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困”在哪里?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cao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学困生始终是困扰教育者的问题之一,那么,学困生究竟“困”在哪里?能否通过教育途径完全消除?笔者认为是不现实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者不能给予学习者所有其需要的情感支持,只能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对学习者施加影响,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这不是悲观消极,而是以积极客观的态度面对现实。
  关键词:学困生;标签效应;个人情感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方面有困难或者障碍的学生。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的概念,也称“学习无能”或“学习不良”。他在1963年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时,同时把学习困难定义为“学习无能是指在阅读、数学计算、语言发展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实际水平明显低于应有水平”,而且“学习无能将学生的感觉障碍和智力障碍排除在外”。
  目前,我国对学困生的判断标准仅限于学习成绩。教学目标、学科标准、课程标准等“目标”和“标准”将学习者分成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如果不能达到学习目标,测试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者,就会被认为是学困生。但是标准是否合理?能不能客观全面地判断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喜好倾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学困生究竟“困”在哪里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困”在标签。学困生本身只是一个称谓,一个标签,这个标签本身不够客观、真实、全面,不足以反映学习者的真实情况,反而会给一些学习者带来负面影响。这里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标签本身的不科学;第二,标签成为一种语言暴力,对学习者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困”在教育。学习者是未成年人,本身没有完善的自我认知能力和了解世界的能力,因此,教育对他们尤为重要。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而学习者身心发展又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因此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教育者因材施教,发掘不同个体的不同潜力,而不是统一目标,统一教学,统一标准。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由此可见,学困生之所以“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育。如果忽视个体的差异性而把有潜力的学生当做学困生,是教育的失职。
  “困”在情感。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既不能选择自己生存的环境,也不能很好地控制或处理情感问题,情感对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影响巨大,这种情感的影响既包括家庭情感、师生情感,也包括同学之间、同龄人之间的情感问题。把情感问题牵扯到学习中去,对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对学习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是负面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就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状态,甚至被误认为是学困生。情感原因无关智力,无关教育内容,是最为复杂也最为棘手的情况。
  不论是“困”在标签,还是“困”在教育,最终都“困”在情感。标签带来的情绪、教育者不能够正确对待学生而导致的师生关系不适、家长的压力等是最终导致学习者学习动机、兴趣、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学习者贴上了学困生的标签,就被强行加入了一个类别,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我就是学困生,我学习不好,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心理暗示,自卑感、被遗弃、不被重视和尊重的心理也由此产生。因此,学习问题就变成了情感问题,学习者的心理需要一旦不能被满足,就无法对学习产生应有的积极态度和热情,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学习越差的学生越不爱学习的现象了。而且学习者接触的环境不仅仅是学校,还有家庭和社会,学校给予学习者的教育相对来说是可控的,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却是无法控制的,具有复杂性。教育者无法关注学习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必定会受一些或积极或消极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会反映在学习者对待学习的态度和精神状态上。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承认教育者的力量是不够的。但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完美人性”的积极倾向,即友爱、合作、求知、创造等特性潜能的充分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困生内心深处的愿望,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改变自我认知,开发其创造力。
  古往今来,自从有了学校教育,就有学困生,也许称谓不同。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学困生现象,尽一个教育者所能,照顾学习者的情感需要,不盲目乐观,把问题简单化,不悲观消极。教育者要把一个他们应有的仁慈与爱传递给学生,加之因材施教,不简单粗暴地判断学生,让学习者能够在客观条件下完成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牛智慧.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魏朝晖.积极的情感因素对中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依据我国的应试教育,要想提高学生高中英语的阅读水平并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大量做题肯定是必要的。在做题中熟悉考试类型,并能锻炼自己只看每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就能了解文章大意的英语直觉固然更好,但是,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从本质上去学习英语,不要只学会了怎样考试,而不会把英语活学活用。笔者从阅读理解的语言和逻辑出发,对怎样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阅读水平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逻辑 
摘 要:素质教育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与推动社会文明进阶的初衷而被提出的一种契合历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的教学理念,在文化课之外,其亦适应于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学科门类的教学,因为艺术本身、审美艺术的取向与对教育本质的认知亦在不断地发生现代化的改变。以此为背景,以紧跟艺术与教育发展脚步为指导,基于素质教育的高中美术现代化教学则可从审美对象的现代化、学习方式的现代化、指导方式的现代化此三个维度与和此对应
摘 要:当前技术创新下我国工业化发展迅速,“互联网 ”背景下智能制造水平也有所提升。本文主要对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制造进行具体分析,并探讨发展创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 ;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发展路径  智能制造以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传感技术为基础,具有精确控制、智能优化以及深度感知等特点,其包括供应链、企业、生产线以及制造车间等整个生产流程,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完成空间融
摘 要:初中学生在课文里学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但只粗略地了解了一些诗歌常识,如体裁自由诗和格律诗,现代诗和古诗。诗歌语言凝炼而含蓄,诗歌的抒情及押韵规律,这些知识对欣赏有一定作用,但对诗歌爱好者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扩大阅读量,加强指导来解决。  关键词:诗歌;阅读指导;扩大阅读  扩大阅读的途径是课外阅读,可以向初中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诗歌,即生活内容和年龄段都适合的诗歌。生活内容不限于校园诗歌,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