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2、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点地梅图片及有关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事迹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既写了点地梅,又写了高原筑路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乘坐通往青藏高原的列车,去寻觅点地梅那烂漫的身影。(板书:点地梅筑路兵)
2、设疑
师:文中有一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是哪句话?
提问学生,出示句子:
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师:请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从这句话中你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予以鼓励并及时归纳、梳理问题。
问题预设:
a.点地梅的顽强、美丽体现在哪里?
b.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体现在哪里?
c.点地梅与筑路兵有哪些相同处?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给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引导学生找中心句提出问题,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对重点问题的确定,放手让学生参与,且学生优先;探究的问题来自学生,学生有亲切感,有探究欲。】
3、自探
(1)出示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句子或词语,并仔细品味,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句子旁边。有疑惑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此环节关注自学过程的实效性,体现三个结合:“疑”探结合,以“疑”引探;读思结合,以思促读;思注结合,以注助思。】
二、解疑合探
(一)组内合探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完善自己的理解;有疑惑的提出来,请同伴帮助;小组长安排好交流的次序。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分享自学成果,拓宽思维领域,且可取长补短。】
(二)班级合探
体会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
1、体会点地梅的顽强。
点地梅的顽强体现在哪里?是怎样体会到的?
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扎”“贴”“拥抱”这些关键词语来体会点地梅顽强的生命力。
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为什么说是“居然”活了呢?请联系课文前部分内容来谈谈。(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住环境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指名感情朗读,并引导学生评价,以评促读,以读促悟。
师:是呀,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多么恶劣的环境!细小的点地梅竟能存活,太让人惊讶了!这包含着作者的惊喜,包含着作者对点地梅顽强精神的赞叹!(板书:顽强)
2、体会点地梅的美丽。
过渡:顽强的点地梅在“人类禁区”生存着并怒放着!怒放的点地梅是那样的美丽。(板书:美丽)
出示点地梅盛开的图片。
师:蓝莹莹的天,白悠悠的云,紫幽幽的点地梅一丛丛一团团拥抱着土地,多美的画面呀!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点地梅的美丽的呢?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作者抓住点地梅的形、色、味来表现它的美丽;作者运用“紫艳艳”“浓浓”“白悠悠”“紫幽幽”等这些叠词来表现它的美丽;作者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它的美丽……
引读相关语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关注过程与方法,既注意学生是否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又注重学生是怎样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既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又关注课文是怎样写的,鱼渔双收。】
感悟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
1、立足课文,以写促读。
师:在这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的雪域高原上,有顽强存活着的点地梅,还有一批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板书:可亲可敬)那么,他们的可亲可敬体现在哪里呢?课文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呢?(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列举了筑路兵的感人事迹。)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名筑路兵,在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的庆典上,让你介绍战友的动人事迹。你会介绍哪位战友的什么事迹?请结合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构思,并要有自己的感想。
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进行事迹介绍。
2、结合资料,深化理解。
师:筑路兵的动人事迹很多很多,请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来颂扬战友的可亲可敬。
指名交流,并相机出示筑路兵工作的画面。
他们把青春献给了青藏高原,把真情融入了不断崛起的“高原彩虹”,他们常对自己说——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要求更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转换角色,拉近距离,加深体验;依据课文,自主整合,读中学写,有效练笔。】
三.质疑再探
.浏览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预设:a.题目能不能换成《高原筑路兵》?
b.中间写与藏族少女的对话能不能删去?
……
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并自主解疑;课堂上不能够解决的,到课外解决。
【设计意图理解了重难点之后,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审视熟悉的文字,提出更独特、更深入的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质疑的水平。】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学生自主出题,相互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让全班学生练习。
2、教师补充题
在课外选一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来写的文章,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3、总结全文。(播放歌曲《天路》)
【设计意图我的作业我做主。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题,激发其自主巩固所学、自我梳理所获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很好的诠释了课标提出的这一理念。“设疑自探”环节,课堂探究的重点问题首先让学生来提出,以学定教;明确目标后,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先学后教。“解疑合探”环节,先给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相长的机会;然后围绕自探问题展开班级交流,教师及时进行归纳见解、升华认识、指导学法、渗透情感。“质疑再探”环节,遵循问题来自学生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运用拓展”环节,学生自编题与教师补充题相结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保证了练习巩固的有效性。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体现了以生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2、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点地梅图片及有关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事迹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既写了点地梅,又写了高原筑路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乘坐通往青藏高原的列车,去寻觅点地梅那烂漫的身影。(板书:点地梅筑路兵)
2、设疑
师:文中有一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是哪句话?
