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79—2016年ERA-Interim 一日四次高度场、风场再分析资料,根据源地的不同,将西南涡细分为九龙涡、盆地涡和小金涡,对1979—2016年夏季(6-8月)不同涡源的西南低涡的活动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在此统计基础上,分析其高影响低涡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夏季西南低涡平均每年发生频数为11.6 a-1,其中生成的盆地涡最多(9.3 a-1),九龙涡次之(1.9 a-1),小金涡最少(0.4 a-1);就移动频率而言,盆地涡移出率最高(44.2%),其次为小金涡(30.8%),九龙涡最低(29.73%)。38年中夏季高影响型低涡共有140例,只有105例能移出源地。通过研究盆地涡、九龙涡和小金涡的环流背景场,可以发现,在生成初期的500hPa上,源区上空都存在一低槽,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为西南低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脊线和脊点位置对三种类型的西南低涡移动路径的影响因素不同。生命史超过36 h的高影响型西南涡都会带来降水,并且超过88%的概率会造成大雨及以上的降水。高影响型九龙涡和盆地涡产生大雨及以上天气的概率分别是83%、91%,远远高于小金涡。平均每年夏季的大雨及以上的降水发生频数为3次。1979-2014年间高影响型盆地涡引起的暴雨场次最多,有40例(向东北/偏东/东南方向移动的高影响型盆地涡分别为18/18/4例)。与高影响型盆地涡移出的三种路径相对应,有4条明显的雨带存在。致洪盆地涡具有显著的高层辐散,中层散合不明显,低层辐合的特征。700hPa附近主要为气旋性旋转。三种路径下的致洪盆地涡中心上空都对应着比较明显的上升运动区,并且该中心上空的(?)θse/(?)P>0,为对流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与该地区强降水的形成有很好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