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量关系解题技能
新课程十分关注学生的生命本性,重视培养与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暴露了如“数量关系”理解教学被弱化等问题,这导致了学生解决常见的生活应用题能力的下降,出现了课上与课下教学的巨大反差。审视课堂实际,反思各种现象,下面我谈谈几点想法。
一、 审视数量关系,把握教学价值,提升思维水平
新教材淡化了解决问题归类的教学,将知识要点分散在相关联的知识学习中,如有的通过教学情境、试试想想等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渗透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记忆,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关注学习的进程,让学生在想、练、议、辩等活动中消化吸收知识的要领,建构更为开阔性的模型,实现思维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认识的生活题材也会逐渐丰富,思维得到了长足的训练与提升,而现在看来十分枯燥的数量关系,就会逐渐的明朗起来,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不断地反刍,数量关系就成为其知识技能的潜在范畴,利于知识体系的连接与建构,促进学习有价值数学的进程。对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审沈重予老师指出:数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内容,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解题思路的形成。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生活情境,接触一些具体的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逐步抽象出具体的数量关系,概括出常见的数量关系,使思维不断得到强化,技能得到迅速提升。
因此,数量关系的教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断学习、逐步积累和理解感悟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训练技能的掌握,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如在教学“比的应用题”时,部分学生的所学与实际运用相脱节,抗变能力弱,思路混乱、思维僵化,这说明按比例分配解题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是肤浅的,学生所学所得支离破碎,没有掌握解题的思想与方法,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要义。如农民伯伯要配制一种农药,药液和水的质量比是1:200。1.有药液100克,可以制成农药多少克?2.用水100克,可以配成农药多少克?3.配制100克农药,需要药液多少克?面对不同的条件和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理顺其中隐含的数量关系,使解题脉络清晰。领悟数量关系促进题意的理解,有利于信息的相互转化,有利于解题思路的创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保障有效学习的实现。
二、 把握数量关系,训练有效学习,强化技能方法
教师要摒弃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机械僵化的做法,取其合理有价值、值得传承的因素,如帮助学生掌握有条理地整理信息、有逻辑地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领悟常用的分析法、综合法等思维方法,能够有机地连接现阶段教学中的列表整理信息、画图反映关系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学习的融合、知识技能的有效整合,促进科学学习的实现。
如在教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归一问题)”时,指导学生练习问题:小华3天读书60页,照这样计算,他读360页,需要读多少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迅速解决问题。但也有的学生根据直觉思考数量的变化,从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页数360是60的6倍,那么时间也应是6的倍数,于是得到3×(360÷60)=18(天)。同时还有极少数学生列出了3×360÷60=18(天)这样的算式,但他们却无法说明理由,更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导致许多学生都认为这是错误的解答方法。教师则不能因为学生不懂而不去引导。这是一种蕴含假设思想的算法,假设读1页书需要3天,360页就需要3×360天,然而实际的情况是3天读书60页,这样就把结果扩大了60倍,真正的时间就必须缩小60倍,所以会有3×360÷60=18(天)的解答方法。这一解题方法反映了数学思想在学习中的体现,在学生直觉思维中的运用,而教师则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直接与简约的特征,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要正视教材散点式的编排特征,科学的串珠成链,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有序地链接,克服机械模仿的学习模式。教学数量关系时,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关联,让教学充满智慧,让学习充满灵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和有效课堂。
新课程十分关注学生的生命本性,重视培养与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暴露了如“数量关系”理解教学被弱化等问题,这导致了学生解决常见的生活应用题能力的下降,出现了课上与课下教学的巨大反差。审视课堂实际,反思各种现象,下面我谈谈几点想法。
一、 审视数量关系,把握教学价值,提升思维水平
新教材淡化了解决问题归类的教学,将知识要点分散在相关联的知识学习中,如有的通过教学情境、试试想想等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渗透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记忆,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关注学习的进程,让学生在想、练、议、辩等活动中消化吸收知识的要领,建构更为开阔性的模型,实现思维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认识的生活题材也会逐渐丰富,思维得到了长足的训练与提升,而现在看来十分枯燥的数量关系,就会逐渐的明朗起来,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不断地反刍,数量关系就成为其知识技能的潜在范畴,利于知识体系的连接与建构,促进学习有价值数学的进程。对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审沈重予老师指出:数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内容,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解题思路的形成。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生活情境,接触一些具体的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逐步抽象出具体的数量关系,概括出常见的数量关系,使思维不断得到强化,技能得到迅速提升。
因此,数量关系的教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断学习、逐步积累和理解感悟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训练技能的掌握,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如在教学“比的应用题”时,部分学生的所学与实际运用相脱节,抗变能力弱,思路混乱、思维僵化,这说明按比例分配解题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是肤浅的,学生所学所得支离破碎,没有掌握解题的思想与方法,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要义。如农民伯伯要配制一种农药,药液和水的质量比是1:200。1.有药液100克,可以制成农药多少克?2.用水100克,可以配成农药多少克?3.配制100克农药,需要药液多少克?面对不同的条件和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理顺其中隐含的数量关系,使解题脉络清晰。领悟数量关系促进题意的理解,有利于信息的相互转化,有利于解题思路的创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保障有效学习的实现。
二、 把握数量关系,训练有效学习,强化技能方法
教师要摒弃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机械僵化的做法,取其合理有价值、值得传承的因素,如帮助学生掌握有条理地整理信息、有逻辑地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领悟常用的分析法、综合法等思维方法,能够有机地连接现阶段教学中的列表整理信息、画图反映关系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学习的融合、知识技能的有效整合,促进科学学习的实现。
如在教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归一问题)”时,指导学生练习问题:小华3天读书60页,照这样计算,他读360页,需要读多少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迅速解决问题。但也有的学生根据直觉思考数量的变化,从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页数360是60的6倍,那么时间也应是6的倍数,于是得到3×(360÷60)=18(天)。同时还有极少数学生列出了3×360÷60=18(天)这样的算式,但他们却无法说明理由,更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导致许多学生都认为这是错误的解答方法。教师则不能因为学生不懂而不去引导。这是一种蕴含假设思想的算法,假设读1页书需要3天,360页就需要3×360天,然而实际的情况是3天读书60页,这样就把结果扩大了60倍,真正的时间就必须缩小60倍,所以会有3×360÷60=18(天)的解答方法。这一解题方法反映了数学思想在学习中的体现,在学生直觉思维中的运用,而教师则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直接与简约的特征,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要正视教材散点式的编排特征,科学的串珠成链,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有序地链接,克服机械模仿的学习模式。教学数量关系时,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关联,让教学充满智慧,让学习充满灵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和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