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教师,商业情报分析专家,国际认证的红酒讲师,
咖啡发烧友。
他爱咖啡,不仅爱品尝那份香浓,更爱咖啡带给他的生活方式。
他的梦想是在都市中闹中取静,咖啡是载体。
于是,他创立了铂澜咖啡学院,
将自己的领悟与热爱生活的人分享。
咖啡馆总能闹中取静,与周遭的繁华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心灵在咖啡的醇香中得到片刻的放松。
齐鸣的咖啡学院巧妙地隐于北京建外SOHO繁华的商业楼宇中。乳白色的门,艺术感的走廊,若不是门上小小的铭牌,寻找起来着实不易。
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进文艺气息的建筑内,心安静下来。
走进铂澜咖啡学院,浓浓的咖啡香让人顿时变得慵懒起来。两名工作人员正站在一位中年男子身旁,认真地听着烘焙咖啡豆的注意事项。他就是齐鸣,这处世外桃源的主人。
我们在一间会客室中相视而坐,旁边的白板上写满咖啡的制作流程。他热情地端上一杯刚刚冲泡好的黑咖啡。
“你每天的生活都如此吗?”我问。
他笑了笑,说:“基本是这样的。晚些时候会有学员过来听我的课,关于咖啡的,没事的时候就自己烘焙豆子,研究研究咖啡。”
齐鸣痴迷咖啡,爱品尝,好喝红酒。他喜欢用“不务正业”来形容自己的生活。他的这些“不务正业”是从上大学时开始的。
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缅甸语专业的高材生,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仅仅如此难以令精力旺盛的他感到满足,他开始为自己寻找爱好。那几年,他着魔般地研究红酒、茶和咖啡,曾经是天涯论坛茶版版主,还成了拥有国际认证的红酒讲师。
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为了充实自己,他选择了北师大情报学专业攻读研究生。班上一些年长的同学很欣赏他的能力,在他们的撺掇下,齐鸣选择创业。
“那是一家做管理咨询的公司,我们主要做的是商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齐鸣介绍说。
第一次创业打拼了三年时间,公司最终被出售,并不算成功,但却为他积累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他在为各个行业进行管理咨询的过程中渐渐意识到,很多事情都有着共同点,选择事业并不一定要与专业相关。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呢?
于是,他把商业情报分析的本领全部施展到咖啡市场的调研中去。“中国每年消耗的咖啡豆数量在9000—40000吨,虽然这个数字并不详尽,但足以证明市场的庞大。另外,中国咖啡市场的增速是全世界平均增速的6倍……”有了这些调研的支撑,他决定选择咖啡产业作为自己的第二次创业。
他说自己最快乐的一段日子是开始做第一家店的时候,不必去想烦人的财务报表,无须费神地思索管理体系,只需要认真地煮好咖啡,搞一些有创意的沙龙聚会。朋友们说那段时间他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买不起专业的咖啡机就用传统的日式烘焙,不习惯市场上改良的各种花式咖啡就坚持做原汁原味的风味。不过,他的发烧友气质很快被市场打回了原形。
“有一天,一个顾客要求退单,理由是我没有给他点的拿铁咖啡搭配鲜奶油。那次事件让我意识到精品咖啡在中国还属于起步阶段,很多大型连锁咖啡店的做法被人们当成了正宗、传统,即便那并不正宗。如果我继续用发烧友的心态去做咖啡店,很可能难以为继。”齐鸣说。
他不得不妥协,收敛发烧友的心态,开始认认真真经营。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团队以直营或加盟的方式迅速扩张到29家店。因为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齐鸣忙得不可开交,他曾经在一年的时间里没有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
2008年经济危机袭来,咖啡店的经营每况愈下。思考再三,他决定将咖啡店陆续转让,将经营权交给其他人,自己转而经营咖啡学院。他希望将自己对咖啡的认识分享给更多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想分享一种生活方式。
