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导探自主阅读《烂漫的点地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angk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2、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点地梅图片及有关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事迹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既写了点地梅,又写了高原筑路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乘坐通往青藏高原的列车,去寻觅点地梅那烂漫的身影。(板书:点地梅筑路兵)
  2、设疑
  师:文中有一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是哪句话?
  提问学生,出示句子:
  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师:请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从这句话中你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予以鼓励并及时归纳、梳理问题。
  问题预设:
  a.点地梅的顽强、美丽体现在哪里?
  b.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体现在哪里?
  c.点地梅与筑路兵有哪些相同处?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给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引导学生找中心句提出问题,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对重点问题的确定,放手让学生参与,且学生优先;探究的问题来自学生,学生有亲切感,有探究欲。】
  3、自探
  (1)出示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句子或词语,并仔细品味,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句子旁边。有疑惑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此环节关注自学过程的实效性,体现三个结合:“疑”探结合,以“疑”引探;读思结合,以思促读;思注结合,以注助思。】
  二、解疑合探
  (一)组内合探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完善自己的理解;有疑惑的提出来,请同伴帮助;小组长安排好交流的次序。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分享自学成果,拓宽思维领域,且可取长补短。】
  (二)班级合探
  体会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
  1、体会点地梅的顽强。
  点地梅的顽强体现在哪里?是怎样体会到的?
  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扎”“贴”“拥抱”这些关键词语来体会点地梅顽强的生命力。
  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为什么说是“居然”活了呢?请联系课文前部分内容来谈谈。(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住环境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指名感情朗读,并引导学生评价,以评促读,以读促悟。
  师:是呀,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多么恶劣的环境!细小的点地梅竟能存活,太让人惊讶了!这包含着作者的惊喜,包含着作者对点地梅顽强精神的赞叹!(板书:顽强)
  2、体会点地梅的美丽。
  过渡:顽强的点地梅在“人类禁区”生存着并怒放着!怒放的点地梅是那样的美丽。(板书:美丽)
  出示点地梅盛开的图片。
  师:蓝莹莹的天,白悠悠的云,紫幽幽的点地梅一丛丛一团团拥抱着土地,多美的画面呀!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点地梅的美丽的呢?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作者抓住点地梅的形、色、味来表现它的美丽;作者运用“紫艳艳”“浓浓”“白悠悠”“紫幽幽”等这些叠词来表现它的美丽;作者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它的美丽……
  引读相关语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关注过程与方法,既注意学生是否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又注重学生是怎样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既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又关注课文是怎样写的,鱼渔双收。】
  感悟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
  1、立足课文,以写促读。
  师:在这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的雪域高原上,有顽强存活着的点地梅,还有一批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板书:可亲可敬)那么,他们的可亲可敬体现在哪里呢?课文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呢?(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列举了筑路兵的感人事迹。)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名筑路兵,在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的庆典上,让你介绍战友的动人事迹。你会介绍哪位战友的什么事迹?请结合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构思,并要有自己的感想。
  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进行事迹介绍。
  2、结合资料,深化理解。
  师:筑路兵的动人事迹很多很多,请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来颂扬战友的可亲可敬。
  指名交流,并相机出示筑路兵工作的画面。
  他们把青春献给了青藏高原,把真情融入了不断崛起的“高原彩虹”,他们常对自己说——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要求更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转换角色,拉近距离,加深体验;依据课文,自主整合,读中学写,有效练笔。】
  三.质疑再探
  .浏览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预设:a.题目能不能换成《高原筑路兵》?
  b.中间写与藏族少女的对话能不能删去?
  ……
  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并自主解疑;课堂上不能够解决的,到课外解决。
  【设计意图理解了重难点之后,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审视熟悉的文字,提出更独特、更深入的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质疑的水平。】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学生自主出题,相互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让全班学生练习。
  2、教师补充题
  在课外选一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来写的文章,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3、总结全文。(播放歌曲《天路》)
  【设计意图我的作业我做主。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题,激发其自主巩固所学、自我梳理所获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很好的诠释了课标提出的这一理念。“设疑自探”环节,课堂探究的重点问题首先让学生来提出,以学定教;明确目标后,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先学后教。“解疑合探”环节,先给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相长的机会;然后围绕自探问题展开班级交流,教师及时进行归纳见解、升华认识、指导学法、渗透情感。“质疑再探”环节,遵循问题来自学生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运用拓展”环节,学生自编题与教师补充题相结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保证了练习巩固的有效性。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体现了以生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其他文献
摘要: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努力提升初中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针对当前初中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现状,提出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新构想,希望给予初中语文教师一定的帮助,并通过教师的努力和学生自身的努力,积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构想  【
摘要:笔者依据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的教学活动,针对传统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简要阐述了任务型教学的概念、目的及意义和教学步骤并初步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法在阅读课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教学改革;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初中英语阅读课一直很受老师的重视,但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旧局限于传统的语法翻译
【中图分类号】G623.2  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精思,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教育。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的位置多么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学生就会更加事半功倍,受益终生。教学中,我大胆改进课堂教法,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读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仅加快经济的步伐,也促进了文学界的悄然转型。各个时期的散文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韵,散文的笔法也适应了时代的弄潮不断朝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使散文这个历史悠久的文体还能够绵延不断的流传并被大众所接受,散文的兼容性和开放性都为散文笔法的多元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将会对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进行阐述。  关键词:散文笔法;兼容性;包容性;散文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0  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它也成为人们表达自己观点、看法、情感的平台。因此,在各大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公告板以及门户网站上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要怎么进行才能贴近学生实际,激起共鸣,使之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并能表达其真情实感,是众多教师深感头痛的问题。  关键词:习作;兴趣;活动;实践;评语  【中图分类号】G622  学生作文的指导关键在于循序渐进的创新与激趣活动,作文课上不是大谈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如何调动起学生说和写的兴趣,学生兴趣调动了,才会给学生的自由飞翔加上强劲的双翅;才会发展学生
以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的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集群内核心企业绩效的内、外部因素的详细阐释,建立独特的绩效评价双层指标体系。创造性的整合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