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3-006-02
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二语习得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也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外语教学领域当中。最近三十年以来,研究二语习得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日益增多,因此出现了大量有关书籍,而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正是其中一朵奇葩。该书由Routledge公司出版,它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在1998年和2004年出版,第三版是2013的最新版本,在旧版本的基础上,第三版增加了二语习得这一领域至2013年为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由英国的南浦安顿大学的应用语言学教授Rosamond Mitchell,埃塞克斯大学的二语习得教授Florence Myles和约克大学的第二语言教育高级讲师Emma Marsden合著。本书收集了二语习得领域目前最活跃的主要理论研究,而且在书中以章为单位分别讨论了几大方面的理论,包括语言学、认知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本文拟对该书进行介绍和评价。
一、内容简介
作者写《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的目的是要给读者提供目前二语习得领域最新最活跃的主要理论研究,而且该书的目标读者很广泛, 包括语言学的本科生、外语教育/英语(作为外语)教育/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以及从事二语教育的教师等等。本书共有十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了重要的概念和重要问题;第2章回顾了二语学习研究的近代史;第3章关于语言学和语言发展方面的“普遍语法论”;第4章关于二语学习的认知法:普遍的内隐学习机制; 第5章关于认知法:记忆系统和有意识的学习; 第6章关于二语学习的互动;第7章探讨了基于意思的二语学习方式;第8章从社会文化角度来分析二语学习;第9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二语学习;第10章是全书的总结。
作为全书的开篇,第1章介绍了“第二语言学习”(简称“二语学习”)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的重要问题,使读者对该书的研究范围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作者首先解释了“二语学习”这一核心概念,作者广泛地把它定义为任何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然后作者介绍了一系列将会重复出现在往下的章节的概念和问题,包括以下几点:“好”理论的特征;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的过程;语言学习者的观点;语言学习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第2章回顾了二语学习研究的近代发展史,以及大概地探讨了现今学者思考的理论基础。作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二语研究总体发展的时间轴(p50),详细列出了各个研究的年份、著作(包括作者姓名)、主要评价等等,时间跨度从1945年到2008年,涵盖了超过60部与语言学或二语学习相关的著作,让新读者对二语学习和研究这一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提供了详细的书目清单供读者按照兴趣和需要查找。
第3章到第9章是该书的主要部分,介绍了二语学习的各个相关领域。
第3章探讨了美国语言学家Noam Chomsky提出的重要理论----“普遍语法”。这一语言学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发了大量的学术思考和相关著作出版。作者认为,“普遍语法”论致力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尽管这一理论主要研究的方面不是二语习得,但是它却是直接与二语研究相关的(Kobayashi,1999)。“普遍语法论”对研究者能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里面的形态句法学的特征这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因此作者对这一理论高度评价。
第4章和第5章都讨论了认知法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具体来说,第4章从普遍的内隐学习机制来讨论认知法。作者认为在学习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都使用到了同样的内隐机制。张人(2004)也指出儿童在母语环境长大,三岁左右的时候就能流利地说母语,这就是内隐学习机制。而成人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时候,最终也会受到内隐学习机制的影响。本书作者讨论二语学习的认知法的时候,尝试探讨了人类大脑是如何处理和获得新知识的(Kobayashi,1999)。他们首先引入了以输入为基础的突生进化论者的观点,认为人类本没有什么语言天赋, 都是靠后天的环境浸泡和语言积累所获得语言技能。作者继而指出输入频率与学习效果成正比。然而,Elman、Bybee和Hopper等学者提出了以处理(输入知识)为基础的观点,也就是在过去几十年里,认知理论者越来越倾向认为语言是由人类总的学习能力和局限性来形成的。认知与其他学习途径之间有越来越多的相互联系。
作者在第5章强调了二语学习比母语学习更加具有内隐学习机制的特点。作者首先介绍了两种类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或称外显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或称内隐知识),还列了Ellis的一个表格(p137)比较了这两种知识在意识程度、所需时间、注意力等七方面的不同支出。Ullman比较了儿童和成人学习语言的特点,认为儿童是通过程序化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言的,而成人则是有意识地用陈述记忆系统去学习语言。Han和Ellis认为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时候,需要更集中的注意力和更周详的学习计划。Gor以学习英语过去式这个语法为例子,证明二语学习者更加依赖陈述性知识系统。另外,作者还介绍了两种记忆系统的相互作用。Ullman认为,程序性记忆可以使用陈述性记忆所获取的信息,程序性记忆还可以影响陈述性知识。作者介绍了技巧习得理论的三个阶段:(1)认知新知识,(2)练习使用新知识,(3)自主使用知识。最后,作者提及了工作记忆(或称短时记忆)能力的定义和二语习得的关系。工作记忆系统有两个组成部分, 一个是短时记忆, 另一个是对短时记忆信息的控制。