“我的学员中大部分人是事业有成的白领精英,其中的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来咖啡学院,或多或少地带有对目前生活方式的不满和期待改变的愿望。他们希望从咖啡中找到将兴趣和事业结合到一起的机会,找到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点,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让生活变得充满阳光。”
咖啡改变了齐鸣,如今,他正把这种改变传递给更多的人。
“曾经有一位学员,她是那种风风火火的职场精英。接触到精品咖啡后,她选择自己开咖啡店。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的生活放慢了脚步。”
在齐鸣的身边,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说他在传授咖啡的知识,但他自己认为,他所做的事是在为那些被物欲蒙蔽了双眼的精英们开启另一扇窗,让他们能够更加恣意地呼吸,更加惬意地生活。
精品咖啡的兴起
咖啡市场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1950—1970年代,世界进入和平时期,咖啡的消费量很大,但是量大而质低,品质不高;第二次浪潮以星巴克为代表,将意大利咖啡和咖啡馆文化移植到美国,进行商业包装后形成连锁品牌;第三次浪潮是最近二十年,以精品咖啡为主,人们越来越注重咖啡的产地、品种、风味。精品咖啡馆不仅服务于顾客,也在培养接受精品咖啡理念的消费者。
如何看待速溶咖啡
由于一些特殊的工艺,有的速溶咖啡也很香。我偶尔也喝速溶咖啡。喝咖啡不要过于专注技术细节,否则会有碍于享受真正的快感。如果喝速溶咖啡能够让你享受到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乐趣,就很好。相反,即使你喝的是几百美元一磅的咖啡豆冲泡出咖啡,但是并不快乐,就违背了咖啡文化的本质。
红酒、咖啡、茶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咖啡最健康。葡萄酒虽然可以美容养颜,但是里面含有酒精,从医学角度说它的健康性就大打折扣了。咖啡和茶都有健康的因素。纯天然的植物精华对于人体的健康是最有益的。茶是植物的叶子,咖啡作为植物果实的种子,是果实的精华,它的健康性是先天所具备的,更优于茶。而从更多微观的因素来看,比如咖啡因、矿物质、抗氧化元素等等,咖啡都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效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茶,追求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修为,更像是庄子哲学的产物,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小众文化;咖啡是一种世俗文化,有儒家文化的味道。品咖啡会使人更加积极。比如创业的时候,喝咖啡就比喝茶好。
自制精品咖啡的建议
以精品咖啡为代表的第三次咖啡浪潮在全世界兴起。精品咖啡与品茶和品酒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所追求的都是植物本身在大自然的天然状态下所获得的天然风味,并不追求后天的制作,希望表达的都是植物最本真的美。
对于咖啡的选择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品种及产地: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咖啡口味会有明显的差异。曼特宁咖啡带有明显的苦味和炭烧味,产于埃塞俄比亚的摩卡咖啡有着独特的酸味和柑橘的清香。再比如前些年经常有朋友会提起牙买加蓝山咖啡,这确实是一种好咖啡,它的口味比较淡泊香醇,回味悠长,但是这种咖啡并不能给你太多的惊喜和刺激。所以个人的喜好不同,适合的咖啡产地也不同。
冲泡制作:这个环节很重要,既可以在家里自己制作,也可以找寻一家你喜欢的咖啡店去品尝,甚至成为某位专业咖啡师的粉丝。在家冲泡的时候最好不要搞得太复杂,我不建议使用咖啡机,使用一些简单的壶具就可以,这样完全符合精品咖啡的理念。在冲泡过程中有三方面值得注意:第一是新鲜烘焙。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咖啡豆烘焙之后超过7天就不新鲜了,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这个条件放宽到14天。豆子不新鲜肯定无法制作出好咖啡。第二是妥善保存,包装拆封后一定要保存好,不要放在潮湿的地方等等。第三是建议购买一个小的磨豆机,哪怕只是一个手摇式的。一定要在制作咖啡之前才研磨咖啡豆,因为咖啡豆中最活跃、最令人愉悦的芳香物质的50%会在研磨之后的5分钟内挥发殆尽,所以一定要随做随研磨。此外,冲泡咖啡的水很重要,最好有净水装置,保证冲泡咖啡的水质,但是千万不要用纯净水冲泡咖啡,纯净水中固体可溶微粒的浓度不够,导致咖啡的口感特别冲,没有层次感。
