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是在以下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是中国在35年来取得辉煌成果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国梦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二是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需要考虑如何适应世界形势变化和中国自身变化,更好地经营周边,营造和保持良好的周边环境。三是周边地区近几年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需要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外交发挥更大作用。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我认为,在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上,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谋划了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周边外交的大棋局、总思路,即“奋发有为,稳中求进,携邻共富,睦邻同安”。这既是未来中国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与可能所决定的,也符合中国周边国家的利益。
我觉得,2013年中国周边总体形势较2012年有所改善。美国近年来先后提出“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紧接着我们看到中国周边个别国家误判形势,以为有美国撑腰,相继对中国发起挑衅。2013年,尽管美国既定的方针没有改变,但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两党较劲导致政府不能正常运转,奥巴马的政策转趋内向,受到很大制约,以至于连重要的国际会议APEC都没能出席,这是前所罕见的。中美两国元首已就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2013年12月上旬,美国副总统拜登先后访问东京、北京、首尔表明,尽管日本针对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反应强烈,但当前奥巴马政府对中、日、韩的政策不是挑你们斗,而是努力避免发生冲突的风险。日本想利用美国“再平衡”政策对抗中国的做法,并不完全符合美国的口味。
2013年也可以说是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外交开局之年,中国周边外交非常出彩。但是,我国周边地区也确实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中国同陆地邻国的关系相对稳定,但海洋权益方面的矛盾相对突出。与此相关,日方拒不承认钓鱼岛领土问题的客观存在和曾经达成搁置争议的共识。日本政治右倾化对中日关系造成的严重影响。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一年来的言行使日本同中、韩等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宣布设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后,安倍内阁反应格外强烈,希望看到中美、中韩关系出现裂痕,并企图拉拢东盟国家向中国施压。我们希望中日关系早日改善,但不能一厢情愿。安倍内阁建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后,还将通过制定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谋求行使所谓“集体自卫权”,加强针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军力部署。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还可能遇到来自安倍内阁的挑战。
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表明:中国的周边外交在继承中有发展、创新。新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这一点没有改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再次得到确认。中国外交的思想精髓和真谛都没有改变,这些今后也应当继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上首次概括为中国周边外交要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实际上提出了中国周边外交要特别重视两个平衡:
一是道义与利益的平衡,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对外关系中,只有讲原则、讲道义才能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在传统外交上是讲道义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强调道义,伸张正义。现在重新讲道义,不是以意识形态划线,更多的是讲是非曲直和国际法基本准则,从道义和利益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外交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但不同的利益观、义利观无疑也会影响外交的偏好与决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讲利益很正常,但不能唯利是图、为富不仁、嫌贫爱富。我国的企业、商家无论在国内还是走出去,都尤需要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与安全属于国家的核心利益。要重视对核心利益的科学界定。维护核心利益的方式也不能简单化、绝对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和周边部分国家的领土边界、海上划界问题尚未解决。这些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重要利益,需要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或缓解。暂时解决不了,可以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推进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与此同时,中国应当增强国防力量,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二是保持“积极进取”和“稳中求进”的平衡。我觉得,这是对“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新诠释。我认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是超越某一时期战略或策略层面概念的哲学大智慧,而不能把这两者完全对立起来,作为两个非此即彼的外交政策选项去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全面地研判国情与世情的发展变化,奋发有为,稳中求进。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国周边外交可以大有可为,其基本方针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句话:
第一,与邻为善。国与国之间“与邻为善”是人与人之间“与人为善”的一种发展。与邻为善就是要对周边邻国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当然,与邻为善也是有原则的,不能与“敌”为善,对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行为必须做坚决的斗争。但既然要与人为善,即便对少数与我为敌国家的人民仍要努力保持友善。面对个别对我国不友善的国家,把政府与人民加以区别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是有效的。
第二,以邻为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已普遍实现了伙伴化,2013年在这方面又有新发展,体现了中国同周边邻国关系质量与分量的提高。提高我国伙伴关系的质量,将是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努力方向。
第三,携邻共富。中国周边邻国中,既有贫穷落后的国家,也有比中国还要富、经济科技水平还要高、资源能源还要多的国家。“携邻共富”就是要和上述所有不同类型的周边国家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开展全方位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共同繁荣。中国欢迎周边各国搭中国发展的顺风船,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的发展。这样,中国才能搭上周边国家发展的顺风车,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睦邻同安。中国的睦邻政策是建立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基础之上的,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安全。“睦邻同安”,包括中国与周边各国在传统安全及非传统安全两大领域、国内安全及国际安全两个大局方面加强合作,争取实现可持续安全。对于借口维护自身安全保障而损害别国安全利益和国际安全的行为,必须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准则予以坚决抵制和反对。