第6章介绍了互动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作者着重讨论近年针对二语互动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的研究。Mackey、Polio、Sheen 和Lyster等学者认为“互动方式”一直是比较活跃的研究话题,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互动在某些方面能促进二语学习。作者还从目标二语的结构和词汇这两方面说明互动是可以推进二语习得的。互动里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反馈,所以作者也特别指出提醒和纠正学习者的错误的反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7章关于基于意思的二语学习方式,作者首先引入了由Givon、Halliday和Langacker等理论语言学家提出的功能主义的观点,说明二语学习者侧重于理解二语的意思的方法以及如何达到他们个人交流的目的。另外,理论语言学家们还认为学习者为了理解二语的意思,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学习正统的语法系统。本章主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作者在本章开头首先做了一个小规模的关于二语学习的机能主义案例分析,所选案例是为了阐明以意思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的主要问题和原理。2)作者评价了一个欧洲科学基地(ESF)做的一个大型研究,此研究检测了一些欧洲国家里面的成年移民不正式的语言学习过程,从而提出了如何学习以交流为目的的语法知识的建议。3)作者进一步检验了学习者如何发展和使用语言学的方法去解开一系列的概念意思,包括“过去时”和“移动”等的概念。4)作者考虑把目前的研究转变成学习者如何发展和使用语言学方法和理解上下文意思这一方面,从而使自己能用二语表达意思。5)作者评价理解二语发展这方面的总体研究成果。
第8章主要讨论语言学习和社会文化的关系。首先作者引入了新Vygotsky思想和研究, 也就是“社会文化论”(SCT),该理论的研究者们认为互动本身就构成了学习过程,而这个学习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性活动,而不是个人的独立活动。自从1980年开始,Lantolf和他的同事们是研究SCT与二语学习的相关性最主要的人物。Lantolf认为,“调解法”(mediation)是Vygotsky思想的中心概念,意思是人类的心理行为依靠一系列的文化象征工具(例如语言)。Vygotsky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最接近发展区”(ZPD),意思是在教师或专家等人的指导下,学生能解决他们本身水平不能解决的问题。Wells指出,ZPD最初指的是“初学者”在“专家”的辅助指导下成功解决问题, 但是现在的SCT理论者已经把此概念扩展到同龄人之间的小组学习,他们认为在合作活动里面,每一个人都能协助他人,每个人都能从他人的贡献中学习到知识。Lantolf和Poehner认为,随着以概念为基础的指导和课堂二语学习的非自然环境学习的局限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应开始探讨更有针对性和持久性的实质性研究。
第9章主要探讨了社会语言学和二语学习理论之间的关系。社会语言学是一个由很多理论分支组成的多样多变学科,因此作者选择了当代的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对二语学习有着最密切关系的部分来深入讨论。作者在本章关注多种语言的练习和虚拟社区在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理解,其他主要内容还包括:由社会语言学驱使的二语使用的变化倾向;二语社会化;语言练习社区和情境二语学习;二语学习、媒介和身份(重新)建立;对二语学习的情感和投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引用了好几个二语学习的例子(包括Li研究的以中文作为二语,Ohta研究的以日语作为二语等等)来说明社会语言学和二语学习的关系。
在第10章,作者总结了近年二语学习研究的主要成果,也指出了这些成果的局限性。另外,作者指出了二语学习今后的研究方向,还指出了二语学习研究和语言教育的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需要“实际理论”和课堂教师之间展开持续性的对话,还需要更多源于研究项目但是更独立和抽象的观点(Kobayashi,1999)。
二、简要评价
本著作与时俱进,从1998年第一版到2013年的第三版, 作者都会增加很多与社会上最新的与学习和研究相关的事件,例如本版作者更加关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语言学习方式, 因为这也是现阶段很多学生接受外语学习的新方式。其次,各章节的写作思路清晰,每章开头都会简要说明本章包括的主要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 另外,本著作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二语研究总体发展的时间轴(p50),显示了研究的年份、著作、主要评价等等,让新读者对二语习得这一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个时间轴也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内容。还有,书后提供一个完整的词汇表(p292), 详细地解释了本书出现的各种概念(在正文出现的概念用黑正体表示),帮助读者更易理解。最后,作者还附上主题索引(p365)和引用作者的名字索引(p374),方便读者随时查找需要的信息。虽然本著作有诸多优点,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介绍和理论解释,也有大量的案例分析,但是没有给读者较多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指引。总的来说,本著作优点多于缺点,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适合各阶层的二语学习、教学或研究的人士参考和使用。
参考文献:
[1]Kobayashi,M. 1999. Book Review: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3:280-284.
