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集中体现,它包括时代对人的要求,同时也回应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探究性学习通过特定的探究过程或探究过程的某些特定环节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知识的熏陶,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其实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为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而设计的教育性过程。因此,在选择探究性学习主题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以免异化探究性学习的价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设置探究性学习主题。
一、研究学生的主体经验,为学生设计志趣相投的探究主题
学生是有经历、有经验的人,寻找与学生主体经历和经验相贴近的活动主题,学生必然是感兴趣、愿参加的,这就是经验学习。所谓经验学习,它是以学生的经验增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动力,把知识的学习与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的学习过程,属于有意义的学习,它十分注重个人和学习的关系。因此,在选择探究性学习主题时,应从学生的主体经验和人生经历中去寻找与教学内容相贴近的主题。
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性质之后,让学生检索自己的生活经验,即哪些现象与“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有关。同学们分别列出了“利用太阳光在同一时刻测学校旗杆的高度”“利用卡尺测无法直接测量的柱体内径”“根据比例尺来测量地图上A、B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这些测量可能是学生曾经的体验,也可能是来自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或是教材上图片的暗示,但绝对不是每一个同学对每一个现象都感兴趣。此时,让学生自行选择研究主题展开探究比教师一条线式地依次讲解要好得多。研究“根据比例尺来测量地图上A、B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的同学通过简单的测量,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再通过老师的引导,深入到了和地理学科的联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的探究方式可能显得单一,但那是自己的,也是深刻的,收获的是探究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还有探究过程后的交流,不仅仅是同学们对探究主题的触类旁通,更意味着探究之花正群芳争艳。
二、聚焦学生的感性视野,为学生设计感性的探究主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感性年龄阶段,他们已有的经验均来自于有形、有声的感性事物和感性过程,很多理性的东西只靠想象是无法做到的。即使能做到一点,也缺乏生命力。因此,在为学生进行课堂预设时,必须给他们提供感性的实体,给他们展示可感的过程。若是学习“图形的轴对称”,不让学生看到图形的翻折重合;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不能让学生亲自进行测量比较;学习“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盈利问题”不能让学生感知本金、利率、利息、进价、售价、打折等实际问题,而靠教师的直接灌输,这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意愿。由此,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主题设置时,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感性成分,让过程富有感性,是对学生数学发展的应有关怀。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学生设计创造性探究主题
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体会数学过程和数学原理。如通过折叠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通过图形的拼补掌握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先沿着教材的路线指导学生完成了知识的构建,然后再让学生在此框架内进行创作。也就是学生学完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再设计轴对称图形;学完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再做地板的无缝平铺。这样的创作只能是加工,是重复机械的工作,是纯手工劳动,不具有创造性。但是,无论是从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价值上,还是从教材上设计这些活动的目标上来讲,都倾向于让学生的探索过程带有自己的思想,不仅要把知识的获取寓于其中,更要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创新,超越自己。
探究的主题是丰富多样的,其设置是否合理,关键在于针对主题进行的活动过程与方法是否能体现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学生只有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才能形成科学素养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合作态度、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思维品质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不能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要深入地挖掘教学的价值,把探究过程的体验视为重要的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质疑、创新的过程,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总之,应考虑个人的发展和可能,学科的发展和可能,社会的发展和可能,任何时候,科學教育都应在学生心中塑造科学和科学家的形象:探究和探究精神。为此,我们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对科学探究的训练——探究性学习,真正到达获得知识的最高境界——让他们自主探究,达到学习即探究,探究即学习的一种自然状态。杜威说:“使一个不惯于思考的人只能感到沮丧烦恼的事……对于有训练的探究者来说,是动力和指针……它或是能披露新问题,或是有助于解释和阐明新问题。”但愿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训练有素的探究者。
一、研究学生的主体经验,为学生设计志趣相投的探究主题
学生是有经历、有经验的人,寻找与学生主体经历和经验相贴近的活动主题,学生必然是感兴趣、愿参加的,这就是经验学习。所谓经验学习,它是以学生的经验增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动力,把知识的学习与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的学习过程,属于有意义的学习,它十分注重个人和学习的关系。因此,在选择探究性学习主题时,应从学生的主体经验和人生经历中去寻找与教学内容相贴近的主题。
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性质之后,让学生检索自己的生活经验,即哪些现象与“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有关。同学们分别列出了“利用太阳光在同一时刻测学校旗杆的高度”“利用卡尺测无法直接测量的柱体内径”“根据比例尺来测量地图上A、B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这些测量可能是学生曾经的体验,也可能是来自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或是教材上图片的暗示,但绝对不是每一个同学对每一个现象都感兴趣。此时,让学生自行选择研究主题展开探究比教师一条线式地依次讲解要好得多。研究“根据比例尺来测量地图上A、B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的同学通过简单的测量,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再通过老师的引导,深入到了和地理学科的联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的探究方式可能显得单一,但那是自己的,也是深刻的,收获的是探究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还有探究过程后的交流,不仅仅是同学们对探究主题的触类旁通,更意味着探究之花正群芳争艳。
二、聚焦学生的感性视野,为学生设计感性的探究主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感性年龄阶段,他们已有的经验均来自于有形、有声的感性事物和感性过程,很多理性的东西只靠想象是无法做到的。即使能做到一点,也缺乏生命力。因此,在为学生进行课堂预设时,必须给他们提供感性的实体,给他们展示可感的过程。若是学习“图形的轴对称”,不让学生看到图形的翻折重合;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不能让学生亲自进行测量比较;学习“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盈利问题”不能让学生感知本金、利率、利息、进价、售价、打折等实际问题,而靠教师的直接灌输,这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意愿。由此,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主题设置时,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感性成分,让过程富有感性,是对学生数学发展的应有关怀。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学生设计创造性探究主题
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体会数学过程和数学原理。如通过折叠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通过图形的拼补掌握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先沿着教材的路线指导学生完成了知识的构建,然后再让学生在此框架内进行创作。也就是学生学完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再设计轴对称图形;学完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再做地板的无缝平铺。这样的创作只能是加工,是重复机械的工作,是纯手工劳动,不具有创造性。但是,无论是从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价值上,还是从教材上设计这些活动的目标上来讲,都倾向于让学生的探索过程带有自己的思想,不仅要把知识的获取寓于其中,更要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创新,超越自己。
探究的主题是丰富多样的,其设置是否合理,关键在于针对主题进行的活动过程与方法是否能体现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学生只有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才能形成科学素养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合作态度、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思维品质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不能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要深入地挖掘教学的价值,把探究过程的体验视为重要的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质疑、创新的过程,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总之,应考虑个人的发展和可能,学科的发展和可能,社会的发展和可能,任何时候,科學教育都应在学生心中塑造科学和科学家的形象:探究和探究精神。为此,我们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对科学探究的训练——探究性学习,真正到达获得知识的最高境界——让他们自主探究,达到学习即探究,探究即学习的一种自然状态。杜威说:“使一个不惯于思考的人只能感到沮丧烦恼的事……对于有训练的探究者来说,是动力和指针……它或是能披露新问题,或是有助于解释和阐明新问题。”但愿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训练有素的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