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高中两阶段物理学习中的脱节现象,我们习惯称之为“台阶”。如何帮助学生跨越台阶,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确保高中物理教学的高质量,既是课程改革专家们关心的问题,更是高中物理教师关注的问题。作为高一物理教师,我在此就如何帮助学生跨越“台阶”谈谈自己的想法。
1.加强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指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教师对教材理解要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要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加强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了解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教材结构,明确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的重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教材的呈现除难易适当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取螺旋式的方法,降低知识的梯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也就是让教学内容在新授、章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和期终复习等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知识逐步扩展和加深,最终达到或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水平,绝不可急于求成。
3.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发展物理思维能力
在衔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具体讲就是教师要使学生通过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弄清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每一规律的表达形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规律的应用,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4.重视学生物理思想方法的建立与训练
中学物理常用的思想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法、图像法、模型法、假设法、整体与隔离法、逆向思维等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感悟和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物理过程、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积累方法、发展思维、知识迁移之目的。解答习题是物理思想的建立与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特别要加强分析物理过程构建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图景化的指导。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作示意图是促进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降低问题难度的有效举措。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解题的难点往往是不能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所以习题课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5.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可见习惯养成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学主要培养学生如下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正确使用工具书和因特网等搜集处理信息的习惯,科学记忆和良好的思维等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系统的科学思想方法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因为“只有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地提取和检索”。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终生发展,将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高中物理知识较初中而言,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实现“台阶”的有效跨越。
1.加强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指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教师对教材理解要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要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加强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了解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教材结构,明确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的重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教材的呈现除难易适当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取螺旋式的方法,降低知识的梯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也就是让教学内容在新授、章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和期终复习等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知识逐步扩展和加深,最终达到或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水平,绝不可急于求成。
3.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发展物理思维能力
在衔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具体讲就是教师要使学生通过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弄清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每一规律的表达形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规律的应用,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4.重视学生物理思想方法的建立与训练
中学物理常用的思想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法、图像法、模型法、假设法、整体与隔离法、逆向思维等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感悟和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物理过程、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积累方法、发展思维、知识迁移之目的。解答习题是物理思想的建立与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特别要加强分析物理过程构建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图景化的指导。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作示意图是促进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降低问题难度的有效举措。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解题的难点往往是不能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所以习题课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5.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可见习惯养成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学主要培养学生如下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正确使用工具书和因特网等搜集处理信息的习惯,科学记忆和良好的思维等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系统的科学思想方法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因为“只有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地提取和检索”。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终生发展,将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高中物理知识较初中而言,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实现“台阶”的有效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