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真是一浪高过一浪。我校教研风气很浓,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而且在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很多公开课和研讨课,再加上我每年都去听省市区的优质课,因此每年的听课量大约在150节左右,通过对这些课的分析,我发现近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渐趋稳定下来,好的课堂教学听说读写都能得到有效训练,而且课堂上或激情四射,或让人潸然泪下;但有的课堂却只是搞形式走过场附庸风雅。总觉得在课堂中呈现的一些问题有深入研究探讨的必要,现在提出来和诸位同行共同讨论一下,以期我们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更健康、更有效地向前发展。
一、 语文基础落实不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语文基础分两部分:基础知识即字词句篇,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重点是“字词”,听说读写的重点是“读写”。因为句子离不开字词,篇章离不开句子,所以“字词”是基础的基础,决不可以掉以轻心。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素养靠知识的积累,靠不断地实践才能逐步内化,这积累靠“听读”,当然主要是读,实践靠“说写”,当然主要靠写。
纵观我们的课堂,有多少老师重视字词的落实,让学生课堂上动手写字?有多少老师给学生时间理解记忆词语的含义、造造句子?字词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理解,如何去读懂文章解读文章,又如何运用字词去正确表达呢?其必曰:“太落后了,现在提倡大语文观,要多看多读多写”,我声明我不反对大语文观,但我要大家重视语文的基础。现在2008年高考考纲已出来了,其中有一项规定:学生作文的错别字每字减一分。大家看看我们的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你就会感到汗颜了!
朗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对于文本的解读很重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现在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常常不让学生朗读,只要求默读和速读。即便有朗读,也是学生读,老师很少读,或者用音频代之。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够,很少能读出文本的味道,还让学生来评议“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应该怎样读。”光靠评议是培养不出朗读好习惯,更评不出高水平的朗读。所以教师要坚持要以己“音”示范,才能够带动学生提高朗读的兴趣和能力,读出语文的味道。
由于考试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作怪,许多老师不重视语文基础,讲求“实际”,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甚至在花费时间上又有细致的安排。设想语文老师都这样去做,我们学生语文素养如何去提高呢?
二、 文本读不透,就品味赏析———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现在,语文课堂上比较重视对文本中重点词语、句段的品味赏析。我认为,要赏析出文中的精彩词句的妙处就必须对文本内容很熟悉,而这种熟悉文本的过程即是熟读文本的过程。
可是现在语文课上,特别是有些公开课上,文本往往读了两遍,有的甚至是一遍,老师就提出问题,有的是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教师点拨总结。语文课是需要“咬文嚼字”,字词不能充分解决,一些重点的句子学生还不明白,独到的写法学生还没领悟,就匆匆搞品味赏析,语文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像一些较长的课文,如《爸爸的花落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节课就可以教完,而且教学环节齐全,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心。然而,学生生字不会念,有些词还不理解,有些句子的深刻含义还没领会,文章还没有完全读懂,就开始品味赏析,学生能够有深层次的到位的回答吗?如教《爸爸的花落了》,在品味赏析“爸爸叫我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钱”这件事,有的学生这样说:“因为爸爸知道不久就要离开人世,爸爸要我闯练,为了锻炼我的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这充分暴露学生文本还不熟,老师还坚持讲下去,这样的交流岂不是“空磨嘴皮子”,扯来扯去能够从多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我认为对文本的品位赏析应该在学生读透文本的基础之上,学生才会针对内容主旨和写作特点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因此,品味赏析之前,先读透文本,对一些词语和语段,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作出推敲,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否则就会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三、 文本分析不够,就拓展迁移———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常流行“拓展迁移”,即教师在讲完一篇文章后,找一篇或几篇类文或相关联的文章,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或反馈或加深理解。这种做法用好了真得不错,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去年历城区优质课比赛中,郭红老师执教的《爸爸的花落了》一课,在讲到“我赖床不起,受到爸爸的惩罚”一节时,巧妙的引用了毕淑敏的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对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何用得好?文本教得扎实,理解透彻,这应该是前提。但不能成为一种课堂模式,文本还搞不太懂,就要求“迁移”,就会把学生“迁”的找不着东西南北,分不清主次,结果就会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四、 多角度理解,随心所欲———自由市场,不置可否
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对文本的理解,也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思考,提出个性化解读。因此课堂上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是好事。但有时会出现,随心所欲,不着边际的情况。比如,《斑羚飞渡》一课,有学生谈从斑羚身上得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呼吁人类保护野生动物,但到底哪种说法更贴近文本呢?《背影》一课有的学生竟指责朱自清的父亲翻越栅栏买橘子,违反了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老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结果学生不置可否,糊里糊涂。
我们知道每篇文章作者写出来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编教材者精心选入文章都是有目的的。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教师在点拨总结时,应该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给学生予以明确,分清主次,明确重点,让学生有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
五、 大胆质疑,不等于胡乱猜疑———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提倡学生质疑,不迷信,不盲从,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但不能为了时髦,每堂课都提出质疑。有的教师在执教《最后一课》时,鼓励学生质疑。有的学生提出质疑: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明明写了五个大字,却说写了两个大字,这个地方是否错了。老师叫学生讨论,其实课本的注释很清楚还用讨论吗,还用质疑吗?这样的质疑岂不是耽误了时间,毫无价值吗?要针对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质疑。
教师在这个问题处理上一定要灵活,应该考虑学生的质疑是否有价值,有的质疑可以解决,可组织学生讨论,认为有的当时不能解决的,就指给学生解决方法,留到课后解决,不要无休止的纠缠下去。我的观点:当疑必疑,无疑不要胡乱猜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当今我们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常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有些课堂形式如果正确运用,会起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我们应正确理解和适时运用,不要为了追求时髦,摆花架子,为了形式的东西而影响课堂效果。
语文课堂是“活”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教学的核心,我们不能为了形式而丢掉核心,我们应该多思索、多探究、多尝试,让我们所选运用的课堂形式更有利于为教学内容服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在我们有益的形式的引导下燃得更旺,照得更远!