咖啡发烧友。
他爱咖啡,不仅爱品尝那份香浓,更爱咖啡带给他的生活方式。
他的梦想是在都市中闹中取静,咖啡是载体。
于是,他创立了铂澜咖啡学院,
将自己的领悟与热爱生活的人分享。
咖啡馆总能闹中取静,与周遭的繁华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心灵在咖啡的醇香中得到片刻的放松。
齐鸣的咖啡学院巧妙地隐于北京建外SOHO繁华的商业楼宇中。乳白色的门,艺术感的走廊,若不是门上小小的铭牌,寻找起来着实不易。
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进文艺气息的建筑内,心安静下来。
走进铂澜咖啡学院,浓浓的咖啡香让人顿时变得慵懒起来。两名工作人员正站在一位中年男子身旁,认真地听着烘焙咖啡豆的注意事项。他就是齐鸣,这处世外桃源的主人。
我们在一间会客室中相视而坐,旁边的白板上写满咖啡的制作流程。他热情地端上一杯刚刚冲泡好的黑咖啡。
“你每天的生活都如此吗?”我问。
他笑了笑,说:“基本是这样的。晚些时候会有学员过来听我的课,关于咖啡的,没事的时候就自己烘焙豆子,研究研究咖啡。”
齐鸣痴迷咖啡,爱品尝,好喝红酒。他喜欢用“不务正业”来形容自己的生活。他的这些“不务正业”是从上大学时开始的。
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缅甸语专业的高材生,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仅仅如此难以令精力旺盛的他感到满足,他开始为自己寻找爱好。那几年,他着魔般地研究红酒、茶和咖啡,曾经是天涯论坛茶版版主,还成了拥有国际认证的红酒讲师。
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为了充实自己,他选择了北师大情报学专业攻读研究生。班上一些年长的同学很欣赏他的能力,在他们的撺掇下,齐鸣选择创业。
“那是一家做管理咨询的公司,我们主要做的是商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齐鸣介绍说。
第一次创业打拼了三年时间,公司最终被出售,并不算成功,但却为他积累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他在为各个行业进行管理咨询的过程中渐渐意识到,很多事情都有着共同点,选择事业并不一定要与专业相关。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呢?
于是,他把商业情报分析的本领全部施展到咖啡市场的调研中去。“中国每年消耗的咖啡豆数量在9000—40000吨,虽然这个数字并不详尽,但足以证明市场的庞大。另外,中国咖啡市场的增速是全世界平均增速的6倍……”有了这些调研的支撑,他决定选择咖啡产业作为自己的第二次创业。
他说自己最快乐的一段日子是开始做第一家店的时候,不必去想烦人的财务报表,无须费神地思索管理体系,只需要认真地煮好咖啡,搞一些有创意的沙龙聚会。朋友们说那段时间他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买不起专业的咖啡机就用传统的日式烘焙,不习惯市场上改良的各种花式咖啡就坚持做原汁原味的风味。不过,他的发烧友气质很快被市场打回了原形。
“有一天,一个顾客要求退单,理由是我没有给他点的拿铁咖啡搭配鲜奶油。那次事件让我意识到精品咖啡在中国还属于起步阶段,很多大型连锁咖啡店的做法被人们当成了正宗、传统,即便那并不正宗。如果我继续用发烧友的心态去做咖啡店,很可能难以为继。”齐鸣说。
他不得不妥协,收敛发烧友的心态,开始认认真真经营。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团队以直营或加盟的方式迅速扩张到29家店。因为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齐鸣忙得不可开交,他曾经在一年的时间里没有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
2008年经济危机袭来,咖啡店的经营每况愈下。思考再三,他决定将咖啡店陆续转让,将经营权交给其他人,自己转而经营咖啡学院。他希望将自己对咖啡的认识分享给更多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想分享一种生活方式。
“我的学员中大部分人是事业有成的白领精英,其中的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来咖啡学院,或多或少地带有对目前生活方式的不满和期待改变的愿望。他们希望从咖啡中找到将兴趣和事业结合到一起的机会,找到事业和生活的平衡点,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让生活变得充满阳光。”
