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尝试情景 培养有效思维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他们的思考中断,无法继续,因此,美术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学情,预见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可能性,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创设尝试情景,培养有效思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
  关键词:尝试情景 思维品质 有效思考
  
  有效教学的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运动,它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不断发展中的有效性教学理论如今强调的是“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强调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而是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的。
  一、寻找思维兴奋点,对学生视觉注意进行有效指导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离不开图片的展示,精美的图片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在图片的视觉冲击下得到美的感受和启发的同时获得创作灵感。美术课堂教学中图片的展示从无到有,曾一度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气氛非常活跃,以至于后来发展到图片的泛滥,大量的图片使学生目不暇接,不知所措,学生不知道从图片上看些什么,学什么;是让学生看色彩、还是看造型、还是……因为一张图片可看的东西比较多,往往是,老师想让学生看的东西,学生没有看出来,学生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者是学生在猜测老师的意图而不得其路,以至于教学效率低下,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若能在所选择的图片中寻找到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对学生的视觉注意进行有效的引导,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抓住重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搭建桥梁,对学生思维进行由此及彼的指导
  遇到复杂的问题时,由于学生不善于分析或分析不到位,而使学生思维中断受阻,教师在备课时要预见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桥梁,创设尝试情景,培养有效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第一个练习题“大小渐变”,让学生快速在三条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图形。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这两个图形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然后让学生在理解什么叫“渐变”。这时,教师可以再一次引导学生分析明度渐变是怎么一回事。《色彩的明度渐变》这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明度,如果教师采用陈述性讲解的教学方法,将导致本课的学习毫无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趣淡然。但这中间的渐变过程又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舍弃了教材中呈现的复杂的色彩变化而采用简单直观的几何图形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在渐变过程中,参与事物变化的哪些因素没有变,哪些因素变了,怎么变的。创设尝试情景,培养有效思维,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预见了问题的产生,在考虑学生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难易度后,设计了两个点,把不必要的因素删除后,将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问题提出后,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比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性学习常用的一个手法,它充分揭示了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思维过程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事先寻找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障碍是什么?然后给予学生在思维中的连接桥梁,引导学生的有效思考。
  三、分层思考,对学生操作表现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
  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操作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讲得再好,课堂气氛再活跃,但是,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什么也画不出来,还是一节低效的课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表现的过程中,要能预见学生在一次性学会某些知识存在的困难,引导学生分层思考,即把知识按其内在结构分解成几个层次,然后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例如,教师在执教《远古的动物》一课中,在指导学生如何表现恐龙造型上,可以把恐龙造型根据其内在结构分解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教师首先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概括出各种恐龙共性的3个部位的特征,把恐龙的身体、尾巴、脖子分别简约成一块面包、一条弧线和一条s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节的添画,完成一只恐龙的刻画,真真落实了用简单易行的方法降低绘画的难度;第二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改变头和尾巴的方向改变恐龙的动作姿态,再通过改变S线的长短和弯曲程度,改变头的形状和身上的纹饰等细小特征,使之变成另一种恐龙,使学生画面上的恐龙生动丰富起来。表现远古的动物——恐龙,是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其绘画技能,因为教师分层思考,把画恐龙分两次进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有效的把握了学习内容,这种方法在小学阶段十分实用。任何知识都能以合适的方法教给不同年龄的学生。什么是合适的方法呢?当然是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了。当学生对于完整地、一次性地学会某些知识存在困难时,我们不妨化整为零,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表现作品。
  课堂教学是复杂的,新课程理念下,笔者在探求美术课堂真谛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把握预设的尺度,关注学生的生成资源,想学生所想,努力走进学生思维,揭开学生思维的密码,力求创设尝试情景,培养有效思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