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的音乐活动通常在短暂的随意注意上做文章,而忽略了占优势的不随意注意。由于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差,注意的范围较窄,注意力分配的能力差,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不随意注意在小学音乐活动中的运用。本文主要通过唱歌教学、韵律和舞蹈教学、打击乐活动以及欣赏教学等四个方面考察了不随意注意的音乐教学运用情况。在了解了小学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后,我们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活动中就可将占优势的不随意注意“转化”为随意注意,让随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不随意注意
中图分类号:G623.7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94-02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在小学时期注意力发展过程中,不随意注意占优势,随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音乐能明显的作用于不随意注意,因为不随意注意常常是由于刺激物具有新异性,刺激强度大,活动变化的对比显著而引起的,这种注意又与人的主观状态如:兴趣、需要、情绪等有关。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差,注意的范围较窄,注意力分配的能力差,注意的主观色彩浓。小学生在活动方式适宜,对象新颖的情况下随意注意也只不过20分钟。长期以来,小学的音乐活动通常在短暂的随意注意上做文章,而忽略了占优势的不随意注意。这样既违背了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也忽略了占优势的不随意注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有必要探索不随意注意在小学音乐活动中的运用。
一、不随意注意在唱歌教学中的运用
有些歌曲在学习前可在其他活动中,以各种方式让学生先理解歌词内容。例如:歌曲《大皮球》可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感知拍得轻跳得快,拍得重跳得高的经验;歌曲《拔萝卜》可先在语言活动中,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歌词内容和顺序,为正式学唱歌曲做准备。有些歌曲在正式教唱之前,可利用非正式活动时间。如:晨间活动、课间休息、活动的间隔或吃午餐时放给学生听,或利用电教设备播放给小学看,使学生在不随意注意欣赏的过程中形成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在正式教唱时再集中随意注意力,很快便可将歌曲学会。
二、不随意注意在韵律和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在韵律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力转化为随意注意力,这对学生来说特别有作用。如教学生模仿日常生活的韵律动作:洗脸、刷牙、梳头这几个模仿动作时,教师事先准备好教具:剪一小块布当作毛巾,用较硬的纸做好一把小牙刷和一把小梳子,再挑选一个大一点的布娃娃。教学时教师边哼唱律动的音乐边用娃娃的手拿着上述教具逐个做出洗脸、刷牙、梳头等动作,这样不仅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还能使他们看清怎样做动作,并感受动作与音乐的节奏。
小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技能的局限,很难在同一时间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比如,当我们要求低年级小学生同时认真进行两件都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工作时,小学生一般很难做到。但是,如果小学生对其中的一件任务已经比较熟悉,具有熟练的技能,则学生可以利用一种习惯了的技能去完成,而不需要特别多的精力去注意它。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不熟悉的那件事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注意力的分配才能实现。舞蹈活动中音乐是极为重要的,音乐可告诉我们该怎样动作。当学生即不熟悉音乐又要学习舞蹈时,小学生一般很难学好。我们可利用非正式活动时播放舞曲给小学生听。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将舞曲记熟,再将随意注意集中于学跳舞上。
三、不随意注意在打击乐活动中的运用
打击乐就是用特有的打击乐器,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敲打演奏,在数拍子的帮助下在运动神经上去感觉节奏,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节奏感。最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练习莫过于在打击乐器上敲敲打打了。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带声响的直观教具最能吸引小学生,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打击乐,注意力会更稳定一些。好奇和探索都能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从而将不随意注意转化为随意注意。学生只听或只摸而不看,或让学生看打击乐器的一部分,都具有猜的成份,都不能引起学生的随意注意。
四、不随意注意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靠听觉来感受的,只有反复听音乐才能记住旋律。欣赏音乐主要通过“听”来进行的。教师在组织音乐欣赏活动之前,先多放几遍让小学听,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力记住音乐。在欣赏活动中多运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品内容,但教学辅助用具、图片、实物、玩教具等也应在事先准备妥当,放在易于取放的地方,不用时用布盖上,以免分散学生的随意注意力。学生的需要、兴趣是不随意注意发展的动力,由于学生知识技能范围的扩大,他们的兴趣也日益多样。对于喜欢跳舞的孩子,应引导他们用舞蹈来体验情绪。例:欣赏《柳树姑娘》时,引导学生结伴表演柳树和小鸟,并通过优美、柔和的摇晃动作来表现柳树和小鸟间相亲相爱的情感。也可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通过其他各种形式,如:讲解、说明和提示等语言的引导及故事、朗诵、直接演示、放映动画片等辅助教学。
低年级小学生注意的主观色彩较浓,但随着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学生注意的主观色彩也会随之淡化。了解了小学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后,我们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活动中就可将占优势的不随意注意“转化”为随意注意,让随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龙.声乐教学中随意注意的引导[J].大众文艺,2010,(5).
[2]陈甫芳.浅谈“不随意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J].同煤科技,2001,(5).
