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著名旅美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严歌苓最新力作《床畔》,讲述了一个美人救英雄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1976年川滇交界的一座小城,万红被分配到陆军第56野战医院,成为铁道兵张
【机 构】
: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委研究室综合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旅美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严歌苓最新力作《床畔》,讲述了一个美人救英雄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1976年川滇交界的一座小城,万红被分配到陆军第56野战医院,成为铁道兵张谷雨连长的特护。她的命运从那一刻,便与这个因舍身救战士而长期陷入昏迷被医学认定为"植物人"的英雄紧密联系在一起。故事中的万红十九岁便守在一张白铁床的床畔,成为理想与世俗的"摆渡人"。小说描绘了英雄张谷雨在经历中国式追捧和遗忘过程中的人生百态,刻画了"摆渡人"万红坚守的孤独无助,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英雄的怀念、对历史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人"的文化关怀和对人性"的挖掘与现实理解。
其他文献
诗歌以其优美的形式、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涵独树一帜于灿烂的文学王国之中。面对诗歌构思之巧、形式之美、内蕴之丰、抒情之浓,曾令多少人“铩羽而归,望而却步”。进行诗歌教学,则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如果处理得法,则会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奇效。 那么,在诗歌教学中究竟如何把握其形式,体会、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和丰富内涵呢?这就要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可以指导朗读、理解意象、品味主题、注意学生理解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如何对中学生实施有效的个性化培养,这一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经过三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在班集体建设背景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心两翼”模式,即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中心,以科任教师任导师的“导师制”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家校联系制”为两翼。我们引入现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