一、 语文基础落实不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语文基础分两部分:基础知识即字词句篇,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重点是“字词”,听说读写的重点是“读写”。因为句子离不开字词,篇章离不开句子,所以“字词”是基础的基础,决不可以掉以轻心。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素养靠知识的积累,靠不断地实践才能逐步内化,这积累靠“听读”,当然主要是读,实践靠“说写”,当然主要靠写。
纵观我们的课堂,有多少老师重视字词的落实,让学生课堂上动手写字?有多少老师给学生时间理解记忆词语的含义、造造句子?字词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理解,如何去读懂文章解读文章,又如何运用字词去正确表达呢?其必曰:“太落后了,现在提倡大语文观,要多看多读多写”,我声明我不反对大语文观,但我要大家重视语文的基础。现在2008年高考考纲已出来了,其中有一项规定:学生作文的错别字每字减一分。大家看看我们的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你就会感到汗颜了!
朗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对于文本的解读很重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现在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常常不让学生朗读,只要求默读和速读。即便有朗读,也是学生读,老师很少读,或者用音频代之。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够,很少能读出文本的味道,还让学生来评议“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应该怎样读。”光靠评议是培养不出朗读好习惯,更评不出高水平的朗读。所以教师要坚持要以己“音”示范,才能够带动学生提高朗读的兴趣和能力,读出语文的味道。
由于考试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作怪,许多老师不重视语文基础,讲求“实际”,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甚至在花费时间上又有细致的安排。设想语文老师都这样去做,我们学生语文素养如何去提高呢?
二、 文本读不透,就品味赏析———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现在,语文课堂上比较重视对文本中重点词语、句段的品味赏析。我认为,要赏析出文中的精彩词句的妙处就必须对文本内容很熟悉,而这种熟悉文本的过程即是熟读文本的过程。
可是现在语文课上,特别是有些公开课上,文本往往读了两遍,有的甚至是一遍,老师就提出问题,有的是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教师点拨总结。语文课是需要“咬文嚼字”,字词不能充分解决,一些重点的句子学生还不明白,独到的写法学生还没领悟,就匆匆搞品味赏析,语文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像一些较长的课文,如《爸爸的花落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节课就可以教完,而且教学环节齐全,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心。然而,学生生字不会念,有些词还不理解,有些句子的深刻含义还没领会,文章还没有完全读懂,就开始品味赏析,学生能够有深层次的到位的回答吗?如教《爸爸的花落了》,在品味赏析“爸爸叫我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钱”这件事,有的学生这样说:“因为爸爸知道不久就要离开人世,爸爸要我闯练,为了锻炼我的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这充分暴露学生文本还不熟,老师还坚持讲下去,这样的交流岂不是“空磨嘴皮子”,扯来扯去能够从多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我认为对文本的品位赏析应该在学生读透文本的基础之上,学生才会针对内容主旨和写作特点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因此,品味赏析之前,先读透文本,对一些词语和语段,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作出推敲,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否则就会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三、 文本分析不够,就拓展迁移———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常流行“拓展迁移”,即教师在讲完一篇文章后,找一篇或几篇类文或相关联的文章,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或反馈或加深理解。这种做法用好了真得不错,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去年历城区优质课比赛中,郭红老师执教的《爸爸的花落了》一课,在讲到“我赖床不起,受到爸爸的惩罚”一节时,巧妙的引用了毕淑敏的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对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何用得好?文本教得扎实,理解透彻,这应该是前提。但不能成为一种课堂模式,文本还搞不太懂,就要求“迁移”,就会把学生“迁”的找不着东西南北,分不清主次,结果就会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四、 多角度理解,随心所欲———自由市场,不置可否
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对文本的理解,也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思考,提出个性化解读。因此课堂上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是好事。但有时会出现,随心所欲,不着边际的情况。比如,《斑羚飞渡》一课,有学生谈从斑羚身上得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呼吁人类保护野生动物,但到底哪种说法更贴近文本呢?《背影》一课有的学生竟指责朱自清的父亲翻越栅栏买橘子,违反了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老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结果学生不置可否,糊里糊涂。
我们知道每篇文章作者写出来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编教材者精心选入文章都是有目的的。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教师在点拨总结时,应该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给学生予以明确,分清主次,明确重点,让学生有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
五、 大胆质疑,不等于胡乱猜疑———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提倡学生质疑,不迷信,不盲从,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但不能为了时髦,每堂课都提出质疑。有的教师在执教《最后一课》时,鼓励学生质疑。有的学生提出质疑: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明明写了五个大字,却说写了两个大字,这个地方是否错了。老师叫学生讨论,其实课本的注释很清楚还用讨论吗,还用质疑吗?这样的质疑岂不是耽误了时间,毫无价值吗?要针对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质疑。
教师在这个问题处理上一定要灵活,应该考虑学生的质疑是否有价值,有的质疑可以解决,可组织学生讨论,认为有的当时不能解决的,就指给学生解决方法,留到课后解决,不要无休止的纠缠下去。我的观点:当疑必疑,无疑不要胡乱猜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当今我们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常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有些课堂形式如果正确运用,会起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我们应正确理解和适时运用,不要为了追求时髦,摆花架子,为了形式的东西而影响课堂效果。
语文课堂是“活”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教学的核心,我们不能为了形式而丢掉核心,我们应该多思索、多探究、多尝试,让我们所选运用的课堂形式更有利于为教学内容服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在我们有益的形式的引导下燃得更旺,照得更远!