[3]吴景林.用导语调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J].陕西教育(教学),2006,(3).
作者简介:王丽(1971-),女,黑龙江鹤岗人,广东省饶平县益智学校校长,大学本科学历,职称:小学高级音乐教师。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不随意注意
中图分类号:G623.7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94-02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在小学时期注意力发展过程中,不随意注意占优势,随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音乐能明显的作用于不随意注意,因为不随意注意常常是由于刺激物具有新异性,刺激强度大,活动变化的对比显著而引起的,这种注意又与人的主观状态如:兴趣、需要、情绪等有关。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差,注意的范围较窄,注意力分配的能力差,注意的主观色彩浓。小学生在活动方式适宜,对象新颖的情况下随意注意也只不过20分钟。长期以来,小学的音乐活动通常在短暂的随意注意上做文章,而忽略了占优势的不随意注意。这样既违背了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也忽略了占优势的不随意注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有必要探索不随意注意在小学音乐活动中的运用。
一、不随意注意在唱歌教学中的运用
有些歌曲在学习前可在其他活动中,以各种方式让学生先理解歌词内容。例如:歌曲《大皮球》可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感知拍得轻跳得快,拍得重跳得高的经验;歌曲《拔萝卜》可先在语言活动中,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歌词内容和顺序,为正式学唱歌曲做准备。有些歌曲在正式教唱之前,可利用非正式活动时间。如:晨间活动、课间休息、活动的间隔或吃午餐时放给学生听,或利用电教设备播放给小学看,使学生在不随意注意欣赏的过程中形成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在正式教唱时再集中随意注意力,很快便可将歌曲学会。
二、不随意注意在韵律和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在韵律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力转化为随意注意力,这对学生来说特别有作用。如教学生模仿日常生活的韵律动作:洗脸、刷牙、梳头这几个模仿动作时,教师事先准备好教具:剪一小块布当作毛巾,用较硬的纸做好一把小牙刷和一把小梳子,再挑选一个大一点的布娃娃。教学时教师边哼唱律动的音乐边用娃娃的手拿着上述教具逐个做出洗脸、刷牙、梳头等动作,这样不仅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还能使他们看清怎样做动作,并感受动作与音乐的节奏。
小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技能的局限,很难在同一时间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比如,当我们要求低年级小学生同时认真进行两件都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工作时,小学生一般很难做到。但是,如果小学生对其中的一件任务已经比较熟悉,具有熟练的技能,则学生可以利用一种习惯了的技能去完成,而不需要特别多的精力去注意它。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不熟悉的那件事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注意力的分配才能实现。舞蹈活动中音乐是极为重要的,音乐可告诉我们该怎样动作。当学生即不熟悉音乐又要学习舞蹈时,小学生一般很难学好。我们可利用非正式活动时播放舞曲给小学生听。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将舞曲记熟,再将随意注意集中于学跳舞上。
三、不随意注意在打击乐活动中的运用
打击乐就是用特有的打击乐器,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敲打演奏,在数拍子的帮助下在运动神经上去感觉节奏,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节奏感。最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练习莫过于在打击乐器上敲敲打打了。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带声响的直观教具最能吸引小学生,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打击乐,注意力会更稳定一些。好奇和探索都能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从而将不随意注意转化为随意注意。学生只听或只摸而不看,或让学生看打击乐器的一部分,都具有猜的成份,都不能引起学生的随意注意。
四、不随意注意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靠听觉来感受的,只有反复听音乐才能记住旋律。欣赏音乐主要通过“听”来进行的。教师在组织音乐欣赏活动之前,先多放几遍让小学听,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力记住音乐。在欣赏活动中多运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品内容,但教学辅助用具、图片、实物、玩教具等也应在事先准备妥当,放在易于取放的地方,不用时用布盖上,以免分散学生的随意注意力。学生的需要、兴趣是不随意注意发展的动力,由于学生知识技能范围的扩大,他们的兴趣也日益多样。对于喜欢跳舞的孩子,应引导他们用舞蹈来体验情绪。例:欣赏《柳树姑娘》时,引导学生结伴表演柳树和小鸟,并通过优美、柔和的摇晃动作来表现柳树和小鸟间相亲相爱的情感。也可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通过其他各种形式,如:讲解、说明和提示等语言的引导及故事、朗诵、直接演示、放映动画片等辅助教学。
低年级小学生注意的主观色彩较浓,但随着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学生注意的主观色彩也会随之淡化。了解了小学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后,我们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活动中就可将占优势的不随意注意“转化”为随意注意,让随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龙.声乐教学中随意注意的引导[J].大众文艺,2010,(5).
[2]陈甫芳.浅谈“不随意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J].同煤科技,2001,(5).
[3]吴景林.用导语调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J].陕西教育(教学),2006,(3).
作者简介:王丽(1971-),女,黑龙江鹤岗人,广东省饶平县益智学校校长,大学本科学历,职称:小学高级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