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增加英语课堂的活力,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演示启发、构建 “学法工程”,注重师生关系、教学过程的开放,变“被动接受”为“探究生成”。
关键词:英语课堂 充满活力 教学方法
在面临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时,我想如何引导初中新生学习英语,培养起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增加英语课堂的活力,避免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两极分化,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认知能力来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及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特点展开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演示启发
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演示启发,可以形成一条学习过程链:情景演示----融入情景----消除紧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创新思维----巩固知识----获取能力----产生自豪感。
初中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但需要教师去挖掘、设计。表演导入新课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能以生动的形式使信息直接输入大脑。“情景演示”则是把实物与语言直接联系,用实物与语言直接联系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英语思维的环境,使得实物概念与语言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演示,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往往能在一种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笔者去年曾听过一节初中英语课,内容是Planting Trees。教师把树枝、泥土、花盆、小木棍、小铁锹和自画的植树简笔画等教具带进课堂,用英语讲解“How to plant trees”。演示完后在黑板上板书:
Planting Trees
1. Dig a hole large enough for the tree.
2. Knock a long, strong stick in to the earth next to the hole.
3. Put the tree in the hole so that it is straight.
4. Put the earth back in the hole again.
同时把这些简笔画按栽树步骤分别贴在黑板上。这时,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两人一组看着图画进行详细描述。最后,教师请每位学生用英语写出植树过程,并建议他们课后去植树,还向他们提出问题: 1. Which day is Tree Planting Day?2. Why do we plant trees?学生在以上问题中表达了他们的观点:“植树是为了绿化环境保护大自然”;“植树是为了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样探讨问题,可以让学生想像、思考,他们不仅学习巩固了新知识,还激活了已学的词汇和句型,促成他们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与意义表达。学生也增强了环保意识,认识到倡导绿色文明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一条道德标准,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演示启发,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使之成为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这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学法工程”
从抓预习、复习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学法工程”。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是起始年级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又是避免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给他们预习、复习的方法、如何记笔记等等。利用“学生喜欢自己的才华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这一心理特点,布置课后复习及书本相关内容查找的任务,如:在学习“颜色”这一单元时,书本上只给出了部分表示颜色的单词,我布置了“你知颜色多少词”的查找任务,而后我又想课堂上同学们会把表示颜色的形容詞给出来,如果能找到体现各种颜色的物体来以实物展示,效果应该会更好,于是,到文具店买了十几种颜色的彩笔,课堂上以奖励的形式发给那些查找任务完成很好的同学,既活跃了课堂,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点,又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热情。
三、师生关系的开放,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和谐”
反思我们的师生关系,我们会发现:师生之间感情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情谊因教师的高高在上的黯然失色,对立情绪的严重,使教与学的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资源。严重背离了新课程提倡的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情感关系的要求。新课标的学习和新教材的使用改变了这种“师道尊严”的状况。
四、教学过程的开放,变“被动接受”为“探究生成”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认知,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智慧,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在这种僵化保守的教学中,学生只能充当知识的容器,成为知识的奴隶。而教学过程原本应是一个全程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需求才是课堂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新课标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从语法讲解和单词的死记硬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先进理论的指引下,教学过程打破僵局,展现出一派展新的图景。如“任务型”教学流程的设计: Leading-in " Warming up/Revision " Pre-task " Learning new language points " While-task " Group-work(task cycle) " Post-task " Communication-Evaluation " Homework 就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被“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取而代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过程亦被生成的过程所取代。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并使他们获取到终身受益的知识。
总之,教师应根据新材料的特点,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将语言技能转化为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加英语课堂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堂 充满活力 教学方法
在面临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时,我想如何引导初中新生学习英语,培养起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增加英语课堂的活力,避免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两极分化,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认知能力来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及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特点展开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演示启发
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演示启发,可以形成一条学习过程链:情景演示----融入情景----消除紧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创新思维----巩固知识----获取能力----产生自豪感。
初中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但需要教师去挖掘、设计。表演导入新课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能以生动的形式使信息直接输入大脑。“情景演示”则是把实物与语言直接联系,用实物与语言直接联系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英语思维的环境,使得实物概念与语言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演示,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往往能在一种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笔者去年曾听过一节初中英语课,内容是Planting Trees。教师把树枝、泥土、花盆、小木棍、小铁锹和自画的植树简笔画等教具带进课堂,用英语讲解“How to plant trees”。演示完后在黑板上板书:
Planting Trees
1. Dig a hole large enough for the tree.
2. Knock a long, strong stick in to the earth next to the hole.
3. Put the tree in the hole so that it is straight.
4. Put the earth back in the hole again.
同时把这些简笔画按栽树步骤分别贴在黑板上。这时,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两人一组看着图画进行详细描述。最后,教师请每位学生用英语写出植树过程,并建议他们课后去植树,还向他们提出问题: 1. Which day is Tree Planting Day?2. Why do we plant trees?学生在以上问题中表达了他们的观点:“植树是为了绿化环境保护大自然”;“植树是为了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样探讨问题,可以让学生想像、思考,他们不仅学习巩固了新知识,还激活了已学的词汇和句型,促成他们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与意义表达。学生也增强了环保意识,认识到倡导绿色文明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一条道德标准,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演示启发,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使之成为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这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学法工程”
从抓预习、复习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学法工程”。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是起始年级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又是避免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给他们预习、复习的方法、如何记笔记等等。利用“学生喜欢自己的才华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这一心理特点,布置课后复习及书本相关内容查找的任务,如:在学习“颜色”这一单元时,书本上只给出了部分表示颜色的单词,我布置了“你知颜色多少词”的查找任务,而后我又想课堂上同学们会把表示颜色的形容詞给出来,如果能找到体现各种颜色的物体来以实物展示,效果应该会更好,于是,到文具店买了十几种颜色的彩笔,课堂上以奖励的形式发给那些查找任务完成很好的同学,既活跃了课堂,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点,又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热情。
三、师生关系的开放,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和谐”
反思我们的师生关系,我们会发现:师生之间感情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情谊因教师的高高在上的黯然失色,对立情绪的严重,使教与学的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资源。严重背离了新课程提倡的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情感关系的要求。新课标的学习和新教材的使用改变了这种“师道尊严”的状况。
四、教学过程的开放,变“被动接受”为“探究生成”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认知,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智慧,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在这种僵化保守的教学中,学生只能充当知识的容器,成为知识的奴隶。而教学过程原本应是一个全程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需求才是课堂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新课标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从语法讲解和单词的死记硬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先进理论的指引下,教学过程打破僵局,展现出一派展新的图景。如“任务型”教学流程的设计: Leading-in " Warming up/Revision " Pre-task " Learning new language points " While-task " Group-work(task cycle) " Post-task " Communication-Evaluation " Homework 就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被“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取而代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过程亦被生成的过程所取代。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并使他们获取到终身受益的知识。
总之,教师应根据新材料的特点,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将语言技能转化为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加英语课堂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