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sha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篇课文讲完,总要完成相应的练习,每单元内容学完,少不了相应的测评。怎样才能让这些练习测评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练习后的讲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从习题的讲评中发现不足,收获精彩,达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现在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及体会。
  一、讲评前——精研细磨下真功
  1.细磨习题,运筹帷幄
  有一次测试结束,一学生问我:老师,你做这份练习要多少时间?怎么每次我都来不及呢。进入四年级,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些学生来不及做好所有会做的题目,影响答题时间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题量太大或题目难易比例失调,而是学生不会合理分配或调整答题时间。关于答题时间的分配不仅学生不太重视,多数教师也不太在意,因为答题时间因人而异,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一些学生而言,答题时间的分配确实需要指导,所以教师要学会异中求同,教会学生合理地争“分”夺秒。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合理地分配时间,每一次练习,我都会像学生一样限时规范地答题,并统计好不同题型的完成时间,然后根据自己和同学们完成练习卷的时间比对来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我把这称为“磨”卷。
  “磨”卷的另一项工作是分析练习卷。为讲评而做的练习卷分析并不是指练习卷难易度、信度与效度统计,而是以练习卷上的试题为中心的变式、延伸与拓展,或创新问题或改变知识呈现的情境,这是“磨”卷必做的工作。通过精心的预设,将试题归类,找出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提炼其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并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思考可能出现的状况。“磨”得越充分,讲评会越出彩,只有运筹帷幄,才能决胜于千里。
  2.研究学生,教学相长
  波里亚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所以讲评前除了“磨”卷,还要研究学生。我一般从两个方面来了解学生,一是交流,二是研究学生的答卷。刚完成练习,学生对练习题解答情形的记忆表象十分明晰,此时学生的思维和心理都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对结果和未知解答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求。此时如果能够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之下,我会带上自己的规范答卷,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之中。如果时间不允许,我会即时公布规范答卷,并在讲评之前找出时间来与部分学生交流,因为这是一个深入了解学生思维过程的契机。
  【体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教学方法的现象。”其实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能从某个角度折射出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完善,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不断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寻原因的过程,正所谓教学相长。
  二、讲评中——咬定青山不放松
  讲评前的“磨卷”和“研生”其实就是资源的收集,而讲评工作则是要最优地发挥出这些资源的效能,指导学生了解错误,纠正错误,修复因错误而产生的漏洞。为了能够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讲评时就必须“咬定”主体与主线,这里的主体指学生,而主线则是以问题为背景的思维主线。
  1.“咬”住错误,挖出根源
  学生的错误千奇百怪,讲评中教师要通过展示一些典型错误,指导学生通过表象找寻错误的本因,追本溯源,找出在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然后再解决相关问题。
  【体会】讲评时,只有通过学生思维的回眸,结合教师适时的追问,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挖掘出错误的本质,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纠正原有的错误认知,避免同一问题二次犯错。
  2.“咬”住方法,提炼思想
  如果没有规划性的预设,就题论题的话,练习卷讲评课常常会比较散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也仅停留在表层上。为了能够让学生丰富体验,形成经验,开阔思维,练习卷讲评还要“咬”住思想方法,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以试题为载体,将不同的题型通过思想方法这根线串联起来,再通过归类拓展,将知识串成链,用方法织成网,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
  【体会】面对题目当经验不起作用时,思想方法是突破的关键。一道题目在解决过程中常会涉及多种思想方法,不同问题的解决常用到同一种思想方法。练习卷讲评时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提炼,通过知识的联系与拓展,不同题型的归类分析,让思想方法渗入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三、讲评后——众人拾柴火焰高
  平时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真正可以用来讲评的时间常常只有一到两节课,但一份经过学生深思熟虑的练习题中所蕴藏的“宝物”,绝不是一两节课所能呈现的。思想方法的内化,拓展内容的探究,也不是个体订正错题所能实现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让思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评后的互帮互助尤为重要。为了发挥群体的智慧与力量,讲评后我常要求学生做两件事。一是咨询,做错题目的学生必须找做对的同学来咨询:咨询他是怎么想到的,对比自己的思路,找出从哪里开始与做对的同学“分道扬镳”的?自己又是怎样走上“歧路”的?发现不对劲之后又该如何回头?了解做对的同学遇到障碍是如何绕行的,又是如何突破的,是对做错的学生最有效的帮助。二是“寻根”,练习卷中的很多试题都能从平时的练习中找到原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都能从平时的解题中找到触发点,“寻根”就是把这些原形与触点找出来,通过这样一个找的过程,学生能够把很多零散的题型归类,孤立的思想同化,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
