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角度寻求突破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liuc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案例,作为曾经在乡村中小学度过18个春秋且做过学校中层领导的笔者而言,有话可说。
  李校长——
  做法质疑:居民抢“生源”的三点做法,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需要从学生身上挖掘:学生喜欢校外住宿的原因有哪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校外住宿的利弊有多少了解?学生对学校住宿环境等的要求有哪些?学校可以为学生立即改变、逐渐改观以及还无法解决的方面有哪些?再说,“邀请公安、工商、城建等部门核查登记,登门做收留住宿学生的居民的工作”虽有积极的一面,但缺少了转换角度的思考。贸然实施必然带来“敌对”的情绪,带来的结果肯定不理想。
  参考策略:一是了解学生动态:可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进行,争取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细致分析信息。及时反馈:学校针对学生提供的答卷进行分类整理,按照能立即实施、逐步改进和暂时无法考虑的层面进行相关信息反馈。三是开展大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辨析中明辨方向:讨论的话题可以是“校外住宿的利弊”,也可以是“如果我是校长,将如何改进吃住等条件”。还可以班级为单位放手给学生组织进行(教师参与其中),学校及时掌握具体的情况。四是学生工作基本通畅了,可以采取“致家长一封信”或者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就学校改进方面反馈及征求意见。争取家长的最大支持。五是动用公安、居委会、居民的力量,遵从个别家长和学生的意愿,五者(留宿居民、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会晤当面签署监护责任书,宣传国家政策,并且学校有进行过问和干预一些不良行为的权力,如果有必要每个区域可以安排一名学生负责或者适当安排教职工对该小区进行协调管理(主要指无法全部解决学生住宿条件的学校)。六是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特别是让住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有效的改善。
  王校长——
  做法质疑:A校的学生校外住宿问题就不存在了?依笔者的经验,彻底根除“校外住宿”的问题很难,亲属留宿是最难解决的。
  改进策略:一是继续抓好课余活动,要让学生摆脱“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枯燥体验。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时间,比如最后一节自习让学生自主处理,教师参与进来,但不是控制,而是随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三是创建宿舍文化氛围:首先,可以学生的性情和意愿为主,适当调节宿舍成员;其次,可以设立个性舍名和宿舍共同语;第三,给予学生宿舍生活指导,如进入宿舍开展自由谈论,闭目养神阶段进行一天情况反思,清晨醒来可思考今天的作为等。
  总之,案例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当一种需求上升为群体性的地步,必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管理者和教育者都应抱着平和的态度,转换角度,寻求突破的路径。
其他文献
在梦的尽头,站着一个胡须雪白的矮人。他的任务,就是消除做梦者的记忆,让他们醒来后完全不记得做了什么梦。  一个男孩从梦境跑来,屁滚尿流,痛哭流涕。  “小弟弟,怎么了?”矮人问。  “我梦见一个独眼怪兽使劲追我,我逃呀逃,怎么也逃不掉。”  “哦,是个噩梦,”矮人说,“别担心,我来帮你忘记它吧。”  矮人的手一挥,掌心撒下金色的光点,落在男孩身上。男孩不哭了,走过梦桥,把一切都忘了。  第二个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