[2]张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04(4):43-47
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二语习得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也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外语教学领域当中。最近三十年以来,研究二语习得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日益增多,因此出现了大量有关书籍,而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正是其中一朵奇葩。该书由Routledge公司出版,它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在1998年和2004年出版,第三版是2013的最新版本,在旧版本的基础上,第三版增加了二语习得这一领域至2013年为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由英国的南浦安顿大学的应用语言学教授Rosamond Mitchell,埃塞克斯大学的二语习得教授Florence Myles和约克大学的第二语言教育高级讲师Emma Marsden合著。本书收集了二语习得领域目前最活跃的主要理论研究,而且在书中以章为单位分别讨论了几大方面的理论,包括语言学、认知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本文拟对该书进行介绍和评价。
一、内容简介
作者写《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的目的是要给读者提供目前二语习得领域最新最活跃的主要理论研究,而且该书的目标读者很广泛, 包括语言学的本科生、外语教育/英语(作为外语)教育/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以及从事二语教育的教师等等。本书共有十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了重要的概念和重要问题;第2章回顾了二语学习研究的近代史;第3章关于语言学和语言发展方面的“普遍语法论”;第4章关于二语学习的认知法:普遍的内隐学习机制; 第5章关于认知法:记忆系统和有意识的学习; 第6章关于二语学习的互动;第7章探讨了基于意思的二语学习方式;第8章从社会文化角度来分析二语学习;第9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二语学习;第10章是全书的总结。
作为全书的开篇,第1章介绍了“第二语言学习”(简称“二语学习”)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的重要问题,使读者对该书的研究范围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作者首先解释了“二语学习”这一核心概念,作者广泛地把它定义为任何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然后作者介绍了一系列将会重复出现在往下的章节的概念和问题,包括以下几点:“好”理论的特征;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的过程;语言学习者的观点;语言学习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第2章回顾了二语学习研究的近代发展史,以及大概地探讨了现今学者思考的理论基础。作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二语研究总体发展的时间轴(p50),详细列出了各个研究的年份、著作(包括作者姓名)、主要评价等等,时间跨度从1945年到2008年,涵盖了超过60部与语言学或二语学习相关的著作,让新读者对二语学习和研究这一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提供了详细的书目清单供读者按照兴趣和需要查找。
第3章到第9章是该书的主要部分,介绍了二语学习的各个相关领域。
第3章探讨了美国语言学家Noam Chomsky提出的重要理论----“普遍语法”。这一语言学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发了大量的学术思考和相关著作出版。作者认为,“普遍语法”论致力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尽管这一理论主要研究的方面不是二语习得,但是它却是直接与二语研究相关的(Kobayashi,1999)。“普遍语法论”对研究者能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里面的形态句法学的特征这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因此作者对这一理论高度评价。
第4章和第5章都讨论了认知法对二语学习的影响。具体来说,第4章从普遍的内隐学习机制来讨论认知法。作者认为在学习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都使用到了同样的内隐机制。张人(2004)也指出儿童在母语环境长大,三岁左右的时候就能流利地说母语,这就是内隐学习机制。而成人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时候,最终也会受到内隐学习机制的影响。本书作者讨论二语学习的认知法的时候,尝试探讨了人类大脑是如何处理和获得新知识的(Kobayashi,1999)。他们首先引入了以输入为基础的突生进化论者的观点,认为人类本没有什么语言天赋, 都是靠后天的环境浸泡和语言积累所获得语言技能。作者继而指出输入频率与学习效果成正比。然而,Elman、Bybee和Hopper等学者提出了以处理(输入知识)为基础的观点,也就是在过去几十年里,认知理论者越来越倾向认为语言是由人类总的学习能力和局限性来形成的。认知与其他学习途径之间有越来越多的相互联系。
作者在第5章强调了二语学习比母语学习更加具有内隐学习机制的特点。作者首先介绍了两种类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或称外显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或称内隐知识),还列了Ellis的一个表格(p137)比较了这两种知识在意识程度、所需时间、注意力等七方面的不同支出。Ullman比较了儿童和成人学习语言的特点,认为儿童是通过程序化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言的,而成人则是有意识地用陈述记忆系统去学习语言。Han和Ellis认为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时候,需要更集中的注意力和更周详的学习计划。Gor以学习英语过去式这个语法为例子,证明二语学习者更加依赖陈述性知识系统。另外,作者还介绍了两种记忆系统的相互作用。Ullman认为,程序性记忆可以使用陈述性记忆所获取的信息,程序性记忆还可以影响陈述性知识。作者介绍了技巧习得理论的三个阶段:(1)认知新知识,(2)练习使用新知识,(3)自主使用知识。最后,作者提及了工作记忆(或称短时记忆)能力的定义和二语习得的关系。工作记忆系统有两个组成部分, 一个是短时记忆, 另一个是对短时记忆信息的控制。
