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意识是独立、自由、积极、能动地认识、实践的自觉。当下通行的消极旅游范式片面追求物质刺激,缺少生命意识或者无有完全的生命意识,让人慵懒乏味。积极旅游以人的生命意识为底色,以感受、体验、发现、创造文化为主旨、主体、主线,具有自觉性、独特性、和谐性、集约性和持久性。打造积极旅游,就是要以强烈的生命意识颠覆消极旅游,以旅游搭台,让文化唱戏,促进旅游、文化的融合,以此推动游客、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机构的和谐共荣,科学发展,“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生命意识;积极旅游;旅游开发;旅游理论
生命是独立、自由、积极、能动的存在。生命意识就是独立、自由、积极、能动地认识、实践的自觉。正因为有了生命意识,人才会探寻、发现、创造,才能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才能创造灿烂辉煌的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文化意识活动,是人的体验、发现、创造,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因此,生命意识理应成为旅游的灵魂,贯穿于旅游的整个过程,渗透到旅游的每个角落。生命意识的强弱,决定了旅游活动的质量。拥有强烈生命意识的旅游,才是积极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打造积极旅游,就是要以鲜活的生命意识颠覆让人慵懒乏味的消极旅游。
一、积极旅游的涵义
所谓消极旅游,就是现今通行的那种缺少生命意识或者无有完全生命意识的被动旅游范式。在这种范式下,游客以到过什么地方,看过、吃过、听过、买过、玩过什么为乐趣,而忽视旅游资源丰厚的文化内涵;导游以安排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为己任,景区以吸引尽量多的游客赚取尽量多的利润为目的,旅游管理机构以游客数量多、逗留时间长、消费额度高为追求,漠视游客感受、体验文化的精神需求,只是片面强调休闲;游客生活状态的改变,仅停留于环境的物质的层面,而未达到心灵的精神的高度,是换瓶不换酒的肤浅、消极、被动的休闲;游客事后充其量只是感到身心的放松,而难以留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心灵的感悟、精神的收获,有的甚至感到很失落,很疲乏,没意思,正所谓“不游,一辈子遗憾;游了,遗憾一辈子”。
积极旅游是以人的生命意识为底色的旅游。以人的生命意识为底色,就是以文化为底色,以思想为底色,富有张力,充满活力。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2],人的生命本质在其认识、实践的活动能力。人的生命价值在其本质所固有的创造性。文化是人留在世间的印痕,是人类思想的积淀。人的价值就在于其能产生思想,就在于其能创造文化。以生命意识为底色,就是以感受、体验、发现、创造文化为主旨、主体、主线,以旅游搭台,让文化唱戏,促进旅游、文化的融合,以此推动游客、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机构的和谐共荣,协调发展。
二、积极旅游的特点
1.自觉性
积极旅游是具有文化自觉的旅游。文化的自觉来自于生命的自觉,来自于生命意识。消极旅游虽也关注文化元素,但由于缺乏清醒的生命意识,其关注只是自发的,被动的,是“要我有文化”。积极旅游则是“我要有文化”。积极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一种进取的精神状态。积极旅游的主体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彻底的文化觉醒,视旅游为文化的介质,以文化为旅游的灵魂。一方面,积极旅游强调唤醒、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用高雅、鲜活的特色文化感染、滋养游客,让旅游在游客心灵留下印迹,促进游客的精神成长,推动文化的繁荣进步,改善社会的风尚习惯。比如,乡村生态游不只是踏踏青,钓钓鱼,吃吃农家饭,而应让游客在游览中认识简约宁静生活的价值,领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树立返朴归真的生活理念,抛弃浮华、奢靡、考究的习气,并将其自觉体现到日常的生活中去,从而养成新习惯,新风尚。另一方面,积极旅游要求旅游从业者具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意识与强大的文化传播、创新能力,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以创造文化为使命;要求旅游资源持续不断地释放文化营养,全方位地涵育、滋润游客,砥砺其思想,陶冶其情感,丰富其心灵。如此,旅游就不止是吃喝玩乐,物质享受,感官刺激,而且是文化的传播、弘扬、体验、创造,是思想的锤炼,情感的培育,精神的提升,灵魂的洗礼。如此,旅游就在生命意识的主导下,成为自觉的文化主体。