我们在重视周边外交的同时还要保持外交的平衡感,同时重视同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欧洲各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系。总之,中国周边外交不能只是盯着某一个局部,而应在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方面下工夫。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我认为,在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上,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谋划了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周边外交的大棋局、总思路,即“奋发有为,稳中求进,携邻共富,睦邻同安”。这既是未来中国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与可能所决定的,也符合中国周边国家的利益。
我觉得,2013年中国周边总体形势较2012年有所改善。美国近年来先后提出“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紧接着我们看到中国周边个别国家误判形势,以为有美国撑腰,相继对中国发起挑衅。2013年,尽管美国既定的方针没有改变,但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两党较劲导致政府不能正常运转,奥巴马的政策转趋内向,受到很大制约,以至于连重要的国际会议APEC都没能出席,这是前所罕见的。中美两国元首已就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2013年12月上旬,美国副总统拜登先后访问东京、北京、首尔表明,尽管日本针对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反应强烈,但当前奥巴马政府对中、日、韩的政策不是挑你们斗,而是努力避免发生冲突的风险。日本想利用美国“再平衡”政策对抗中国的做法,并不完全符合美国的口味。
2013年也可以说是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外交开局之年,中国周边外交非常出彩。但是,我国周边地区也确实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中国同陆地邻国的关系相对稳定,但海洋权益方面的矛盾相对突出。与此相关,日方拒不承认钓鱼岛领土问题的客观存在和曾经达成搁置争议的共识。日本政治右倾化对中日关系造成的严重影响。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一年来的言行使日本同中、韩等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宣布设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后,安倍内阁反应格外强烈,希望看到中美、中韩关系出现裂痕,并企图拉拢东盟国家向中国施压。我们希望中日关系早日改善,但不能一厢情愿。安倍内阁建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后,还将通过制定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谋求行使所谓“集体自卫权”,加强针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军力部署。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还可能遇到来自安倍内阁的挑战。
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表明:中国的周边外交在继承中有发展、创新。新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这一点没有改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再次得到确认。中国外交的思想精髓和真谛都没有改变,这些今后也应当继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上首次概括为中国周边外交要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实际上提出了中国周边外交要特别重视两个平衡:
一是道义与利益的平衡,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对外关系中,只有讲原则、讲道义才能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在传统外交上是讲道义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强调道义,伸张正义。现在重新讲道义,不是以意识形态划线,更多的是讲是非曲直和国际法基本准则,从道义和利益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外交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但不同的利益观、义利观无疑也会影响外交的偏好与决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讲利益很正常,但不能唯利是图、为富不仁、嫌贫爱富。我国的企业、商家无论在国内还是走出去,都尤需要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与安全属于国家的核心利益。要重视对核心利益的科学界定。维护核心利益的方式也不能简单化、绝对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和周边部分国家的领土边界、海上划界问题尚未解决。这些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重要利益,需要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或缓解。暂时解决不了,可以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推进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与此同时,中国应当增强国防力量,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二是保持“积极进取”和“稳中求进”的平衡。我觉得,这是对“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新诠释。我认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是超越某一时期战略或策略层面概念的哲学大智慧,而不能把这两者完全对立起来,作为两个非此即彼的外交政策选项去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全面地研判国情与世情的发展变化,奋发有为,稳中求进。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国周边外交可以大有可为,其基本方针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句话:
第一,与邻为善。国与国之间“与邻为善”是人与人之间“与人为善”的一种发展。与邻为善就是要对周边邻国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当然,与邻为善也是有原则的,不能与“敌”为善,对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行为必须做坚决的斗争。但既然要与人为善,即便对少数与我为敌国家的人民仍要努力保持友善。面对个别对我国不友善的国家,把政府与人民加以区别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是有效的。
第二,以邻为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已普遍实现了伙伴化,2013年在这方面又有新发展,体现了中国同周边邻国关系质量与分量的提高。提高我国伙伴关系的质量,将是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努力方向。
第三,携邻共富。中国周边邻国中,既有贫穷落后的国家,也有比中国还要富、经济科技水平还要高、资源能源还要多的国家。“携邻共富”就是要和上述所有不同类型的周边国家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开展全方位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共同繁荣。中国欢迎周边各国搭中国发展的顺风船,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的发展。这样,中国才能搭上周边国家发展的顺风车,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睦邻同安。中国的睦邻政策是建立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基础之上的,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安全。“睦邻同安”,包括中国与周边各国在传统安全及非传统安全两大领域、国内安全及国际安全两个大局方面加强合作,争取实现可持续安全。对于借口维护自身安全保障而损害别国安全利益和国际安全的行为,必须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准则予以坚决抵制和反对。
我们在重视周边外交的同时还要保持外交的平衡感,同时重视同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欧洲各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系。总之,中国周边外交不能只是盯着某一个局部,而应在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方面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