来,我们强调有效阅读,只要掌握了方法,初读文本整体把握就会变得不仅有效,更会高效。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很重要的一面是看他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程度的高低,但其实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当今复杂的社会,对在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着重论述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目前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广泛阅读.观察生活,技巧上生趣.评改升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