提问学生,出示句子:
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师:请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从这句话中你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予以鼓励并及时归纳、梳理问题。
问题预设:
a.点地梅的顽强、美丽体现在哪里?
b.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体现在哪里?
c.点地梅与筑路兵有哪些相同处?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给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引导学生找中心句提出问题,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对重点问题的确定,放手让学生参与,且学生优先;探究的问题来自学生,学生有亲切感,有探究欲。】
3、自探
(1)出示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句子或词语,并仔细品味,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句子旁边。有疑惑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此环节关注自学过程的实效性,体现三个结合:“疑”探结合,以“疑”引探;读思结合,以思促读;思注结合,以注助思。】
二、解疑合探
(一)组内合探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完善自己的理解;有疑惑的提出来,请同伴帮助;小组长安排好交流的次序。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分享自学成果,拓宽思维领域,且可取长补短。】
(二)班级合探
体会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
1、体会点地梅的顽强。
点地梅的顽强体现在哪里?是怎样体会到的?
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扎”“贴”“拥抱”这些关键词语来体会点地梅顽强的生命力。
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为什么说是“居然”活了呢?请联系课文前部分内容来谈谈。(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住环境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指名感情朗读,并引导学生评价,以评促读,以读促悟。
师:是呀,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多么恶劣的环境!细小的点地梅竟能存活,太让人惊讶了!这包含着作者的惊喜,包含着作者对点地梅顽强精神的赞叹!(板书:顽强)
2、体会点地梅的美丽。
过渡:顽强的点地梅在“人类禁区”生存着并怒放着!怒放的点地梅是那样的美丽。(板书:美丽)
出示点地梅盛开的图片。
师:蓝莹莹的天,白悠悠的云,紫幽幽的点地梅一丛丛一团团拥抱着土地,多美的画面呀!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点地梅的美丽的呢?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作者抓住点地梅的形、色、味来表现它的美丽;作者运用“紫艳艳”“浓浓”“白悠悠”“紫幽幽”等这些叠词来表现它的美丽;作者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它的美丽……
引读相关语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关注过程与方法,既注意学生是否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又注重学生是怎样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既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又关注课文是怎样写的,鱼渔双收。】
感悟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
1、立足课文,以写促读。
师:在这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的雪域高原上,有顽强存活着的点地梅,还有一批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板书:可亲可敬)那么,他们的可亲可敬体现在哪里呢?课文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呢?(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列举了筑路兵的感人事迹。)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名筑路兵,在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的庆典上,让你介绍战友的动人事迹。你会介绍哪位战友的什么事迹?请结合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构思,并要有自己的感想。
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进行事迹介绍。
2、结合资料,深化理解。
师:筑路兵的动人事迹很多很多,请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来颂扬战友的可亲可敬。
指名交流,并相机出示筑路兵工作的画面。
他们把青春献给了青藏高原,把真情融入了不断崛起的“高原彩虹”,他们常对自己说——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要求更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转换角色,拉近距离,加深体验;依据课文,自主整合,读中学写,有效练笔。】
三.质疑再探
.浏览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预设:a.题目能不能换成《高原筑路兵》?
b.中间写与藏族少女的对话能不能删去?
……
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并自主解疑;课堂上不能够解决的,到课外解决。
【设计意图理解了重难点之后,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审视熟悉的文字,提出更独特、更深入的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质疑的水平。】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学生自主出题,相互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让全班学生练习。
2、教师补充题
在课外选一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来写的文章,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3、总结全文。(播放歌曲《天路》)
【设计意图我的作业我做主。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题,激发其自主巩固所学、自我梳理所获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很好的诠释了课标提出的这一理念。“设疑自探”环节,课堂探究的重点问题首先让学生来提出,以学定教;明确目标后,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先学后教。“解疑合探”环节,先给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相长的机会;然后围绕自探问题展开班级交流,教师及时进行归纳见解、升华认识、指导学法、渗透情感。“质疑再探”环节,遵循问题来自学生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运用拓展”环节,学生自编题与教师补充题相结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保证了练习巩固的有效性。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体现了以生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