2.独特性
积极旅游不仅具有清醒的文化自觉,而且强调文化的与众不同。独特意味着价值,价值产生于独特。追求独特,是以文化为灵魂的积极旅游的必然要求。消极旅游没有完全的生命意识,充其量只能在外表形态上揉捏、粉饰出所谓的“独特文化”,常以怪诞、诡异的皮相刺激感官,哗众取宠,制造轰动,而无法深入到内涵精神层面,不能以特色文化来唤醒心灵,滋养精神,化育大众。积极旅游范式下的文化独特性,体现在旅游主体由内而外放射出的遮掩不住的生命意识,不仅在形态,而且在精神,不仅作用于感官,而且作用于心灵。一方面,游客因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充满活力,旅游便不再是游客跟着导游转、顺着风景走的被动接受,而成为独立、自由、积极、能动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文化创造——惟其独立,所以有独特别致的感悟;惟其自由,所以能自然本真地体验;惟其积极,所以有踊跃的探索;惟其能动,所以会主动地创造。
另一方面,拥有生命意识的旅游从业者也不再仅是景区、酒店、旅行社的代表,而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追求独特的服务风格,树立个性化的服务形象,不再以一成不变的服务应对成千上万的游客,而是守规范又不泥于规范,灵活变化,见机而作,事从境迁,话随人异,以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显现出鲜明的独特性;不再是游客感受文化的代理者,而变身为游客探寻文化的引领人,不再将景点的文化内涵灌输给游客,而是充分尊重游客的个人感受、体验、发现,在交谈、服务中,指导、帮助游客自己观赏,独立思考,产生独特的感受。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运作、管理也不再“以我为主”,而是“以游为本”,“以客为主”,将强烈的生命意识、鲜明的特色元素熔铸其中,给游客以独立、自由、积极、能动地体验、感悟、创造的环境,以陌生化的独特景观震撼游客,以舒适的特色服务让游客于陌生与震撼中感受亲切与温馨。
【关键词】生命意识;积极旅游;旅游开发;旅游理论
生命是独立、自由、积极、能动的存在。生命意识就是独立、自由、积极、能动地认识、实践的自觉。正因为有了生命意识,人才会探寻、发现、创造,才能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才能创造灿烂辉煌的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文化意识活动,是人的体验、发现、创造,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因此,生命意识理应成为旅游的灵魂,贯穿于旅游的整个过程,渗透到旅游的每个角落。生命意识的强弱,决定了旅游活动的质量。拥有强烈生命意识的旅游,才是积极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打造积极旅游,就是要以鲜活的生命意识颠覆让人慵懒乏味的消极旅游。
一、积极旅游的涵义
所谓消极旅游,就是现今通行的那种缺少生命意识或者无有完全生命意识的被动旅游范式。在这种范式下,游客以到过什么地方,看过、吃过、听过、买过、玩过什么为乐趣,而忽视旅游资源丰厚的文化内涵;导游以安排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为己任,景区以吸引尽量多的游客赚取尽量多的利润为目的,旅游管理机构以游客数量多、逗留时间长、消费额度高为追求,漠视游客感受、体验文化的精神需求,只是片面强调休闲;游客生活状态的改变,仅停留于环境的物质的层面,而未达到心灵的精神的高度,是换瓶不换酒的肤浅、消极、被动的休闲;游客事后充其量只是感到身心的放松,而难以留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心灵的感悟、精神的收获,有的甚至感到很失落,很疲乏,没意思,正所谓“不游,一辈子遗憾;游了,遗憾一辈子”。