咖啡改变了齐鸣,如今,他正把这种改变传递给更多的人。
“曾经有一位学员,她是那种风风火火的职场精英。接触到精品咖啡后,她选择自己开咖啡店。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的生活放慢了脚步。”
在齐鸣的身边,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说他在传授咖啡的知识,但他自己认为,他所做的事是在为那些被物欲蒙蔽了双眼的精英们开启另一扇窗,让他们能够更加恣意地呼吸,更加惬意地生活。
精品咖啡的兴起
咖啡市场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1950—1970年代,世界进入和平时期,咖啡的消费量很大,但是量大而质低,品质不高;第二次浪潮以星巴克为代表,将意大利咖啡和咖啡馆文化移植到美国,进行商业包装后形成连锁品牌;第三次浪潮是最近二十年,以精品咖啡为主,人们越来越注重咖啡的产地、品种、风味。精品咖啡馆不仅服务于顾客,也在培养接受精品咖啡理念的消费者。
如何看待速溶咖啡
由于一些特殊的工艺,有的速溶咖啡也很香。我偶尔也喝速溶咖啡。喝咖啡不要过于专注技术细节,否则会有碍于享受真正的快感。如果喝速溶咖啡能够让你享受到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乐趣,就很好。相反,即使你喝的是几百美元一磅的咖啡豆冲泡出咖啡,但是并不快乐,就违背了咖啡文化的本质。
红酒、咖啡、茶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咖啡最健康。葡萄酒虽然可以美容养颜,但是里面含有酒精,从医学角度说它的健康性就大打折扣了。咖啡和茶都有健康的因素。纯天然的植物精华对于人体的健康是最有益的。茶是植物的叶子,咖啡作为植物果实的种子,是果实的精华,它的健康性是先天所具备的,更优于茶。而从更多微观的因素来看,比如咖啡因、矿物质、抗氧化元素等等,咖啡都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效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茶,追求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修为,更像是庄子哲学的产物,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小众文化;咖啡是一种世俗文化,有儒家文化的味道。品咖啡会使人更加积极。比如创业的时候,喝咖啡就比喝茶好。
自制精品咖啡的建议
以精品咖啡为代表的第三次咖啡浪潮在全世界兴起。精品咖啡与品茶和品酒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所追求的都是植物本身在大自然的天然状态下所获得的天然风味,并不追求后天的制作,希望表达的都是植物最本真的美。
对于咖啡的选择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品种及产地: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咖啡口味会有明显的差异。曼特宁咖啡带有明显的苦味和炭烧味,产于埃塞俄比亚的摩卡咖啡有着独特的酸味和柑橘的清香。再比如前些年经常有朋友会提起牙买加蓝山咖啡,这确实是一种好咖啡,它的口味比较淡泊香醇,回味悠长,但是这种咖啡并不能给你太多的惊喜和刺激。所以个人的喜好不同,适合的咖啡产地也不同。
冲泡制作:这个环节很重要,既可以在家里自己制作,也可以找寻一家你喜欢的咖啡店去品尝,甚至成为某位专业咖啡师的粉丝。在家冲泡的时候最好不要搞得太复杂,我不建议使用咖啡机,使用一些简单的壶具就可以,这样完全符合精品咖啡的理念。在冲泡过程中有三方面值得注意:第一是新鲜烘焙。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咖啡豆烘焙之后超过7天就不新鲜了,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这个条件放宽到14天。豆子不新鲜肯定无法制作出好咖啡。第二是妥善保存,包装拆封后一定要保存好,不要放在潮湿的地方等等。第三是建议购买一个小的磨豆机,哪怕只是一个手摇式的。一定要在制作咖啡之前才研磨咖啡豆,因为咖啡豆中最活跃、最令人愉悦的芳香物质的50%会在研磨之后的5分钟内挥发殆尽,所以一定要随做随研磨。此外,冲泡咖啡的水很重要,最好有净水装置,保证冲泡咖啡的水质,但是千万不要用纯净水冲泡咖啡,纯净水中固体可溶微粒的浓度不够,导致咖啡的口感特别冲,没有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