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环境、人口、资源、粮食等诸多问题的挑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化、森林植被的大面积毁坏、灾害性天气、各种有毒有害废物的污染及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担忧。环境问题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接影响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更制约和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已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仅只是环保部门的工作,更应当是下一代应具有的思想意识和素质。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生物教师来说,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实施环境知识教育,使新世纪的主人从小具有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
一、立足教材,挖掘环保素材,渗透环保内容
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例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植物根系的作用”、“植物的类群”、“鸟类的多样性”、“动物的行为”、“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生物与环境”等等。因此,充分利用教材,是在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同时也可避免了生硬的讲述,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我在课前事先挖取了一棵白菜和一棵水稻,不抖落根上的泥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根系的长度和向四周扩展的宽度以及上面吸附的大量泥土,使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根系的地下部分一般都大于地上部分的高度和扩展范围,同时还明白了根系不但固定了植物体,也牢牢地“抓住”了土壤,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植树造林和种草,可起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作用,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绿地,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又如在讲述“鸟类的多样性”时,我向学生介绍: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杀上千只田鼠,等于从鼠口中夺回两千斤粮食;一只杜鹃鸟一小时能吃掉百多条松毛虫;一只啄木鸟一天能消灭三百多条天牛幼虫,两对鸟就可控制一千亩人工林蛀干害虫的发生。这些数据往往让学生惊叹不已,从而在感性上了解鸟类在防治害虫、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并进行各种爱鸟活动。
二、结合生活中的重要典型实例,积极引导,增强忧患意识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其中有不少是涉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这样也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其声势之大,损失之重,前所未有。还有北京城外土地沙化严重,秋冬季京城里时有沙尘暴发生,发生时飞沙走石,灰尘漫天。而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的日益恶化,那环境为什么会恶化了呢?在课外活动时,我组织了兴趣小组的同学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做了一个小展览,通过展览,学生了解到我国曾是一个森林资源富有的国家,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大跃进时期的毁林造地,改革开放前几年的乱砍乱伐,大兴土木,使得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蓄洪防洪、防风固沙能力下降。现在国家对此非常重视,许多地方严禁砍伐森林,并采取了将数万伐木工人改为育林工人,进行封山育林等措施。又如潮汕地区的韩江、榕江、练江三条河流原本是当地人民的饮用水源,但由于当地人不注意保护环境,随意排污入河,在河边堆积垃圾,使得河水污浊不能饮用,如今有些地方甚至只能“守着江河买水喝”,既不方便,也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力。
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被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培养了他们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开展环保活动,培养环保行为
环境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我们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外,还利用一些课外活动时间,结合生物课所学的知识,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地进行环境教育。
如让每个学生讲述耳闻目睹的破坏生态平衡和违背生态意识受到惩罚的事例。学生们竞相发言,讲了许多亲身经历的事例:如小河涌里鱼虾绝迹;饭店里野生动物成为盘中美食,濒临灭绝……以这些不太起眼的身边小事作教材,唤起学生们的生态意识。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立足教材,挖掘环保素材,渗透环保内容
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例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植物根系的作用”、“植物的类群”、“鸟类的多样性”、“动物的行为”、“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生物与环境”等等。因此,充分利用教材,是在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同时也可避免了生硬的讲述,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我在课前事先挖取了一棵白菜和一棵水稻,不抖落根上的泥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根系的长度和向四周扩展的宽度以及上面吸附的大量泥土,使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根系的地下部分一般都大于地上部分的高度和扩展范围,同时还明白了根系不但固定了植物体,也牢牢地“抓住”了土壤,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植树造林和种草,可起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作用,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绿地,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又如在讲述“鸟类的多样性”时,我向学生介绍: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杀上千只田鼠,等于从鼠口中夺回两千斤粮食;一只杜鹃鸟一小时能吃掉百多条松毛虫;一只啄木鸟一天能消灭三百多条天牛幼虫,两对鸟就可控制一千亩人工林蛀干害虫的发生。这些数据往往让学生惊叹不已,从而在感性上了解鸟类在防治害虫、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并进行各种爱鸟活动。
二、结合生活中的重要典型实例,积极引导,增强忧患意识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其中有不少是涉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这样也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其声势之大,损失之重,前所未有。还有北京城外土地沙化严重,秋冬季京城里时有沙尘暴发生,发生时飞沙走石,灰尘漫天。而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的日益恶化,那环境为什么会恶化了呢?在课外活动时,我组织了兴趣小组的同学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做了一个小展览,通过展览,学生了解到我国曾是一个森林资源富有的国家,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大跃进时期的毁林造地,改革开放前几年的乱砍乱伐,大兴土木,使得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蓄洪防洪、防风固沙能力下降。现在国家对此非常重视,许多地方严禁砍伐森林,并采取了将数万伐木工人改为育林工人,进行封山育林等措施。又如潮汕地区的韩江、榕江、练江三条河流原本是当地人民的饮用水源,但由于当地人不注意保护环境,随意排污入河,在河边堆积垃圾,使得河水污浊不能饮用,如今有些地方甚至只能“守着江河买水喝”,既不方便,也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和人力。
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被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培养了他们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开展环保活动,培养环保行为
环境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我们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外,还利用一些课外活动时间,结合生物课所学的知识,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地进行环境教育。
如让每个学生讲述耳闻目睹的破坏生态平衡和违背生态意识受到惩罚的事例。学生们竞相发言,讲了许多亲身经历的事例:如小河涌里鱼虾绝迹;饭店里野生动物成为盘中美食,濒临灭绝……以这些不太起眼的身边小事作教材,唤起学生们的生态意识。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