积极旅游是以人的生命意识为底色的旅游。以人的生命意识为底色,就是以文化为底色,以思想为底色,富有张力,充满活力。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2],人的生命本质在其认识、实践的活动能力。人的生命价值在其本质所固有的创造性。文化是人留在世间的印痕,是人类思想的积淀。人的价值就在于其能产生思想,就在于其能创造文化。以生命意识为底色,就是以感受、体验、发现、创造文化为主旨、主体、主线,以旅游搭台,让文化唱戏,促进旅游、文化的融合,以此推动游客、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机构的和谐共荣,协调发展。
二、积极旅游的特点
1.自觉性
积极旅游是具有文化自觉的旅游。文化的自觉来自于生命的自觉,来自于生命意识。消极旅游虽也关注文化元素,但由于缺乏清醒的生命意识,其关注只是自发的,被动的,是“要我有文化”。积极旅游则是“我要有文化”。积极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一种进取的精神状态。积极旅游的主体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彻底的文化觉醒,视旅游为文化的介质,以文化为旅游的灵魂。一方面,积极旅游强调唤醒、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用高雅、鲜活的特色文化感染、滋养游客,让旅游在游客心灵留下印迹,促进游客的精神成长,推动文化的繁荣进步,改善社会的风尚习惯。比如,乡村生态游不只是踏踏青,钓钓鱼,吃吃农家饭,而应让游客在游览中认识简约宁静生活的价值,领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精神,树立返朴归真的生活理念,抛弃浮华、奢靡、考究的习气,并将其自觉体现到日常的生活中去,从而养成新习惯,新风尚。另一方面,积极旅游要求旅游从业者具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意识与强大的文化传播、创新能力,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以创造文化为使命;要求旅游资源持续不断地释放文化营养,全方位地涵育、滋润游客,砥砺其思想,陶冶其情感,丰富其心灵。如此,旅游就不止是吃喝玩乐,物质享受,感官刺激,而且是文化的传播、弘扬、体验、创造,是思想的锤炼,情感的培育,精神的提升,灵魂的洗礼。如此,旅游就在生命意识的主导下,成为自觉的文化主体。
2.独特性
积极旅游不仅具有清醒的文化自觉,而且强调文化的与众不同。独特意味着价值,价值产生于独特。追求独特,是以文化为灵魂的积极旅游的必然要求。消极旅游没有完全的生命意识,充其量只能在外表形态上揉捏、粉饰出所谓的“独特文化”,常以怪诞、诡异的皮相刺激感官,哗众取宠,制造轰动,而无法深入到内涵精神层面,不能以特色文化来唤醒心灵,滋养精神,化育大众。积极旅游范式下的文化独特性,体现在旅游主体由内而外放射出的遮掩不住的生命意识,不仅在形态,而且在精神,不仅作用于感官,而且作用于心灵。一方面,游客因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充满活力,旅游便不再是游客跟着导游转、顺着风景走的被动接受,而成为独立、自由、积极、能动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文化创造——惟其独立,所以有独特别致的感悟;惟其自由,所以能自然本真地体验;惟其积极,所以有踊跃的探索;惟其能动,所以会主动地创造。
另一方面,拥有生命意识的旅游从业者也不再仅是景区、酒店、旅行社的代表,而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追求独特的服务风格,树立个性化的服务形象,不再以一成不变的服务应对成千上万的游客,而是守规范又不泥于规范,灵活变化,见机而作,事从境迁,话随人异,以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显现出鲜明的独特性;不再是游客感受文化的代理者,而变身为游客探寻文化的引领人,不再将景点的文化内涵灌输给游客,而是充分尊重游客的个人感受、体验、发现,在交谈、服务中,指导、帮助游客自己观赏,独立思考,产生独特的感受。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运作、管理也不再“以我为主”,而是“以游为本”,“以客为主”,将强烈的生命意识、鲜明的特色元素熔铸其中,给游客以独立、自由、积极、能动地体验、感悟、创造的环境,以陌生化的独特景观震撼游客,以舒适的特色服务让游客于陌生与震撼中感受亲切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