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学生资源,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一切能为有效教学开展的可以利用的条件,都为教学资源。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善于利用各种实验、仪器设备,但常将很重要的学生资源忽略。事实上,学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好学生资源,就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无法全面预料课堂上会有什么情况出现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善于将学生的情绪,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到教学中来。这里的学生情绪、知识、经验等因素,就是可以利用的学生资源。如果能开发、利用好学生资源,就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开发学生资源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利用学生资源,教师不能靠等,而要注意积极开发学生资源。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发学生资源,教师就有更多利用资源的主动权,从而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保障。那么,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为教学所用呢?
  1.利用教学情境,挖掘学生的内存资源。
  在化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实验或播放视听效果很好的视频,也可以提出一些让学生震撼的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激情。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时候,会突发奇想,这些想法有时候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2.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资源。
  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挖掘学生资源,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比如,上课的时候利用各种机会走到学生的中间,这样能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也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情绪;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交谈、沟通,这样便于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老师了解学生,不仅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且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只有将每个学生的特点了如指掌,才能为教学所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就更容易达成。一般情况下,了解学生的知识存储情况,教师常常借助各种检测,通过检测,老师能粗略地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情况。对学生的个性的了解,有多种渠道,教师可以向前任老师了解,也可以向其他同学侧面了解,但最好的方式是与学生交流,与学生面对面地谈心。老师如能经常抽出时间与学生谈好,不仅能有效地了解每个学生个性,而且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这对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做好教材与学生的整合。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钻研教材,不仅要知道所上的内容在全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应该了解本课内容中可能有用的学生资源。比如,学生在这节课上,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出现哪些错误的回答?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什么?由此能更好地利用学生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学生资源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资源的出现是一瞬间的事,老师要善于把握,并及时判断它能否为教学所用。如果不善于捕捉,就会失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机会。比如,当学生提出某个新问题的时候,有的老师为了抢教学时间,常常对学生说:“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吧。”还有的老师不予理睬,假装没有听到。这些都浪废了可以利用的学生资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利用好学生资源呢?
  1.善于处理学生的问题。
  善于处理学生资源,就是将学生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到教学的重点上。比如,学生在课堂所提的问题,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加工,小的问题可以适当放大,大的问题也可以适当缩小。如,学生在学习钠的化合物知识时,当看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滴加酚酞试剂后溶液先变红,然后又无色,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有的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这是O2将红色酚酞氧化褪去颜色的原因。这个问题,看上去是小的问题,但老师要善于作“放大”处理。因为,教材上虽然介绍了过氧化钠有较强的氧化性,但没有实验证实它。所以学生错误地认为褪色的原因是O2造成的。因此,面对这个问题,我及时追问:“能设计氧气氧化无色酚酞造成褪色的实验吗?”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好证明的,将氧气通入红色含有酚酞氢氧化钠溶液中,就可以验证。学生发现,O2并不能使其红色褪去。这为更好地学习过氧化钠有较强的氧化性作了铺垫。接下来向学生介绍二氧化锰有加快H2O2的分解的性质。学生由此联想到:过氧化钠与H2O反应产生了H2O2,它是将红色褪去的原因。因为利用了学生资源,整个教学高潮迭起,效果显著。
  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可能比较大,可以适当地缩小处理。比如,在学习苯的知识时,有的学生会问:苯是不是属于含C量最高的烃啊?因为教材上还没有涉及这方面知识,教师举例子简单地说明一下就行了。如,举稠环芳烃萘或苯乙炔等例子,学生就自然理解了。
  2.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可利用的学生资源,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生将Na放入C2H6O时,发现先沉底,然后又浮出液面。学生查阅Na与C2H6O的密度,能知道先沉底的原因,但一时间不能理解反应中钠浮起的原因,经过启发,学生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可能是生成的新物质——乙醇钠的密度比较小;第二,生成的氢气附着在Na的表面,造成浮力过大。学生之间争论得很激烈,有的学生很激动。这时候,我进行情绪调节,表扬他们积极思考,将他们的情绪转化到学习、思考上来。首先引导学生先理解生成物——乙醇钠的密度,将乙醇钠的密度告诉给学生,学生就自然知道造成钠上浮现象的原因是氢气附着在钠的表面。
  总之,学生是化学教学的主体,合理地开发、利用好学生资源,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概念、公式、图形、数据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合理安排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阅读能力 概念 公式 图形 数据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和引导学生对物理教材的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为培养学生养成良
功在高中物理中,作为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功本身作为力对空间的累积,力有恒力、有变力。很多学生对功不知如何求解,现总结如下。  一、功的概念  功的内容是安排在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如果物理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从教材中易知,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必备要素。因而,功等于力和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当物体的位移方向
为了探究钼镉联合暴露对鸭卵巢的组织学、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60只11日龄“江南2号”麻鸭,并随机分成6组,每组60只,分别是Control组、钼Ⅰ组、钼Ⅱ
快乐的暑假过后,初二年级学生迎来了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期待,期待着沉浸到探索自然奥秘的实验课程中去,却又畏惧于传闻中的“物理难学”,疑惑于和语文、数学、英语所不同的特有的学习方法。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初中物理第一课教学的成效,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会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会影响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可能会影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趋向。因此,为使初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物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初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课堂教育组织形式最优化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最优化策略    教育的多重任务决定了教育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使课堂教学逐渐成为“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时间比重有所下降。同时,课堂教学的职能却在逐渐扩充,已成为一个在类别和层次上都具有丰富内涵的体系,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职能还将进一步扩充。这两者的矛盾对提高课
本实验以进入围产期的57头奶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症状找出其中健康的经产牛、健康的头胎牛及患酮病、脂肪肝、胎衣不下、乳房炎的自然病例。在奶牛产前15d、
很多在初中物理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到了高中突然觉得物理难了,感觉虽然学会了但是一做就错,甚至物理由优势科目变成了弱势科目,大大影响了学习的心情,以致从高一上半学期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高中物理难学的困惑紧紧困扰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这种现象是由学生身心发展不够完善、物理学科的特点、学习方法的变化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困惑,使得学生的物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