  点石成金需吹沙,璞玉成器要雕琢,练习卷讲评就是点石、雕琢的过程。给学生一张椅子,让学生可以摘到果实;给学生一些台阶,让学生可以拾级而上;给学生一把梯子,让学生能够登高望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练习中获得进步,真正达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科学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科学创新课例已成为一种趋势。文章对创新课例及其必要性进行了解读,并从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入手,列举大量实例,针对低年级科学创新课例设计与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低年级 科学 创新课例  2017年9月,江苏省低年级开设了科学课,有了统一的教材,许多一线教师秉承先进的课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家叶圣陶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追求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知道“学什么”,自主解决问题学会“怎样学”,养成自觉学习的态度,养成“我要学”,能够自主、合作完成学习全程,达到“我能学”,从而让语文课堂因自主而精彩。  【关键词】叶圣陶思想 “教是为了不教” 自主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教学核心理念。而“不
梦华  A  很多年后她的梦里还充斥着纷沓的脚印。它们把她的梦踩得支离破碎,也把她的身体踩痛了,痛得忍不住失声号哭。她从梦里惊醒,发现窗前落满金黄苍褐色的梧桐叶。一夜秋雨让黎明显得更加深邃,锦绣的枯叶湿漉漉地贴着地面,沿阶铺满了小院。她叹息一声,再也无心睡眠。人老了,瞌睡自然就少了,她倒并不在意这具日益衰老的身躯被荒唐的梦境剥夺掉完整的睡眠。这些年来她总是做着这样身临其境的怪梦,梦里被纷乱的脚步踩
校本培训是针对学校和教师个体的实际需求,改进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英国的校本培训在近20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规范化,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体系和运行机制。  英国校本培训的产生是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对传统教师在职教育挑战的结果。基于教师在职培训学习的利弊,以及英国中小学享有充分自治权的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一些中小学开始自主界定自己教师培训的需要,实施校内培训计划。到20
晨间,我无意中听到几名幼儿在语言区谈话。一个说:“我昨晚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有一个很大的妖怪把我吃掉了!”另一个说:“我也经常做噩梦,有一次梦到好多蛇在追我,都不敢自己睡。”第三个幼儿听了也凑过来说:“我怕蛇!” “我也做噩梦,我最怕黑,妈妈一关灯,我就害怕。”又一个幼儿随声附和道。接着,很多幼儿说出了自己害怕的东西,参与谈话的幼儿也越来越多,看来这种害怕的情绪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我想,害怕是人类
调查:折射教师之心理  《老师,您好》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感激、赞美之情,文质兼美,朗朗上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到这样的文章,也觉得表述真实,贴近自身,丝毫没有做作之感,然而小青年的“不喜欢”倒也让我思考了一番:这首诗该不该喜欢呢?能不能喜欢呢?  新课标中对诗歌教学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中年级学习诗文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
世界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发生了很多变化,每个人都深受影响。但就像俞敏洪在一个发言里所说,不管世事如何纷繁复杂,“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让祖国变得更好,我们都在发挥着自己的力量,我们都希望能够成为中流砥柱,为国家添砖加瓦”。是啊,我们的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民族命运相连。我不禁想问:  我们能成为中流砥柱吗?  我们能坚守这个职业吗?  我们能保持初心吗?  我们能坚守信念,做好这份平凡的工作吗?  一个幼
[摘要]一本好书,除了有它的文学价值外,还有其精神价值、教育价值。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以书为“媒”,让每个学生从书中明白道理,引导学生去做一个正直善良、品德高尚、团结合作的人,以此完善班级管理。  [关键词]课外阅读 班级管理 教育价值  “读书可以治愚”“读书可以明理”都告诉我们“知书达礼”的道理。书可以给我们流浪的精神营造一个栖息的家园,可以启智宽慧,锻造人性,塑造人生。有益的书除能教会学生知识
【摘要】重新审视阅读教学的教学起点和文本教学价值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教学起点 教学价值 阅读教学  因评选教学骨干教师,笔者接到通知,教学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为了公平竞争,学生没有任何预习,教师不接触学生,20分钟,不使用多媒体。翻开教材,笔者犯难:1.这三首古诗词在主题上无任何联系,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一首纳兰性德的《长相思》;2.
【摘要】统编版教材中的“交流平台”,基于语文要素,梳理总结学习方法,但教学中,却被视如鸡肋。笔者从平台倒推,以终为始;平台梳理、螺旋渐进;平台互动,真实沟通;平台拓展,辐射课外四个方面,浅谈“交流平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交流平台 语文要素 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统编版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举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