第6章介绍了互动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作者着重讨论近年针对二语互动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的研究。Mackey、Polio、Sheen 和Lyster等学者认为“互动方式”一直是比较活跃的研究话题,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互动在某些方面能促进二语学习。作者还从目标二语的结构和词汇这两方面说明互动是可以推进二语习得的。互动里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反馈,所以作者也特别指出提醒和纠正学习者的错误的反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7章关于基于意思的二语学习方式,作者首先引入了由Givon、Halliday和Langacker等理论语言学家提出的功能主义的观点,说明二语学习者侧重于理解二语的意思的方法以及如何达到他们个人交流的目的。另外,理论语言学家们还认为学习者为了理解二语的意思,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学习正统的语法系统。本章主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作者在本章开头首先做了一个小规模的关于二语学习的机能主义案例分析,所选案例是为了阐明以意思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的主要问题和原理。2)作者评价了一个欧洲科学基地(ESF)做的一个大型研究,此研究检测了一些欧洲国家里面的成年移民不正式的语言学习过程,从而提出了如何学习以交流为目的的语法知识的建议。3)作者进一步检验了学习者如何发展和使用语言学的方法去解开一系列的概念意思,包括“过去时”和“移动”等的概念。4)作者考虑把目前的研究转变成学习者如何发展和使用语言学方法和理解上下文意思这一方面,从而使自己能用二语表达意思。5)作者评价理解二语发展这方面的总体研究成果。
第8章主要讨论语言学习和社会文化的关系。首先作者引入了新Vygotsky思想和研究, 也就是“社会文化论”(SCT),该理论的研究者们认为互动本身就构成了学习过程,而这个学习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性活动,而不是个人的独立活动。自从1980年开始,Lantolf和他的同事们是研究SCT与二语学习的相关性最主要的人物。Lantolf认为,“调解法”(mediation)是Vygotsky思想的中心概念,意思是人类的心理行为依靠一系列的文化象征工具(例如语言)。Vygotsky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最接近发展区”(ZPD),意思是在教师或专家等人的指导下,学生能解决他们本身水平不能解决的问题。Wells指出,ZPD最初指的是“初学者”在“专家”的辅助指导下成功解决问题, 但是现在的SCT理论者已经把此概念扩展到同龄人之间的小组学习,他们认为在合作活动里面,每一个人都能协助他人,每个人都能从他人的贡献中学习到知识。Lantolf和Poehner认为,随着以概念为基础的指导和课堂二语学习的非自然环境学习的局限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应开始探讨更有针对性和持久性的实质性研究。
第9章主要探讨了社会语言学和二语学习理论之间的关系。社会语言学是一个由很多理论分支组成的多样多变学科,因此作者选择了当代的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对二语学习有着最密切关系的部分来深入讨论。作者在本章关注多种语言的练习和虚拟社区在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理解,其他主要内容还包括:由社会语言学驱使的二语使用的变化倾向;二语社会化;语言练习社区和情境二语学习;二语学习、媒介和身份(重新)建立;对二语学习的情感和投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引用了好几个二语学习的例子(包括Li研究的以中文作为二语,Ohta研究的以日语作为二语等等)来说明社会语言学和二语学习的关系。
在第10章,作者总结了近年二语学习研究的主要成果,也指出了这些成果的局限性。另外,作者指出了二语学习今后的研究方向,还指出了二语学习研究和语言教育的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需要“实际理论”和课堂教师之间展开持续性的对话,还需要更多源于研究项目但是更独立和抽象的观点(Kobayashi,1999)。
二、简要评价
本著作与时俱进,从1998年第一版到2013年的第三版, 作者都会增加很多与社会上最新的与学习和研究相关的事件,例如本版作者更加关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语言学习方式, 因为这也是现阶段很多学生接受外语学习的新方式。其次,各章节的写作思路清晰,每章开头都会简要说明本章包括的主要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 另外,本著作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二语研究总体发展的时间轴(p50),显示了研究的年份、著作、主要评价等等,让新读者对二语习得这一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个时间轴也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内容。还有,书后提供一个完整的词汇表(p292), 详细地解释了本书出现的各种概念(在正文出现的概念用黑正体表示),帮助读者更易理解。最后,作者还附上主题索引(p365)和引用作者的名字索引(p374),方便读者随时查找需要的信息。虽然本著作有诸多优点,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介绍和理论解释,也有大量的案例分析,但是没有给读者较多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指引。总的来说,本著作优点多于缺点,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适合各阶层的二语学习、教学或研究的人士参考和使用。
参考文献:
[1]Kobayashi,M. 1999. Book Review: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3:280-284.
[2]张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04(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